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的图文对话,一流的视觉表达,拒绝“为图文而图文”——这些20世纪90年代的图文书出版理念今天仍有活力,仍能在我们认真思索、设计后传承下去。我理解的图文书代表一种更具跳跃性和任意性的阅读方式,赋予读者更多的施展空间,也意味着阅读活动与知识习得更加复杂、多层次。你或许能在马拉松般的长跑后享受到一种智识上的快感,也或许能轻轻一跃,从某个图像资料中获得直观感受与独特新知,进而产生兴趣、深入探索,最终激起共通共鸣的阅读情感。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理想的图文书是一种“天然的”中层读物形式。
山东济南人,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三联书店学术分社编辑。
谁能想到我毕业后来三联编辑的第一本书是这本难度颇大的《唐》呢——一,我并非相关专业出身,唐于我而言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二,这种图文并重的书稿,操作起来与实习时接触的来稿加工等传统工作方式大不相同,我自身几乎毫无积累,亦无经验可循。好在三联有着浓厚的传帮带氛围与积极培养新人的传统,孙晓林老师是我的师傅,带我摸着石头过河,把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尝了一遍。一路编来一路学。
《唐》的选题,以及它所在的整套“中读·文丛”,在我来三联学术分社前便已确定。这套书在学术分社出版规划里的意义与位置,我是在日后的工作中才逐渐理解的。
面向大众的中层读物一直是学术分社重视的版块。中读精品课“我们为什么爱唐朝”上线后,几位骨干编辑听了十位学者的音频讲课,发现讲课内容很清晰地给出了关于唐朝历史的一些新知识,有生动具体的细节和富有个人魅力的见解,具备转化为纸质图书的基础。与此同时,“中读·文丛”的整体设计也在进行中——由“考古”“唐”“宋”“现当代小说”组成的这套图文书,贯通着三联长期致力的几条脉络,也是与新生代大众读者建立起稳定交流的尝试。
从形式上讲,“中读·文丛”的选题与定位最适合做成图文书。这在所谓的“图像时代”好像理所当然,然而倘若梳理一下这类图书的几个层次,便会发现三联的图文书很能见精神。市场上对“图文书”的定义相当含括,但从图与文的关系来看,也不外这三大分类:以文为主的插图配图本;以图为主的图册、照片集、作品集、绘本;图文并茂,或以视觉化方式呈现内容、浓缩叙事的图文本。三联颇具影响力的图文书如“二十讲系列”“乡土中国”“考古人手记”等,基本都是第三类,且多以丛书的方式出版。
图文并茂,意味着进入书籍的图像内容必须与文字达成某种默契,而不是孤零零的图片或摄影作品。反过来,正因为要与图像抢夺眼球,图文书的文字更得刻意经营。这种深度的图文互动,必须在书籍酝酿及生产阶段就要展开。“乡土中国”系列,由李玉祥这样的图片作者,搭配陈志华、王振忠等文字作者,将摄影家的审美眼光与学者的田野考察结合,再由宁成春这样的装帧设计家构筑出整个的阅读形态和氛围,图像、文字、版式,无不一流。
跨页是图文书的基本视觉单位,也是它在版面语言上区别于文字书的显著特征,极大地拓展了书籍的版面空间和版面表现力。
三联书店“乡土中国”系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之蓬溪村,陈志华 文,李玉祥 摄影,1999年
三联书店“乡土中国”系列,《徽州》之“我是安徽徽州人”,王振忠 文,李玉祥 摄影,2000年
深度的图文对话,一流的视觉表达,拒绝“为图文而图文”——这些20世纪90年代的图文书出版理念今天仍有活力,仍能在我们认真思索、设计后传承下去。此外,我理解的图文书是一种更具跳跃性和任意性的阅读方式。阅读图文时,读者目光在图与文之间切换移动,实际上是在串联和解读文字作者、图像作者及图书编辑的传达意图。这种阅读不同于线性文字的逻辑深入,而是在文字的线性与图像的非线性之间寻求平衡,赋予读者更多的施展空间,也意味着阅读活动与知识习得更加复杂、多层次。你或许能在马拉松般的长跑后享受到一种智识上的快感,也或许能轻轻一跃,从某个图像资料中获得直观感受与独特新知,进而产生兴趣、深入探索,最终激起共通共鸣的阅读情感。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理想的图文书是一种“天然的”中层读物形式。
