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微信推送模式又双叒叕变了!如果不想错过更及时、更优质的学术资讯,
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
”和“
”,科研圈日报每个工作日与你相见ღ( ´・ᴗ・` )
· 海外学界
超 1400 名科学家联名要求将马斯克踢出英国皇家学会
公开信(图片来源:斯蒂芬·柯里)
据《自然》新闻(
Nature
News)消息,当地时间 2 月 11 日,英国结构生物学家斯蒂芬·柯里(Stephen Curry)给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写了一封
公开信
,对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仍然保有皇家学会会士资格一事表示不满。柯里将这封公开信发表在了个人博客上,并邀请英国和国际科学界人士联名支持。截至发稿时,已有超过 1440 名科学家署名支持。据悉,
目前英国皇家学会已安排于 3 月 3 日进行会议商讨此事
。英国皇家学会表示,关于个别会员的问题会按照保密和行为准则流程处理。而马斯克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近期,特朗普政府持续干预美国科学活动,而马斯克作为政府效率部(DOGE)的负责人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前,马斯克因在太空旅行和电动汽车开发方面的技术成就,于 2018 年当选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公开信声称,马斯克的行为违反了英国皇家学会的行为准则,而学会的不作为损害了其声誉,让人质疑学会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等价值观的承诺,以及其代表英国科学界发言的能力。此前,已有部分成员因对学会不作为不满而辞职。这封公开信敦促,英国皇家学会领导者和领导机构应表明立场,站出来支持科学界及其价值观。据悉,距离英国皇家学会上一次开除会员,已经过去了 150 多年。(《自然》新闻,斯蒂芬·柯里)
相关阅读:
因担心英国皇家学会拒不开除马斯克会士资格,牛津大学科学家退出学会|科研圈日报
特朗普成立“让美国再次健康”委员会
据美国白宫消息,当地时间 2 月 13 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签署行政命令,
正式成立“让美国再次健康”委员会
(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 Commission),旨在应对美国日益严峻的国民健康危机,确保美国的医疗系统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管理疾病。该委员会由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部长担任主席,并联合农业部、教育部、环境保护署等 14 个美国联邦部门共同参与,以系统性解决慢性疾病激增、儿童健康恶化等公共卫生问题。
据悉,“让美国再次健康”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儿童慢性病健康危机。自命令发布之日起 100 天内,委员会须提交《“让孩子重获健康“评估报告》(Make our Children Healthy Again Assessment),并在 180 天内制定《“让孩子重获健康“战略》(Make our Children Healthy Again Strategy),提出联邦政策改革方案,包括优化食品生产标准、加强科研透明度、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该命令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其他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健康相关研究应优先开展针对美国人患病根源的金标准研究;机构应与农民合作,确保美国食品是世界上最健康、最丰富且最实惠的等。(美国白宫)
· 生物医药
科学家揭示“甜点胃”背后的大脑机制
有时候明明已经吃饱了,但看到甜品时又会觉得还能吃,这种现象被戏称为“甜点胃”(dessert stomach)。在一篇近日发表于《
科学
》(
Science
)的论文中,科学家揭示了“甜点胃”背后的大脑机制:
摄入或感知到糖分时,大脑中的一组神经元会变得活跃,从而促进食欲
。
研究显示,当小鼠吃饱后摄入糖分时,其大脑中的 POMC 神经元会被激活,不仅释放出促进饱腹感的信号分子,还会释放一种内源性阿片类物质——β-内啡肽。这种物质作用于其他有阿片受体的神经元,进而触发奖励感,导致小鼠虽已吃饱但仍会继续摄入糖分。此外,这种机制在小鼠感知到糖分但尚未摄入糖分时就已经被激活,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糖分的小鼠也是如此,但糖分摄入会增强这一过程。通过对受试者进行脑部扫描,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大脑的同一片区域也有类似反应。研究人员认为,将这些药物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或许能用于治疗肥胖。(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
· 演化
家猫或于 1400 年前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此前,我国曾出土距今 5400 年的猫遗骸。然而
DNA 分析结果
显示,该遗骸属于豹猫而非家猫,不是现代家猫的祖先,我国家猫的起源一直未能探明。据《科学》新闻(
Science
News)报道,一篇近期
发布于预印本网站 bioRxiv 的论文
(未经同行评审)揭示了我国家猫的可能起源:
大约 1400 年前,家猫或经丝绸之路由商人引入中国
。
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对 22 块来自全国的猫骨骼进行了 DNA 分析,这些骨骼的时间范畴涵盖了我国大部分古代猫科动物。分析结果显示,其中 14 块骨骼属于家猫,而且它们都具有一种罕见的线粒体遗传特征,与在哈萨克斯坦中世纪城市 Dzhankent 发现的一只家猫遗骸的基因特征高度匹配。这证实了家猫进入中国的时间约为公元 600 年。此外,从最古老的猫骨骼中提取的 DNA 显示,这是一只毛色为纯白色或带有白斑的虎斑猫。因其独特的外观,它可能被视为一种异国宠物,在当时备受珍视。相比之下,豹猫在公元 150 年左右逐渐退回野外,这或许与东汉末年的战乱及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减少有关。这项研究不仅为家猫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提供了科学证据,也证明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还是动物物种传播的关键路线。(《科学》新闻)
· 动物学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非灵长类动物给食物调味的行为
将食物浸入酸奶中进行调味的戈氏凤头鹦鹉(视频来源:原论文)
对人类而言,觉得食物过于寡淡时就加点调味料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在一篇近日发表于《
当代生物学
》(
Current Biology
)的论文中,奥地利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戈氏凤头鹦鹉(
Cacatua goffiniana
)也会有类似的行为:
它会将食物浸入酸奶中进行调味
。这也是首个关于非灵长类动物进行食物调味的报告。
研究人员发现,两只戈氏凤头鹦鹉会将煮熟的土豆块浸入蓝莓味豆乳酸奶中。于是,他们开始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在早餐时段给 18 只鹦鹉提供了土豆或面条,同时提供了 3 种可供浸泡的液体,包括淡水、蓝莓味豆乳酸奶和普通豆乳酸奶。结果显示,9 只鹦鹉会用酸奶浸泡食物,平均浸泡时间约为 3.2 秒。这些鹦鹉用蓝莓酸奶浸泡食物的次数是普通酸奶的两倍,并且从不会用淡水浸泡食物。针对酸奶颜色偏好的测试也显示,鹦鹉选择用何种液体浸泡食物是基于味道而非视觉线索。(维也纳兽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