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请到了一位在播客上非常独特的人,他的节目有个特征,就是用讲课的方式贴上PPT,跟我们把一个事情讲清楚,他就是屠龙之术的主播庄明浩。他不仅在互联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还涉猎了文娱、二次元、电竞、直播等多个行业,并且对风险投资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在自己的账号“屠龙之术”上更新了关于DeepSeek与AI的70分钟左右的内容。今天我邀请到庄老师,跟大家进一步讨论:随着DeepSeek爆火,AI时代的惊涛骇浪已来,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本文根据
【进击的沈帅波】
播客整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
小宇宙搜索“进击的沈帅波”
收听播客完整版。
中概股过山车,
AI狂潮是救星还是泡沫
波波:
现在世道变化得太快了。本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东升西降、牛市来了,但就在2月24号又被砸下去了。这件事情你怎么看?AI能不能带动我们这一股狂潮持续下去。
庄明浩:
如果大家炒中概年头比较多,会有一个感觉。大概每年年初中概股会有一波机会,无论是港股还是美股,这波机会大概集中在2月到3月,结束之后可能这一年的行情就结束了。
我们举个很现实的例子,过去大概一两周,无数的财经媒体都在讲东升西落、中国资产重估这些话题。包括大摩的中国首席分析师,也在美国媒体上说中国资产要重新评估。当这种声音弥漫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其实是一种信号。
我再举个更现实的例子,假设你是一家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老板要求你一年的收益率大概20%到30%,哪怕是牛市一年30%到40%也差不多了。我们回看过去这一个多月,整个中概头部的公司,基本上已经涨完了这个数字。
所以从工作角度来讲,今年的业绩已经完成了,后面十个月休假,可能比后面十个月瞎折腾的人收益更好。这种心理每年都会有。
2月24号整个美股都不好,美国的科技公司其实也跌了很多。又因为特朗普出了一个新的投资备忘录,对于中概股,对于中国在美国的投资,都有非常多的约束,所以导致更大幅度的回调。还有一点就是涨多了必然会回调,只不过要看是什么时间点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2月24号晚可能是这样一个时间点,而且你不知道这个趋势会持续多久。
我不炒股,我没有股票账号,所以我讲的所有东西没有任何利益相关。很多做二级的人愿意找我聊,就是因为我没有被市场情绪影响,我完全站在一个相对单纯的位置聊这个话题。
AI确实带动了中概股所谓的重新估值。尤其以阿里跟腾讯为代表,包括小米。也感谢春节期间DeepSeek这件事,让这个事情的讨论上升到了一个之前所有人都不可预计的高度。
DeepSeek背后,
被忽视的春节节点和产品形态
波波:
DeepSeek这么火,除了大家一直在说的开源和低成本,你觉得还有什么被大家忽视的重要的核心因素?
庄明浩:
这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也有一些外围的因素。这些因素你说不重要,可能也重要;但你说多么重要,可能也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很多人会忽略那段时间是春节。春节在过去十几年中国整个互联网移动市场大战中,往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每年的春节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出现,有些是主动策划的,有些是意外。
DeepSeek这波爆火,春节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轮的时间线是这样的:1月20号DeepSeek发布新一代推理大模型;1月24号美国的主流的媒体关注到DeepSeek,然后国内媒体开始报道,很多公众号也在写DeepSeek的能力;1月26号晚上冯骥发微博,给了一个“国运”的帽子。
今年的除夕是28号,26号很多人已经开始休假了。国运这个帽子扣在这,又加上春节的情绪,就直接引爆了。
我们今天谈论DeepSeek很多人谈论的是它的模型,是那个技术,但是在这一波里面其实产品也很重要。大家会说DeepSeek这个产品没有什么不同,它和其他App不长一个样子吗。有意思的点是,DeepSeek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东西在DeepSeek出现之前,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用过的。大家会说去年9月OpenAI不就发了o1吗?可是o1是要花钱的,大部分人没用过。
而且没有人见过模型的思考过程,它像变魔术一样。大家说这太厉害了,太神奇了。还有一点更现实的是,DeepSeek在思维链的基础上又加了联网搜索。解决了原来数据是旧的这个问题,让这个事情更细化到搜索这个领域,所以它就更通用了。过去深度思考和联网搜索两个按钮是不能一起按的,现在两个按钮可以一起按,就变成了深度思考加搜索。
这个体验对用户而言是全新的,是没见过的,所以才会引发这样的讨论。它的模型当然很厉害、很好,又是开源的。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个时间点,以及这个产品形态在这个点突然间爆掉。后面当它被推到国运这个位置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可控了,就散播开一步一步走到这了。
从技术到场景再到产品,
创业者的机会在哪?
