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itChat技术杂谈
GitChat是新时代的学习工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小灰  ·  清华大学第二弹:DeepSeek如何赋能职场应用? ·  昨天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俱乐部,最后一天优惠!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字节“代码抄袭案”败诉,判赔 8267 万! ·  昨天  
OSC开源社区  ·  AI的三岔路口:专业模型和个人模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GitChat技术杂谈

我最怕30岁以后,还要靠投简历找工作

GitChat技术杂谈  · 公众号  · 程序员  · 2017-11-03 07:15

正文

作者:木沐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职场木沐说(ID: mumushuo2017)

本文已获原作者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号「职场木沐说」


1

你还在海投简历?


你有多久没有换工作了?如果现在你萌生了离职走人的想法,你的第一时间是做什么?


是将自己挂在各大网站上的简历更新一下,看到心仪的职位,然后点击申请职位或发送简历?还是上网狂搜查看最近的招聘会,然后准备参加?再或者联系猎头或是朋友推荐?


说实话,人过30,如果还要在网上海投简历和挤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那你真的就彻底out了,这样的求职方式,你永远无法进入心仪的公司,得到心仪的岗位,因为你完全没在用人单位的视野中。


想要换工作,就得先了解招聘单位是如何发现人才的,并按图索骥。


在北森人力资源公司2017年的一项人才调查报告中,显示了如下有效的招聘渠道:



其中内推,猎头和人才库成为简历转化率最高的途径 ,针对上图,几个名词的解释如下:


  • 简历转化率: 简历转化为面试机会的比率


  • 内推: 内部推荐,指候选人通过人脉关系,获得目标公司的员工内部推荐


  • 人才库: 企业建立的候选人才资料库


你发现了吗?这些和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求职渠道基本相反。


30岁以后,还要靠投简历找工作真的职场生活的一大败笔!


2

内部推荐

招聘成本低,周期短,匹配成功率高的特点,让内部推荐渐渐成为很多公司在开放一个空缺职位时的首选招聘方式。


内推的前提,是你得有丰富的人脉关系。


一旦你有求职意向时,就把消息散播给亲戚,同学,朋友以及他们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通过大家的触角,发现市场上正在招聘的相关岗位,然后通过他们进行内部推荐。


如此,你已经悄无声息成功绕过正在外部海投简历这个职位的茫茫大军,你的简历目标精准地直接送到了HR或主管负责人面前。


先不说最终是否能拿到offer,通过内推让用人单位认真看完你的简历,成功率就已经很高了,接下来极有可能安排一个电话面试或现场面试。


回顾最近我周围的案例,其实真的蛮多通过内推完成的岗位招聘。


公司最近有个销售总监的空缺,我的直线下属阿佩就向我推荐了她的朋友的一个朋友沈飞。


阿佩说沈飞现在杭州工作,但是家在北京,孩子快上小学,所以非常希望能够回到北京,于是最近启动求职计划,请老同事老朋友帮忙。


就这样沈飞的求职消息辗转到阿佩这里,刚好我们公司正在招聘销售总监的职位,阿佩觉得我和HRD(人力总监)关系更好,就决定请我帮忙推荐。


我看了沈飞的简历,的确 经验丰富, 非常优秀,就和HRD简单沟通,并将简历转给她看,她看后也非常感兴趣。


后来HRD和沈飞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电话面试,感觉不错。


HRD说:“我准备下周安排总经理和沈飞直接面试。木沐,如果最后成了,你可帮我省了一大笔猎头费!”


刚好前几天一个朋友打电话,她下周要去面试一家500强公司,好闺蜜帮她推荐的机会。


我问她胜算如何,她说:“面试就是走个流程,问题不大,毕竟内推过去的。”


就在我发这篇文章前,她在微信中告诉我,面试已经通过,就等正式offer发下来。


内部推荐从各方来讲,都是多赢的局面:


  • 招聘方 :省钱,时间短,见效快


  • 推荐方 :推荐成功,公司会有一笔奖励;帮助朋友成功求职


  • 候选人 :简历转化率高,面试机会和最终拿到offer的可能性更大


你肯定在朋友圈里曾看到有人发出招聘职位,希望大家推荐的信息,这就是在进行内部推荐。


下次换工作时,你不要急着去投简历,而要先把自己的简历好好包装和更新,然后把求职意向在你的人际网络安全地散播(不要让现任公司和同事知道),请大家最近帮你留意机会。


也许你会发现求职之路一下子就拓宽很多,机会扑面而来。


3

猎头推荐


在领英的一份人才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数据1:主动型人才 VS 被动型人才



所谓主动性人才,就是主动寻找外部机会;被动型人才就是别人(猎头或朋友)找到你,介绍和分享一个工作机会,你开始动心并考虑。


越是针对高级岗位和高端人才,被动的比例会更高。


数据2:对新机会刚兴趣的人群比例



这两组数据看上去有点矛盾:我们感觉主动型似乎才会对新机会感兴趣,被动型并不感冒,而被动型占比又达80%左右,所以至少80%的人对新机会不感兴趣。然而第二张图却显示有95%的人都会对新机会感兴趣,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主动型只是说他们会主动出击,寻找机会;被动型是并未主动寻找工作,而是被动接受别人对新机会的推荐和介绍后,也会表示有兴趣。


也就是说不论主动型还是被动型人才,面对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都会非常感兴趣。


那么问题来了,我又没有意愿换工作,好好的谁来跟我介绍那些好的机会呢?


没错,就是猎头们!


不论主动通过猎头找下家,还是经常被动接到猎头电话,你都必须去认识猎头,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猎头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有根据行业划分的,有根据岗位划分的,有根据职级划分的,也有根据年薪范围划分的。


尤其针对毕业5年后或30岁以上的岗位,公司在招聘时,外部渠道通常会使用猎头帮助寻找。


那如何认识这些猎头呢?这里有几种方法推荐:


  • 通过身边经常和猎头打交道的朋友介绍


  • 在猎聘网上或招聘网站的猎头专区,主动添加猎头为好友,尤其那些专注于你所在行业或求职意向岗位的猎头。如果你的简历不差,他们都很乐意添加


  • 在领英或其他职场社交网站上,主动添加猎头为好友


  • 针对猎头公司发布的岗位信息,留意下方猎头的联系方式,记录并跟踪


  • 参加相关社交活动,结识猎头


最好能够将猎头加上微信,方便沟通新的职位信息,在做了以上基础工作好,要将这些猎头信息做个自己的联络表,这会是你自己很宝贵的资源列表。


尤其是当你想主动寻求外部机会时,就可通知联络表里的猎头,你现在是open的状态,有好的机会请他们推荐,他们相当乐意。


30多岁,如果你还没接到过猎头的电话,或1年只能接到1,2次猎头的电话,或完全不懂如何拓展猎头人脉网络,那真的是要替自己担心了。


4

人才库和招聘网站


人才库其实就是企业建立的人才资料库,来源会包括:


  • 面试优秀但因某些原因未录用的人员


  • 录用未报到的人员


  • 预约但因某些原因未面试的或未参加面试的(匹配度较高的)


  • 离职的优秀员工


  • 同行业储备等


也就是说,只要你足够优秀或者匹配程度高,都有可能被企业录入自己的人才库。在下一次开始招聘时,企业也会把在人才库中寻访匹配候选人作为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不要小看你面试过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的公司,说不定下次他们还会向你抛出橄榄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