我们的目标是编辑一本有三联味道的精品图文书,《唐》的选题、基本结构和作者人选都有三联特色,荣新江、辛德勇、韩昇、尹吉男等,都是有号召力的三联作者。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许多细节还需要动脑筋充实。
我们开始比较其他唐朝读物,希望找到这本《唐》的优势与定位——市面上有大量图书扎推在介绍唐朝风俗文化与生活细部上,如《时尚大唐:唐朝人是怎样过日子的》《像唐人一样生活》《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唐人时代:一部富有烟火气息的唐代生活史》《唐代的乡愁:一部万花筒式的唐代生活史》等。这与影视剧的推助有关。然而这些图书的定位似乎不是图文书,只有一些随文插图,且都相对习见。还有上海古籍的《万国衣冠拜冕旒》,其定位是一部唐朝审美文化史,中间也对唐朝的生产生活、思维信仰等有清晰的勾勒,图片上也花了心思,许多地方和我们这本有相似之处。但可惜书名略晦涩——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诗,没有副标题,读者很难知道讲的什么内容。而且被淹没在这套丛书“大美中国”里,不跳脱,轻易注意不到它。最后就是周刊记者采写的《唐朝的想象力:盛唐气象的7个侧面》,以2018年大唐建立1400周年主题的封面故事为主体内容转化成图书。开本轻小,并不着意于图片,文字深浅适宜,很像杂志。于是可以发现,在介绍唐朝文明的图文书中存在着两极:一极是阔大沉重的考古图录,知识够新,但只能拿来翻阅使用,无法阅读;另一极是讲唐人的日常生活,虽强调阅读年轻化,但视觉上并不能很好地突出这一主题。在这两极之间,由名师名家主讲,从各个角度介绍唐朝文明的方方面面,且能带出对这一时期的新探索、新认识的中层普及读物是缺少市场同类竞品的。
“中读·文丛”整体上都是图文书,但图文书和图文书还不一样,每本都有自己的情况。以考古、宋、唐这三本讲中国文明的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会决定着图片的选择、辅文零件的搭配,以及整体编排。《了不起的文明现场》,特点在于“现场”,考古队长以亲历者的角度带领读者,讲述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提供了独立于文献之外的历史信息。这与三联出版的“考古人手记”系列一脉相承,因此营造现场感非常重要。从发掘前的专业准备工作,到发掘现场的一手照片,再到考古工作者如何清理出土文物,最后这些文物被纳入博物馆体系,作为一种中华文明的公共性呈现,《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将这整个过程很好地勾勒了出来。《宋》,副标题是“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都在讲美学,杨乐的思路也是删繁就简,呈现那种极致的审美以及它反映出的士大夫精神世界。因此《宋》的编排采取了很多画册的方式,好像有一个镜头,一会儿拉近一会儿拉远,呈现宋代文物的质地和细节,真的是可以买回去鉴赏收藏。
那么《唐》呢?《唐》的十章是“全球视野”“长安城”“帝王与政治”“中日交流”“胡风东渐”“女性”“佛教”“唐诗”“乐舞”“书画”,几乎涵盖了300年历史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位作者的讲述都很有新意,带出了唐史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考古发现的重大成果不断刷新世人对唐代的固有认知。长安城的规划建制、何家村窖藏金银器、李唐皇族墓葬壁画、粟特墓葬石刻围屏,敦煌吐鲁番文书及碑石铭刻文献等,以及近年文博、旅游大盛,日本正仓院的文物大展,所有这些均提供了对唐朝物质生活各个侧面更为具象真切、细致入微的了解。于是我们认为,全面吸纳上述成果,总结、呈现这种进展应当成为《唐》这本书的抓手。