波波:
你一直看AI整个链路上的赛道,这种底层模型对于大多数人机会不多。现在对于一个创业者,对于有点资源的移动互联网幸存下来的创业者,AI哪个维度、哪个层面适合创业?
庄明浩:
2022年底到2024年下半年大模型本身出现技术大爆炸,技术大爆炸导致你想做的事很多,但安心做事情是很难的。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比如我们是一家做社交的古典互联网公司,在2022年、2023年看到AI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想做AI和社交的结合,天经地义。
我先立个项,立项的当下技术状态是什么样的,基于这个技术状态去跟现有业务或者新业务找结合点,然后开始尝试所谓的初期产品构建。这几件事情做完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你在这吭哧吭哧做的时候,三个月节点验收的时候,抬头一看那个技术已经飞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这样你三个月做的事情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了,只能从头再来。然后你再立项,又在那个节点选了一个截面数据,又开始看,会发现技术又飞走了。过去两年基本是这个节奏。
在今天,第一你发现技术本身虽然还在迭代,但是它的边界在比较明确地收敛。所以你可以基于现在的技术能力做一些尝试,这是技术的边界。第二是场景的确定,现在用户尤其是个人用户,底层的、最基础的那些需求是没有变化的。
现在的过程是,选一个场景,然后做东西,做完那个东西再交付、再迭代、再更新。从技术到场景到产品,到不断地更新迭代,听起来就跟我们原来的互联网思维差不多了。
我再举个很现实的例子,CES是美国最大的消费电子展,每年年底到年初举办。今年应该很多中国厂商去了,我们同事也去了。展上有个细节,头部扫地机器人公司的新一代产品,不约而同地加了手臂。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这些厂商做了这样的选择,一定只有一个原因,那一定是AI模型的能力到了,尤其是视觉模型的能力到了。
过去扫机器人也有视觉,但它就是2D的,扫个地就结束了。但今天如果加了手臂,这件事情变成了3D的。扫地机器人是单一任务,只需要扫地,顶多加个拖地,没有别的需要考虑的事情。但是加了手臂,你要求那个手臂做的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了,就跟我们现在人形机器人是一样的。要能捡起来东西,要能抓东西,有重量的限制,甚至你要求它要知道把袜子放在洗衣机里,把鞋放回鞋柜,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它要有记忆,要有分辨,要有所有这些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现在技术差不多是够的,我们把技术边界确定了,然后再去找场景。
我们讲到场景,那它要不要会擦墙?要不要加这些东西,还是说只是单独捡东西就好了。如果捡东西是只捡垃圾,还是说要分类场景。产品层又要考虑,手臂是金属的还是塑料的,要不要折叠,抓握的重量限制是多少,定价怎么定,推中国市场还是推美国市场。这套关于产品的东西考虑清楚之后,然后到交付。
上周看到这些产品是在CES展出,最近品牌开始给第一批用户送测试机,很多科技大V都拿到了。这当然有推广的意义,但更多是让他们试,让产品在复杂环境里去更新迭代。
头部厂商认为技术够了,到真正意义上交付完整的端到端产品,有很多工作要做。可能在过去两年也有很多人在做这种事情,但被淹没了。
