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记忆
对于80后、90后们而言,生活也许就应该是现在的样子。但对于70、60、50后们而言,绝大多数都知道贫穷的滋味,都认为我们的好日子真的并没有多久。
我是70年出生的,当我告诉女儿我初中以前没穿过内裤,高中以前没穿过毛衣毛裤,她笑的肚子疼。爱人是城里人,当我告诉她第一次吃橘子、香蕉的情形,第一次吃大米饭茄子炖肉撑的走不了路,她仿佛以为我来自外星球。
县城里只有一家饭店叫大众饭店,一家照相馆叫工农兵照相馆,一间浴池叫曙光浴池,买酱油醋质量好的油条得去省城济南,这都是过去贫穷的记忆。
那个时候的衣食住行和今天比说是天上地下,也并不为过。衣,没穿过补丁衣服的不多,一年到头盼着穿新衣,过年了穿到身上的却未必是新衣服,往往是老大穿一年,翻过来改一下老二再穿一年。食,过年了做一个豆腐,炸一锅油条,弄一挂猪下货,就能过个好年。知道什么是菜帽吗?炖一锅大白菜,一人一碗,一块藕夹切四块,薄薄的肉片切两片,排上两小块藕夹、两片肉盖在白菜上,就叫“菜帽”,就是年三十的大餐。住,土坯房土坯炕,应该是80年后才有了床。行,城里是永久自行车,乡下走红的是大金鹿、大金象自行车,地委书记才能坐小汽车。
和60后、70后的朋友们相聚,任何一个人都能讲一个亲身经历的贫穷故事。一位老兄讲他七八岁时,奉父母之命给姨姥姥送扒鸡,扒鸡就装在挎在脖子上的黄书包里,十几里道路,一个孩子怎么能抵御得了扒鸡的诱惑呢?等到姨姥姥家时,扒鸡已经残缺不全了。一位大姐讲姊妹几个偷吃父母买来走亲戚的点心,偷偷抠出一小块,再来一小块,然后把包装再整理好,等父母一提一按,点心早就没有几块了。一个哥们讲过他们村一家用粉皮待客的事,来了客人把整张粉皮煮一下,浇上勾兑好的汤汁,撒上葱花香菜,等客人走了把粉皮晾起来,再来客人再煮一下。
乡下长大的人都知道借罐头、点心走亲戚的事。如果赶上“没数”的亲戚把罐头或者点心留下了,只好到供销社买来补上还给人家。
还有如今在有些地区依然流行的端酒敬酒的礼数,哪里是什么儒家传统讲礼貌,不过是贫穷酒少尽量让给客人喝罢了。
(20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