专栏名称: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旧牛仔裤零碎布头旧衣服都剪成了拼图,这么多妙 ... ·  19 小时前  
闹闹每日星运  ·  职场&生活中判若两人的星座 ·  昨天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19:双子学会与人和解 ... ·  2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这几个星座有本事但没架子 ·  2 天前  
闹闹每日星运  ·  揭秘12星座隐形性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杂志社

北京中轴线⑩ ▎朱启钤与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利用与保护

建筑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4-07-27 17:52

正文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编者按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汇集了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推出“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古今对比的解读、形神兼具的阐释,品读北京中轴线建筑万象,记录在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下的城市生活风貌,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

若论近现代史上对北京中轴线建筑历史文化的利用与保护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民国时期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1872—1964年)绝对值得青史留名,有论者甚至评价他是对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及中国传统建筑传承作出开山贡献的先驱。


一、为官一任,开近现代北京中轴线建筑改造与利用先河


朱启钤1913—1916年任内务总长。在此期间,他主持办理了有关北京中轴线建筑改造和利用的两件大事。


一是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等,改善交通,方便市民通行。朱启钤上任不久,即对因为京奉铁路和京汉铁路到京终点汇聚、交通日益壅塞的正阳门实施改建:拆瓮城、留箭楼,城墙两侧开两个门洞,同时改正道路,疏浚河道。一时之间京城内指责朱启钤破坏风水的群议汹汹。袁世凯则对朱启钤赐银镐以示支持。开工典礼上,朱启钤用此镐拆下了旧城墙的第一块砖。


二是将社稷坛改建为中央公园(后改名为中山公园)。在此过程中,朱启钤殚精竭虑,还要面对各界“坏古制侵官物”“好土木恣娱乐”的舆论非议和“谤书四出,继以弹章”的政治压力。他组建了中央公园董事会,向各界募集资金6万余元,将杂草丛生的社稷坛一带成功改建为市民休憩游玩的乐园。工程建设中,将拆除天安门广场两侧千步廊的木料,用来建设今雨轩、投壶亭、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一带廊舍等,改建中没有毁坏一株古树。1914年10月中央公园建成。这是北京市第一座城市公园,开启了公园建设的新型模式,使之成为“国民公园”,带动了此后十几年里先农坛、天坛、地坛、太庙、北海、景山等相继对公众开放。


二、创办学社,集合专业资源参与北京中轴线建筑的保护


1930年3月,在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每年15000元、3年为期的资金支持后,58岁的朱启钤于北平宝珠子胡同七号正式成立中国营造学社。1932年,学社与中山公园董事会商定租借该园行健会东侧旧朝房十一间即皇城天安门内社稷街门南首千步廊为新的社址,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5年时间里学社的事业成为了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其间,中国营造学社以专业力量和专业精神进行了多项与北京中轴线建筑有关的文献研究及古建筑的测绘、整治修理工作。笔者在研究民国时期建筑期刊史过程中,汇总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0—1937年间《本社纪事》栏目刊载学社此类活动的情况,认为中国营造学社有关北京中轴线的建筑保护工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文献整理校勘和编辑出版、举办或参与建筑展览展示学社有关研究成果、参与测绘和修缮故宫等处建筑,见表1。



仅就对故宫建筑的测绘而言,有研究表明,笔者表1的汇总并非学社该项工作的全部:1934年中央研究院曾拨款给学社,要求将故宫全部建筑都测绘出来,由此,自1934—1937年学社测绘了故宫建筑总计60余处,后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打断进程;现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700余张北平明清官式建筑铅笔图稿与167张墨线图纸表明,中国营造学社至少从1933年10月就开始着手测绘故宫了。


作为学社社长,朱启钤在这些测绘、维修整理等工作中起到了把关掌舵的作用,有的时候也亲自出马,如1932年10月,故宫博物院总务处长俞星枢请学社帮助检查文渊阁楼面凹陷情况以便修理,朱启钤携同刘敦桢、梁思成一并前往查勘,后由蔡方荫、刘敦桢和梁思成制定修复计划提交给故宫。


在相关工作中,学社体现出了坚守学术底线的专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


如紫禁城南面东西两角楼修理工程,朱启钤发起筹集了一半资金。议决由古物陈列所勘估兴修,完工以后,委托中国营造学社选派专家技师勘验,并向修理城楼委员会报告结果。学社派员进行了详细验收,中肯地得出结论,认为在工料价格都上涨较贵之时,与角楼年久失修的破坏程度相比较,该工程经过施工修葺后焕然一新,“诚属价廉工省”;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指出,油饰方面花费最大部分经费,属于“治标重于治本”。对此,学社提出了自己的专业意见,认为建筑遗物复旧,“务先注意于骨干”,因为“大木之结构,如梁栋举架角梁飞椽等类,或为承重所关,或为曲线所系,不特表现法式之精神,抑且为建筑上之重要部分……至于油饰彩画,究属附带作用,如果骨干不良,必将无所附丽”“以后凡复属旧工事,务先注意于骨干,以其余力,从事美观,方合保存之主旨”。


在北平图书馆新建工程的外檐彩画图案审定工作中,书库外部改为油饰粉刷设计。在“洋灰”建筑物上施用金彩油画,对学社的画匠和研究人员而言是个新课题。画匠头目祖鹤洲等在朱启钤的指导之下,花了十来个月始告完成,学社同人也从中获得了在“洋灰”建筑物上施用金彩油画的经验。


三、念兹在兹,促成对北京中轴线建筑的首次全面大测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了北平,朱启钤没有选择离开,面对日伪的威逼利诱坚决不答应出任伪职。面对山河破碎,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他深深忧虑着:历代宫室建筑都难逃500年一次大劫之灾,传统木结构经不起火焚、雷击,圆明园的石结构也逃不过兵火之灾,而当下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寇侵华战火对于古建筑究竟意味着什么。


朱启钤对于以故宫为代表的北京中轴线古建筑的保护念兹在兹,为它们的安危忧心忡忡,直到1940年他找到了张镈。


张镈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基泰工程司,受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耳提面命的影响很大。抗战爆发后,张镈随基泰从上海到重庆辗转数年,1940年回到天津基泰。此时的基泰面临兄弟散伙。这年秋天,张镈应马增新等之约商谈另立门户之事来到北平,就在此时,马增新告诉张镈,朱启钤拟约他谈话。


朱启钤对张镈说,明清两代保存下来的文物,是传统建筑的瑰宝,如不及时精确实测留下真迹,难免遭受日寇或日后反攻时的兵火之灾。朱启钤真诚地期望张镈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提出推荐张镈以基泰名义签下承揽测绘故宫中轴线上古建筑的合同。他有这方面的人脉资源,一是中国营造学社的老社员之一林是镇(学社社员名单上名字为林志可)现在是北平伪政权的都市局长,二是他和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建设总署督办殷同相识。


张镈答应了,基泰大老板关颂声支持他暗用基泰、明用“建筑师张叔农”签约测绘合同。此时张镈兼任着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就以其毕业学生为主,于1941年开始全面实地勘测。该项工作分为三期,为期约三年半。到1943年底,在伪北大教书的朱兆雪也在对故宫进行测绘,想分包部分工作,由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绘图员邵力工等带领学生参与。整个故宫测绘工作到1944年底结束,形成了有关故宫中轴线建筑的大量实测资料,得图纸360余张、内外照片多帧、手稿多部。2005年,张镈他们的实测成果以《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图典》的书名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付梓出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