再举个更现实的例子,社交跟陪伴这个板块一直是无数AI公司想尝试的一个方向,但不是有特别多好的产品出现。比如说有很多做AI陪伴玩具的,去年年初定了要做这个事情,那一定是基于去年年初大模型的能力立项,技术选完、场景限定好、找合作方开模做出来,等到上市推广可能已经到下半年甚至年底了。去年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AI玩具或者陪伴机器人,要么非常贵,要么非常弱智。
大家觉得大模型技术不是很厉害了吗,怎么产品这么差?那是因为它有周期,它是基于年初那个时间点立的项目。当这一波推理模型和以DeepSeek为代表的模型能力提升的时候,肉眼可见2025年的新产品一定会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哪怕你是个做App的,都要注意产品交付跟技术边界的收敛和掌握。
而且你会发现,可能是因为AI崛起,今天个体户的能力被无限加强了。这件事情原来可能需要一个十几人或更大的团队,但今天代码已经非常强了,设计已经很强了,很多开源的方案也很强了,to B的服务已经很强了……你再做这种尝试,启动的门槛已经变低了。
在这个时代独立开发者会更多,可能一个人就搞定所有事情。
血战未休,
大厂接入DeepSeek背后的阳谋
波波:
你觉得这一波之后除了DeepSeek其他家还有机会吗?现在很多大厂的AI产品都接入了DeepSeek,竞争已经结束了,还是说竞争还没有结束?
庄明浩:
这些厂商尤其是头部大厂,做的事情叫借假修真。这一波DeepSeek的关注度是一定要蹭的,你不蹭别人就蹭了。重要的是要知道,接上之后要做什么。
比如说微信接了DeepSeek搜索,但只有部分人能用,所以很多人导到了腾讯元宝里面。元宝里面也有DeepSeek的功能,但你要知道,打开元宝默认的不是DeepSeek而是腾讯自己的混元,你要特意点一下才会变成DeepSeek,而且混元也在差不多的时间推出了推理模型。
它们的推理模型就是借假修真,DeepSeek是一定是要接的,接的过程中把我的模型也放在里面。不断去做用户数据的反馈,了解用户习惯的更迭。
现在头部的、有模型开发能力的公司的主力App,我们不算那些边缘App,没有接DeepSeek的只有三家,Kimi、豆包和阿里的通义。反过来讲这是一种奢侈,大部分人已经缴枪了这几家还没有缴。最后会不会缴我们不知道,这个节点至少没有。
它们还认为自己的模型有演进的新机会。以DeepSeek和OpenAI的o1为代表,我们叫推理模型。对比L1到L5的自动驾驶,现在L2阶段的战争远远没有结束。但是L2是一个坎儿,到不了这后面也不要想。所以所有人都要做推理模型,来一个DeepSeek要接,但是自己的模型还是要做。
对于头部大公司而言,肯定要坚持硬刚到底。对于有比较明确的垂直场景的公司而言,它的模型是满足它的个性化需求,小米也好,理想也好,甚至再小一点的厂商,都是有个性化的。无论是行业项、数据项还是安全项,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
所以这个趋势演进的状态一定是这样,这个节点来看是一定要接DeepSeek的,这波流量应蹭尽蹭,不可能不蹭。
奇点远未到来,
AI革命是一场持久战
波波:
前几天微软的CEO接受了采访,他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在AI上的投资是过剩的,但没有带来实际增长。而在中国出现的现状是企业陷入价格战,终端价格上不去,做AI好像是在降本,但又消灭了大量工作。中产附着在文职工作上,这一波下来他们就更没钱消费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庄明浩:
所以很有意思,微软CEO访谈另外有一个更刺激的观点,就是他认为OpenAI跟微软之间的关系其实已经破裂了。
过去两年整个AI行业的主流叙事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递进关系,就是投无数多的钱,建立更好的基础设施,去训练更好的模型,得到一个更好的模型。
过去两年几家头部科技巨头的增长,全部都是依靠这个逻辑。并且春节前这几家公司发新年的财报的时候,对于2025年的预期依然是继续砸钱,每家预算上调40%到50%。