再者,大陆近年引进的两部影响颇大的中国通史——“哈佛中国史”和“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其中的唐朝分册分别冠名《世界性的帝国》和《绚烂的世界帝国》,可以见出“世界性”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唐代历史特点的新共识,意味着把唐代历史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框架下面加以考察。因此,“世界性”体现在唐代文明的方方面面,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明”的多层次理解。
就此,我们定下了 从“文明”的角度理解“黄金时代”这一编辑思路。“文明”的角度,既包含技术的、物质的,也包含社会组织的、精神文化的。本书从这些侧面给出“黄金时代”的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书中有两章集中于黄金时代“文明”的形成与确立:荣老师的“世界主义的唐帝国”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总起,全面介绍了唐朝如何对内整合此前400年的制度、学术、思想、艺术、文化,对外兼容并蓄地吸收、熔合——这二者得对于唐朝形成强大的生命力缺一不可。而葛承雍先生讲“唐朝与西域的文化融合”,并不是简单地铺陈唐朝的开放性,着重点出了唐朝具有文明世界的优越性:物质丰富,典章制度完善,中央有权威和军事实力威慑,宗教有理性的宽容,文学艺术有创造性。
此外八章,皆是“文明”的具体表现:辛德勇的“长安城”,把这座世界大帝都的兴起与发展,放在汉、隋、唐三代的规划脉络和对历史地理的考察中。孟宪实的“贞观之治与唐代政治文明”,突出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讲李世民有节制地运用皇权,让帝王的权力表现出了理性,使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优秀面得到充分展示。韩昇的“中日交流”,见出长安何以是东亚世界的中心,唐朝文明在向外传播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于赓哲的“女性世界”,从唐朝妇女的审美追求、衣饰风尚、婚姻与家庭到女性的社会地位,从世人可见、热门的话题进入,剖析日常背后的深层文明观。李四龙把佛教与大唐文明的气象结合在一起,着重于禅宗为何会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本土化宗教,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在摇摆不定的儒释道三教关系中寻求平衡。西川讲“书写时代的唐代诗人”,鸟瞰三百年间的诗歌与诗人规模,做了一些写作现场的还原与类型学研究。苏泓月的“千年前的东方交响乐”,从初唐宫廷音乐的建立,到唐玄宗时期的音乐体制改革,再到安史乱后的音乐人与文人觉醒,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何为“时代之音”。尹吉男老师讲唐代书画,讲法很特别,由于传世的绘画作品中,真正的唐画极少极少,而他向来注意避免以“后期文本”说明“前期历史”,便着重于唐代书画学习的家族传承系统。从中古贵族社会的角度看艺术世界,说明了唐人书法风尚雄强有力的历史根源。
十条线索,每一条都可延伸至黄金时代的文明核心。而它们又彼此呼应,形成一个全景。
为了实现心中的设想与定位,我们敲下了具体的编辑细则:一、图书编排要有学术含量,以辅文、辅图、小专题、大跨页等形式,全面吸纳唐史研究、考古发掘的新进展,避免习见,呈现更新迭代的知识;二、明晰框架结构,增强全书的整体感,要有主线有脉络;三、提炼信息,使读者能在跳跃式阅读中获得新知,将作者的核心内容直观送达读者眼中,搭建学术与普及之间的沟通渠道。
全书选配了481张图片,以图像是否难得,是否能与文字呼应、烘托氛围为主要标准。如中日交流章,韩昇老师特别提到了日本为了追求文化提升付出了沉重代价和巨大牺牲——当时日本的造船技术很差,船只经不起风浪,每次大约有一半的遣唐使都葬身海底。同样,鉴真先后六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日本,由此才能体会到那时的中日交流是多么艰辛不易。我想,表现这个主题再没有比2020年上海博物馆在“唐招提寺鉴真文物”特展中展出的那件《东征传绘卷》更合适的了,胡粉勾出的浪花携带着大海的能量,在滚滚巨浪中触礁的船只险些被劈成两半。人们奋力跑向岸边,痛苦地吐出腹中的海水。岸边渔夫们挑着清水,带着食物接济刚刚逃过劫难的人们。艰苦但又坚韧有希望。孙老师请作者向博物馆要来了这张图的高清版,我们用在了第四章的篇章页和内文中。再譬如讲完了鉴真的苦难航程,我在旁边配了一张鉴真登陆之地日落时的照片,这是作者自己拍摄的,也蕴含着许多情感。
