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分析沙龙
为您提供专业的商业模式、产品、数据、用户、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深度分析的信息网站!秉承“信息交流、深度分享”的理念,是为用户缩短获取信息途径,提升阅读质量的深度分析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炉石传说10天修不完BUG#?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香港上市ETF交投火爆#】#港股也一路狂 ... ·  6 天前  
新浪科技  ·  【#卡梅隆入局AI#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分析沙龙

上海折叠

互联网分析沙龙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0-16 18:57

正文

|沙龙精选自城市数据团(ID:metrodatateam


前段时间,一部名为《北京折叠》的科幻小说得了雨果奖。在这本小说所讲述的未来中,总人口8000万的北京城被分为了三个高度隔离的空间。三个空间在每天的24小时中被分配了不同的时间段,轮流折叠休眠;而空间中的居民生活也天壤之别:第三空间中的男主角在拥挤的城市里以处理垃圾为生;而第一空间的当权者及附庸则在公园环绕的美好城区中畅谈人类的未来。


(没看过《北京折叠》的童鞋可以直接跳到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大概30分钟即可阅读完毕)


这个故事的隐喻显而易见。


而在隐喻之外,作为技术工作者的我们更感兴趣的问题则是:


假如真的要实施『北京折叠』这一计划的话,那么在工程角度上,北京城应该怎么折叠呢?


小说中的折叠人口区段划分是否合理呢?折叠为三个空间是否足够呢?三个空间的折叠点和线应该选在哪些区域或者路段呢?


当然,堂而皇之地研究如何折叠首都,似乎并不那么正确。让我们退而求其次,折叠一下上海就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上海也要折叠,要如何去折叠它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上海地图吧:




上面这张是被我们去除了冗余信息的上海地图,图中只保留了魔都三个最核心的地理要素,可以分别作为折叠上海的参考可能性:


可能性一:按水系折叠。


地图中的浅蓝色部分是上海最重要的水体。假如在1990年以前去折叠上海的话,那么沿着黄浦江折叠肯定没错。因为那个时候浦西是城市,而浦东是乡村。


可能性二:按环线折叠。


地图中的深蓝色线是上海的高架路系统。假如是在2000年左右去折叠上海的话,沿着内环线去折肯定靠谱。因为那时上海的核心城区几乎完全被包在内环线以内,隔着一座高架桥,房价甚至能差一半出来。


可能性三:按集中建设区折叠。


地图中的灰色块状片区是上海的集中建设区。对于这个概念,大部分市民可能较为陌生。简单解释一下:上海虽然很大,但并不是每一块土地都可以用来建设的,而『集中建设区』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允许建设发生的地区。在灰色(集中建设区)以外的白色地带,理论上只能作为农田林地存在。


因此,假如在2016年去折叠上海,那么集中建设区的边界肯定会是重要的折叠线,起码在当前的土地规划中,白色区域是不允许城市建设活动发生的。


好的,除了以上要素,还有哪些折叠上海的可能性呢?


人口?产业?交通?


没错,以上都可以,但其实这些因素,都已经反映在了一个更好用且更直接的指标当中了——房价。


是的,让我们按房价折叠一下上海。


为了精准地折叠上海,这次我们使用的是上海2016年2月-9月的14.6万套住宅的成交价格数据(由脉策数据提供,包括了一手房和二手房的成交,同时剔除了排序前后各1%的异常样本)。


我们整理出每套住宅的平方米单价,并汇总到小区落在空间上,请看下图:




可以看到,房屋单价在空间上的分布自然地折叠成了三个比较明确的空间:


第一空间红色为主的地区,单价临界点为6万元/㎡。这个空间包含在内环线和外环线之间,在浦东、杨浦、虹桥等几个角度上略为突破。


第二空间黄色为主的地区,单价临界点为3.5万元/㎡。这个空间围绕着第一空间向外扩展到外环线以外大约10公里左右的地区,在郊区的核心也有若干分布。


第三空间为蓝色为主黄蓝交集的地区,单价3.5万元/㎡以下。覆盖了除了第一和第二空间的广阔上海大地。


当然。仅仅利用房屋单价进行空间折叠,看上去有理有据,但其实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上海的郊区,有大量单价不太高、但是面积巨大,总价极高的别墅,这些地区不能够被单价这一要素有效地识别出来,结果会被划分到了第二甚至第三空间;而市区内则有许多面积不大总价其实很低的小户型,由于其单价较高,却混入了第一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将房屋总价的问题统一考虑在计算当中。


用同样的交易数据,在此按照每套房屋的总价汇总到小区后,然后把结果绘制到地图上(颜色按自然断点法分级),可见下图(由于绘图中用了插值法,所以在样本较少的郊区可能会有范围上的误差):

 


可以清楚地看到,利用房屋总价重新进行筛选之后,上海原有的空间圈层结构其实已经被完全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复杂但却更加真实的空间结构:


第一空间红色区域构成,沿着地铁2号线不连续展开的豪宅区,其断点下临界值为1000万元/套。


第二空间黄色区域构成,在市区无规律散落的相对品质较高的生活区,其断点下临界值为550万元/套。


第三空间剩下的区域,可视为上海的一般生活地区。


是的,虽然上海市中心的房屋单价高企,但其实却存在着大量总价并不高的小户型甚至低端物业,形成了高中低全面混合的中心城区;而郊区貌似房屋单价并不比市中心更高,但由于部分地区大规模建设别墅和豪宅,其总价区段远远超过了市中心的物业。


因此,假如我们要折叠上海,那么以上这些复杂的因素都应该放置于我们的考虑当中。所以,我们先把房屋单价和总价的两个因素叠合起来,再根据集中建设区进行边界的限定,把空间价值复合识别一下,并将复杂的空间边缘修正到城市的主要道路上,就可以得到下面这张『上海折叠』的示意图:




具体来看:


第一空间为上图中红线以内区域:


占地面积规模约168平方公里,总体而言,该空间主要呈东西向分布,西起虹桥地区,沿地铁二号线一路向东,止于张江高科园区。


但具体边界则较为复杂:在外滩以西是以苏州河为北界、而市北地区(如虹口杨浦)则以黄浦江沿线为北界,市南地区基本以中山南路为边界,在徐汇则延伸到了徐汇滨江地区;在浦东,第一空间几乎严格限制在内环线以内,还要去除塘桥临沂路等传统街道,在内环线以外则仅在张江地区有延伸。


除了以上一个巨大的连绵区外,还有若干零星的块状地区,比如新江湾城、大宁、徐泾和佘山、以及唐镇的别墅区。


第二空间为上图中绿线以内区域:


其占地面积为396平方公里,环绕第一空间,范围大约是第一空间的两倍。其西侧和南侧边界基本为外环线;而北侧和东侧边界基本为中环线,中环以外仅在新江湾和唐镇等地区有延伸。


第三空间为上图中白线内区域:


而广阔的第三空间占地两千多平方公里,为第一和第二空间以外的集中建设区,包括中心城区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和新城。


至此,“上海折叠”的技术范围已经基本划定完成了。


那么,在这个被折叠后的上海,三个空间的生活差异会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选取商业中心资源、优质医疗资源、义务教育资源和通勤距离四个指标,对三个空间进行比较。


1. 商业中心资源


我们把商业中心标注在折叠后的上海上,可以看到下图:

 


从空间分布来看,市级和地区级的商业中心在第一空间最为密集(商业中心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第二空间也有一些(4%),而第三空间虽然也有数量众多的商业中心,空间密度则非常低(1%)。


三个空间的商业资源配比将是7:4:1。


2. 优质医疗资源


我们选取上海市的三级和二级医院,将其落在折叠后的上海地图上,观察其空间分布:




由图可知,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北部。


三个空间的优质医疗资源配比接近15:5:1。


3. 义务教育设施


我们选取义务教育覆盖的中小学,将其落在折叠后的上海地图上,观察其空间分布:




可以看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中小学密度非常接近,而第三空间则非常稀缺。


三个空间的义务教育资源配比是7:7:1。


4. 通勤距离


通勤是大多数居民的日常。从“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国民需求中,通勤距离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为了衡量三个空间的通勤距离,我们可以先根据移动设备数据分别绘制其通勤OD图:




据统计,上海市民通勤距离的上四分位数为12km,我们可以认为12km以下的通勤距离是相对适宜的。我们计算了三个空间的“适宜距离通勤所占的比例”,结果是:


第一、第二、第三空间的适宜距离通勤比例分别为80.4%、78.2%和65.6%。


落在地图上长这样:

 


长距离通勤比例较低的地区包括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在中环以内的部分、第三空间的新城的部分地区;长距离通勤比例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空间在中外环之间的地区、第三空间在外环和外环周边地区;长距离通勤比例特别高的地区全部位于第三空间。


分析完通勤距离以后,我们可以进行四种资源的空间密度比较了。以第一空间的资源密度为1,我们可以计算出其他空间的资源相对密度,如下图所示:




没错,第一空间的各类资源密度均显著高于第二和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的资源密度只有第一空间的10%-20%。


那么,在空间资源差异极大的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晋升到更高级的空间呢?


一般来说,在上海打拼,一生有可能需要买两套房。


第一套房很可能是刚需,主要考量因素是经济可承受、通勤比较方便;而第二套房很可能是改善,可能是由于孩子的出生和成长要求更大面积的住房或学区房,也可能是由于财富的进一步积累,对住宅的地段和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而这个第二次购房的行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为一次跨空间的跃迁。



我们用脉策数据提供的上海活跃购房者数据,可以对以上跨空间的跃迁行动进行空间化的分析。先看一下:


上海人的第一套房都买在哪里呢?




在上图中,每个网格的红色深浅,即表示该网格地区首次购房的强度。而我们叠加三个空间的边界,可以清楚地看到:


上海人的第一套房大多买在第三空间,只有少量分布在第二空间,而在第一空间的数量则非常稀少。


那么这些选择在第三空间置业的市民,是否能够通过第二套房进入高一层空间呢?


请看下图:

 



同样地,上图中每个网格的颜色深浅即代表该地区第二次购房的强度。可以看到,第二套房在空间分布与第一套房有着巨大的差异。二次购房的选择地基本上占据了第一空间和大部分的第二空间,第三空间中仅在嘉定北部、青浦西部和浦东惠南有零星的分布。


看上去,似乎是被折叠的上海,不同空间之间的通道仍然相对通畅:


虽然在初次置业时,大部分年轻人都不得不选择在第三空间中居住,但假如他们通过个人的奋斗和财富的积累之后,有了第二次选择空间的机会,他们绝大多数还是能够上升到第二空间,甚至跃迁到第一空间当中。


的确,这是每一个前来上海打拼的年轻人都怀揣的梦想,在数据上我们也毫无疑问地看到这样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但是,这个路径上却有一个嘲讽般的前提:


首先,你得在上海的第三空间,买得起一套房。


是的,上海折叠,或许与小说中的北京折叠大有不同;其实我们并不太担心折叠固化的阶层,上海这座城市一直充满着机遇和阶层上升的可能性;我们也不太担心上海的空间分异,这几乎是全国城市建设标准最高、公共服务覆盖最完善和均好的城市了,而且还在不断优化;我们所担心的是:


当你多年来都奋力在这座城市努力打拼,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是其中一员之时,却忽然发现,无论上海被折叠成多少层,都和自己毫无关系。因为即使是最差的那层,也不再有向你开放的机会。你虽然身在上海,但在上海折叠的这个故事中,其实根本就不曾有过你的身影。


注:

1.房屋成交数据和活跃购房者数据由“脉策数据”提供。

2.感谢 魏小帅 和 大鹏 为本文做出的贡献。

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团”原创且首发。


想读《北京折叠》的童鞋点击阅读原文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