但是突然间DeepSeek出现了,看上去有另外一条路径,可以绕开基于钱的叙事逻辑。
我觉得微软跳出来还是挺让人意外的,CEO跳出来讲这件事情,甚至直接取消了两个要建的数据中心。两周之前说的话都不算了,我们刚才说那个主螺旋的叙事结构真的出现了往下走的情况。对于炒股来讲,那就是真的大调整,所以最近两天市场上的情绪也是因为斗争博弈。
科技巨头们在跌,而且在这种博弈过程中,跌的最多的一定是之前涨得最猛的那些。
波波:
只有黄仁勋每天都在到处解释,说不管怎么样,这个需求一定是扩张的,并且拿出了工业革命后煤炭价格走势来印证,因为他是最强相关的。如果确实经济没有被推动,并且致富的是极少数,那这个经济是不是比金融更空心化。
庄明浩:
我的PPT里有一个斯坦福教授来讲这件事情,他说我们回看电力革命,从奠基发明到真正意义上电力革命提升社会巨大生产效率,走过了30年的过程。那30年发生了什么?最开始这件事情一定是低效的。
蒸汽机的年代,工厂是一个巨大的工厂,中间留一个巨大的地方放一个巨大的蒸汽机,通过轴承、纽带把蒸汽的动力传输到厂房的各个地方,来实现工厂的运转。当电机出现的时候,第一批工厂也是一样的,留了个巨大的地方,把巨大的蒸汽机换成了巨大的电机。同样的运输方式,同样的能量转移方式,你当然不会提升效率,而且因为你是新的电机成本更高。
我们回头看什么时候到了那个点?当电机可以变小,不需要按照原来那个组织形态把巨大的电机放在中间的时候,这个事情才出现了变化。
今天的AI或者这波大模型就像那个巨大的电机,看上去非常厉害,但要达到我们期待的这种提升,像工业革命一样的那个状态,需要太多别的东西。
组织、商业模式、分工,所有东西加在一起,事情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还处于这样的过程中。
还有一种说法,五源资本有一位合伙人叫张斐,他的一个观点是说,
过去一两百年整个科技行业发展几乎围绕一个主线。这个主线是什么?叫计算到连接,再到计算再到连接。
能源出现的时候,真正意义上出现了更大的世界变化,是因为航海打开;出现计算机的时候,那个年代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巨大的效率提升,直到互联网出现。也就是说需要先出现一个巨大的东西,可能是能源,可能是计算机,可能是别的东西,但是这一步还没有结束。
你希望达到那个好的结果,你需要连接。大航海是连接,互联网是连接,移动互联网也是连接。他说我们今天在AI年代,可能又来了一次计算的年代或者能源的年代。但真正的爆发需要连接,但是这个连接跟上一代连接是不一样的。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知道,只能慢慢地磨,连出来了才知道。
我们在经历这个过程,只不过大家期待这个过程缩短,希望不要是30年、50年,而是10年甚至5年。
波波:
微软CEO纳德拉那个话题里面还提到,AI没有创造价值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它真正的商业模式。因为没有好的模式,所以AI的出现没有给各行各业带来实际增长,也没有带来收入增长,还导致一些群体收入降低。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吗?
庄明浩:
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解读是说,至少截止到今天,我们看上去AI对于已有业务公司的帮助要远大于初创小公司。
你原来有个业务场景或者有一个非常稳固的业务状态,今天AI来了之后,你通过AI无论是降本还是增效还是怎么样,你的受益一定是比那些全新的公司大的。为什么这一波巨头最先享受到了红利,就是这个原因。
波波:
小米就是很典型的案例,人车家的故事终于完整了。任何一个创业公司做硬件,只是干了小米生态里的一环,雷军现在好像就是天选之子。
有什么靠AI赚钱的机会?
套壳不丢人,炒股要谨慎
波波:
你依然是一个AI投资人,你现在主要看哪一些项目?