再来是辅文系统,主要书中的小盒子,提供一些正文没能展开叙述的资料,并介绍一些新知识。如 “佛教与大唐气象”章,李四龙老师谈到了大慈恩寺佛塔(大雁塔),我们没有配西安大雁塔的图片。因此塔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大修,现在看到的已经不是唐代样式了。小盒子中介绍了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对大雁塔初创形制的复原研究。其实在唐高宗即位后,玄奘奏请朝廷批准他按照从印度带回来的石造大塔的图样,在长安城内造石浮屠。石结构建筑防火,可以永久安全地储藏他带回来的珍贵的梵文经卷。杨鸿勋考证出玄奘建塔依据的原型是5世纪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佛陀伽耶精舍”,并据此绘制了大雁塔的初创型制图,可以看到,与现在所见很不相同。这部分知识也与正文中的“玄奘的译经事业”等联系密切,算是拓展补充。
我们的美编蔡煜是一位很优秀的图书设计师,能使视觉化的内容设计贯通全书每一页,变化细腻又多样。譬如书中用到的甘肃泾川县大云寺出土的五重舍利宝函,原物是一层套着一层,蔡煜按内外结构和大小比例把整个套层呈现出来了,这种蕴含学术含量和情感浓度的细部,在页面中不止一两处。
在增强全书整体感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每章都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大跨页,这一板块在“考古课”“文学课”中以“细读博物馆文物”和“封面墙”的形式存在,是增强书稿整体感的重要手段。但《唐》这本更特殊一些,每章用了不同的个案体现主题。第一章“世界主义”,我们用粟特人史诃耽的家族墓葬讲了一个他在唐帝国中央担任高级翻译的故事,并介绍其墓葬中多种文化因素交融的状况。这些文物都不是常见的。台北故宫的《唐人宫乐图》,可能不少人都见过,但我在以它为主题设计“女性”一章的跨页时,拉出了许多细节,来呼应作者在正文里讲的长安女子的衣饰风尚。“唐诗”一章,跨页是在介绍长沙窑的诗文瓷器。考古发掘的总量近两千件,持续时间从中唐至晚唐约150年。最大的特点是器物上题写了许多五言绝句,仅有十余首能在《全唐诗》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诗句。这些甁壶大多是作为盛酒的器皿,向酒肆销售,有着明确的实用价值。譬如这段题诗:“买人心惆怅, 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心理互动的过程,十分生动。我想以此呼应西川强调的唐诗写作的真实现场,也想呈现出唐诗整体的社会基础是个怎样面貌。
大跨页是头脑风暴后的设想,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灵活调动起丰富的唐史知识,对于我这个专业外的新手编辑来说只能勉力而为。孙老师总会在最关键的地方给出精到意见。在设计“音乐”章跨页时,曾想介绍前蜀王建墓棺床乐队石刻,是迄今所见唐五代音乐舞蹈资料中最全面系统和真实直观的一种。孙老师提醒资料的时代性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历史类读物中,不到万不得已,不宜用后代材料。
编排到最后的书画章,总觉着若在尹老师的讲述中戛然而止,有些缺少余韵。我们设计了一个“唐朝历史文化大事表”,将书中十条线索分别呈现的事件、人物和作品重新汇聚起来,从中可以观察到唐代重要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时间坐标。我是新人,许多事情上还不知难易深浅,就这么虎着头干了。多亏蔡煜强大的信息视觉化能力和孙老师的细致严谨才让这一设想变成可能。书稿排成后,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喜,与最初的浑金璞玉相比,多了一些精心雕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