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家在音视频功能上已经做得比较完善。
比如在语音唤醒和交互功能上,用户可以用声音轻松唤出“XX同学”等进行对话,或是进行音乐播放、天气播报、信息推送。
各大厂商还将导航、翻译、提词器、速记整理等各种细化功能接入到AI眼镜上,实现让用户不用费劲在手机里挨个打开,只需要简单发出语音指令便能轻松完成。
视频方面,也能实现比较高的拍摄录像质量。
比如Meta智能眼镜搭载了1200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和iPhone11、12差不多),最长录制时间三分钟,国内直接在这方面卷了起来,小度AI眼镜配备了1600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Rokid Glasses在摄影时长上能达到40分钟,几家都具备防抖功能。
现阶段,各家企业真正在比拼的,集中在三点。
首先是重量,要先解决用户佩戴舒适度的问题。普通眼镜的重量在三四十克,在此前已经面市的VR、AR、MR眼镜中,即便是相对较轻的AR眼镜,大部分也在100g以内,难以长时间佩戴,也影响着产品的普及。
因此,这一批AI眼镜厂商非常重视造型设计与舒适度,即在保持一定续航能力的前提下,将AI眼镜做到轻量化和小型化。
由于AI眼镜要加入芯片、主板、电池等元器件,目前大多数AI智能眼镜的重量在五十克左右,为了让AI眼镜的重量无限趋近于普通眼镜,厂商想出了各种方法。
比如魅族推出的StarVAir2采用了超小体积的单绿光引擎,体积缩小50%,重量减轻50%。Rokid将左右镜片上各安装一个光机的双光机方案,精简为鼻梁中间单光机双镜片显示方案,进一步降低重量。
其次是智能体验,AI眼镜最大的噱头莫过于AI。
用户对AI眼镜的期待是,希望它能超过手机,像人体感官一样完美捕捉视觉、声音、位置等信息,从而提供贴心智能服务,但目前AI眼镜和大模型的结合程度,还达不到完全智能化的水平,导致其能实现的功能都比较基础,例如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导航提醒、物体识别等,甚至在捕捉信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方面,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即便是被大家认可的Meta眼镜也存在很多bug,比如在声音上,Meta眼镜内置了5个麦克风阵列系统,扬声器也调大了音量,但在嘈杂环境中还是会受到影响;面对较为复杂的内容回复,其也不会直接念出来,而是提示用户在手机上查看。所以一些用户对Meta眼镜的主要定位是,充当耳机、相机、备忘录,使用场景有限。
而且“和国外相比,国内大模型和国外的GPT-4o还存在一定差距,信息检索能力和反馈速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大多数AI眼镜还没能达到让消费者买单的程度。”小明表示。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目前AI眼镜还不能脱离手机使用。
小明告诉「定焦One」,AI眼镜本质上是硬件部分+大模型,用户通过眼镜识别到图像或语音信息,然后通过Bluetooth、Wifi等传递给手机扔到云端处理,再反馈到眼镜上,国内AI眼镜本身里面跑的是Linux系统,而非智能安卓,AI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手机。
换句话说,如果手机不在身旁,AI眼镜便不具备高度智能化。
续航也是用户担心的一大问题。
目前,Meta眼镜只支持三分钟的视频录制,有用户表示,如果重复启动连续拍摄视频,电量最多只能支撑半小时,即便不录制视频,电量也撑不过半天,这离设想中的长时间佩戴还存在差距。
不过很多国内厂商似乎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Rokid Glasses官方表示,在明年发售时,续航能达到4个小时,并配有充电眼镜盒,20分钟充满电。小度AI眼镜也宣称能连续听歌或打电话5小时以上。但这些,都还要等到产品正式发售后才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