庄明浩:
我是一个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代表我有自己的业务基础,我的业务基础往外延展的路径上的东西我们当然会看。
比如我们做社交,AI陪伴、AI社交、AI情感这个板块我们一定会看;再延展,比如说我们原来是做软的,要不要做硬的?玩具我们一定要看。同样的比如说我们原来做语音社交,语音是我们看家的东西,语音模型在2024年、2025年竞争非常激烈,这个方向我们一定也会看。要看你自己的业务一步迈得到或者两步迈得到的东西,有些东西自己就干了,有些需要通过投资跟合作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态建立起来。这是眼前的苟且。
那诗和远方是什么呢?所谓AI-Native的社交或者游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有哪些人来去做现阶段的尝试?就是当年元宇宙没讲完的那个故事,在这一阶段应该再讲。
虽然这个故事在之前已经被证明不太成功,但是AI来了之后,这个故事没准可以再讲。
如果你认为一个巨大的方向是准确的,你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每三年试一次。现在的过程并不代表未来,每三年试一次,没准哪次就成了。
中国跟美国的科技行业在2010年左右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美国往to B、Saas、云那边策马奔腾,中国就to C,我们做微信、支付宝、拼多多、抖音。两个生态存在巨大的不同,美国有非常完整的企业服务,我们有非常强的to C的生态。美国的to B在AI领域异常繁荣,那么to C的很多尝试其实真的要看中国的团队了。那就需要今天这个时间点还在做这些业务的公司往前探,这可能就是诗和远方。
波波:
你觉得这一波能长出一个新的大家伙吗?
庄明浩:
会产生大家伙。而且更现实的问题是,过去几十年虽然中美的整个一级市场的生态疯狂出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当美国一个行业出现一个1000亿美金的公司,中国至少一定会出现一个100亿美金类似的公司。一定的,无数次已经证明过了。至少还会出现一两家公司,从粗暴的市值角度来看还可以。至少商汤现在也有几百亿港币,也有几百亿的盘子。
虽然挑战很多,但市场上投资人最忌讳的事情是想终局。
你要想的是你挣的是阶段性的钱,要能有公司在过程中享受了这波红利,并且你看着它从一点点成长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卖掉还是上市。你的倍数是够的,那就可以,没必要想终局。
回头看移动互联网,如果想终局,可能只能投字节、拼多多和美团,别的你都不应该投。如果想终局的话,你会认为最后一定是大家伙占大部分的收益,那这活就没法干了。
波波:
说点小一点的生意,不要说几百亿,能搞几亿、几千万可能就是对我们粉丝很重要的启发。现在有没有?
庄明浩:
过去两年做套壳的团队很多,就是我把大模型的能力做一个用户体验更好的壳子。无论是在海外做订阅收费,还是做广告,还是做什么,都有这样团队。我们看AI行业的公司,一年收入在1000万美金的中国团队其实不少。很多项目看上去没什么门槛,但人家执行力强,做得快,找痛点找得准,那就做出来了。
比如AiPPT,听起来有无数公司在做,WPS能做,夸克也能做。但是第一AiPPT做得早,第二名字起得好。很多人会说做PPT不太行,但你要想大部分人做PPT的场景,差不多就够了。很多人就是给小朋友做个演讲PPT,做个周报,要那么复杂干什么?不需要按照百分之百好的那个方式去想这个事情。
所以但凡你把那个边界划清楚了,并且你的交付跟那个边界是匹配的,配上合适的运营、推广方式,有太多成功案例了。
波波:
前面你说你自己不炒股,那你有心动想去做一个这样套壳的公司吗?
庄明浩:
得找合适的合伙人,心动过肯定心动过,肯定看过一些阶段,不断有阶段性机会。从大模型的技术更迭到给用户用,这中间是有gap的。哪怕他们自己在做,那中间也有gap你快抓住,其实很短的时间把产品做出来,你就能持续跟进。
不应该看不起套壳,可能在过去这两年套壳是最重要的事情。应套尽套,没有理由不套。
波波:
你不炒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受过伤吗?
庄明浩:
不是,是害怕。我个人的情绪是这样,但凡你动了心思,事后证明进去一定是站岗。我的性格是偏保守的,极度偏保守的人如果已经被影响到情绪的高涨的话,那基本上就是见顶的信号。
还有一点很现实的问题,比如说我不喜欢打德州,但我喜欢看别人打德州。就是你不希望自己置身于那样紧张的场域里。你喜欢站在旁边看,去分析、去理解这个东西。
你觉得你一进去一定是被割得体无完肤,你索性就不要进去,你就站在旁边看,跟大家聊聊天,提供一些建议,提供一些观点。
你要真的春节就回来干,现在已经账面浮亏10%到20%了。
巨大新机遇下,
投资和创业都更难了
波波:
之前我跟一个投资人聊,他认为在AI时代,投资更难投了。他说以前互联网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是一轮接一轮的,大家多少都有机会上车和都有机会分担风险。现在浪潮来了,可能有的外围一点的投资人,他不是特别关注AI的,只提前一个月听说DeepSeek这个公司技术是比较好的,还没见上人就已经晚了。所以他觉得这一轮更难投资了,你怎么看这件事情?
庄明浩:
其实这个情况不是AI这一轮才有的。疫情期间大放水,导致头部的美元基金都是double甚至再double。也就是说原来你2亿美金投20个案子,平均一个项目就是1000万美金。突然间你的2亿美金变成8亿美金,你同样投20个案子,一个项目你就可以放4000万美金。
从结果上来看,大概是从2019到2020年开始,中国一级市场热门投资方向的时间段,在这个周期在疯狂变短。原来一个新的方向,从早期开始有些人关注,到天使轮,然后公司发展,A轮进来,突然间有收入了或者到什么里程碑了,B轮再进来,然后C轮,再上市。原来这个时间可能是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后来变成一年,再后来六个月。六个月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个事情,这一波赶上就赶上,没赶上你就不要再想了。
而且头部基金都有绝对多的钱,最头部的基金在竞争最疯狂的那些年份,反正有足够多的钱,我看好一个案子,直接给它一级市场投不动的钱为止。原来大家还有天使轮、A轮、B轮、C轮,现在谈完马上直接给5亿美金、10亿美金,让所有人断了念想。
对于很多小基金,或者没关注这个方向,真的就跟打德州一样,人家的筹码一下子就拉起来了,你的筹码量要么All in,要么没了。你看过去这几波关键词,新消费是一波,元宇宙是一波,AI这一波更是极致。小龙出来直接投10亿美金,不要考虑什么收入,什么产品,什么商业化,什么都没有。你说有什么办法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不参与有的是人参与。
这个事情让基金内部也很焦虑。原来我看一个案子,先跟创始人认识,喝个咖啡聊一聊,然后再去公司拜访一下。然后再约个时间,第二次见见他的合伙人。内部推进一下,推进一段时间再上会。现在你投不投?不投第二波人马上来了,你不投有的是人投。
去年无数的基金开年会,经常被问为什么没投Kimi,为什么没投阶跃,为什么没投质谱。
VC是一个过于结果导向的行业,你投到好项目就是好项目,但是好项目的标准是在动态变化的。
这个阶段看上去厉害的项目,下个阶段没退出之前,可能所有东西都不作数。没有钱回来之前,估值涨多少、翻多少倍,都是账面。你投了多少钱进去,返我多少钱,我不关心你什么厉害项目。为什么这么现实?因为整个市场环境变了。
退出真的太难了。现在这几家AI的头部公司退出怎么退?这是丧命题。退出方式无非那几种,上市并购、公司回购、最差就是倒闭血本无归。如果上市,除了质谱全部都是美元。现在特朗普这个状态,这些公司想在美国上市想都不要想。去香港?商汤现在也就三四百亿港币,好的时候五六百亿港币。你以什么价格上港股?那A股国家会给你开绿灯吗?你是硬科技吗?
或者哪怕开绿灯,开几家呢?开一家就不错了。那一家是谁呢?上市并购谁来并?有钱的都在自己做,腾讯、阿里、字节、华为哪家没有自己在做,为什么要去花那么多钱买一个类似的公司,顶多把你的团队收走差不多,就跟美国那几家公司一样,掏空式并购。
虽然这些公司成立时间都很短,但这些命题不难想到,就摆在那里。问题在于时间退回两年前,你是一家头部美元基金跟人民币基金的合伙人,负责AI方向的投资,你是不能考虑这些问题的。考虑问题就下不了手,下不了手就担心全部错过。
波波:
这个就让我想起王兴兴,这两天流传他去年还在跪求投资,现在抖音和视频号上全是他在分享人类未来,以及人被不被需要等等。现在是不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也是这个现状?
庄明浩:
也是这个现状,那一波赶上就在里面了,想补枪的成本已经高到很难受。比如今天我想进宇树的老股,那个价格可能已经把它未来五年的业务都透支了。我假设宇树未来五年业务还疯狂发展,五年之后值这么多钱,现在买老股就只能以这个价格买。你买不买?你不买别人买,有的是人买。
波波:
你从投资角度,你觉得如果非要投,是投AI好一点,还是机器人好一点?
庄明浩:
在国内机器人会好一些,因为至少有东西、至少更硬,纯软的东西在国内还是不太容易。或者说机器人更符合人民币基金的口味,应用层更符合美元基金的口味。这个界限不像原来分得那么清楚,但是偏向是这样。
波波:
听起来这个事情像围城,进不去很痛苦,进去了也很痛苦。
庄明浩:
我们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比如你是MiniMax的投资人。六小龙之一,没有放弃大模型训练,还在技术研发,业务发展也还可以,技术也跟得上。但你就要想,你是什么价进的,天使进的可能已经不在乎了,已经翻了很多倍了。但你是偏后期的资金,就有可能只是站岗的人。你可能就是这个公司的最后一个投资人,因为它可能融不到钱了。你怎么想这件事情?可能一年半之前你还非常开心地说,我终于投到了一家,今天你就要想另外的问题了。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厉害的创始人就是去解决这样看上去死的局面。
我们刚才说环境变得不好、科技巨头的强势、风口迅速缩短、竞争的加剧、意外情况出现,你可以认为所有这些事情就是给这一代AI初创公司创始人的命题。这一代要承担这样一个责任,就是要解这个题。当然这个题真的太难了,比上一个时代难了好几个度。你能解好,那你就飞黄腾达,如果解不好,那抱歉了。
波波:
你说的还是头部创业者,对于中腰部如何寄生创业,寄生在哪个体系上面,也是个问题。上一代创业者,尤其是做品牌、做产品的,只需要解决产能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跟着西方学会做品牌,然后做渠道,然后学点组织管理。每一年只要解决一个问题,都是跑赢时代的。
但这个时代的消费品创业者,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还要面对物价不涨、成本涨的问题。好不容易度过生死期,想提升一下组织管理的时候,还要面对裁员问题,面对年轻人躺平问题,100个问题堆在一起。
庄明浩:
而且这些问题不是你个人努力能够解决的。我再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个朋友是古典移动互联网非常成功的产品经理,之前加入了某家大模型公司,然后出来创业。他跟我聊,说他要融资,要考虑所有这些事情。
最后我们聊完的结论是这样。我说以你现在的资历跟当下的市场环境,你想拿到一笔钱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考虑的别的问题变得复杂了。
第一,你要在哪创业,在国内还是去海外;第二,如果去海外,是去日本,还是去新加坡,还是去美国,还是去中东;第三,如果要去,是你自己去,还是带你老婆去,还是老婆孩子父母全都去;然后我们再想,这笔钱拿了几年之内要还掉。不要想着拿着这笔钱、再拿一笔钱,然后上市,不要想这个问题,这笔钱拿完马上想几年之后把这笔钱还掉。
这是这个时代当下更现实的选择。
*本文根据
【进击的沈帅波】
播客整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
小宇宙搜索“进击的沈帅波”
收听播客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