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京日报
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南京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180003)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南京日报

进入高发期!吃这些食物一定要注意

南京日报  · 公众号  · 食品安全 健康  · 2025-03-29 00:49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春季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情况和相关预防措施,涉及野生蘑菇、四季豆、野菜、河鲀、自制药膳药酒、亚硝酸中毒和诺如病毒的风险提示和预防措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野生蘑菇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南方地区误采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增多,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等,严重可危及生命。预防措施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并根据毒蘑菇种类和气候及时发布风险警示。

关键观点2: 四季豆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四季豆含有天然毒素,未煮熟食用可能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等症状。预防措施是烹饪时要翻炒均匀,烧熟煮透。

关键观点3: 野菜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春季是野菜食用时节,但误采误食有毒植物会引起中毒。预防措施是不随意采食不认识的野菜,不迷信野菜的养生功效。

关键观点4: 河鲀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春季河鲀肥美,但野生河鲀含有剧毒,误食或食用未经处理的河鲀会中毒。预防措施是不捕捞、不购买、不食用野生河鲀,购买杂鱼干时要注意甄别。

关键观点5: 自制药膳药酒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自制药膳药酒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中毒。预防措施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备,注意辨别有毒植物。

关键观点6: 亚硝酸中毒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亚硝酸盐中毒常发生在小餐馆和家庭,误用亚硝酸盐会引起中毒。预防措施是加强监管,避免误用,安全存放。

关键观点7: 诺如病毒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诺如病毒在春季高发,易在人群密集场所引发大规模感染。预防措施是食物煮熟,勤洗手,公共场所定期消毒。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初春时节,气温回暖,万物复苏,各地也逐渐进入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保障公众健康,根据近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特作以下提示↓↓↓


野生蘑菇勿乱食


风险: 云南、贵州、湖南等南方地区因误采误食毒蘑菇的中毒事件逐渐增多。中毒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光敏性皮炎、肝脾肿大,严重时可导致肝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不采摘、不购买或不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各地应根据毒蘑菇种类、气候条件,在野生蘑菇生长期和高发季前及时发布风险警示。


四季豆要煮熟


风险: 菜豆(四季豆)含有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如果没煮熟,吃了可能会中毒,家庭和单位食堂高发。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和头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

烹饪时,特别是制作大锅菜,一定要翻炒均匀,烧熟煮透,直到没有生绿色和豆腥味。


吃野菜要当心


风险: 春天是吃野菜(春菜)的时节,但一些有毒植物与可食用的野菜外形极为相似(如,毒芹与水芹), 误采误食会引起中毒,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不要随意采食不认识的野菜;不要迷信野菜的“养生”功效,即使可食用的野菜一次也不要进食太多。


不要“拼死吃河鲀”


风险: 春季河鲀最肥美,但野生河鲀的肝脏、卵巢、皮肤和血液中含有剧毒的河鲀毒素,如果误食或食用未经专业处理的河鲀可引起中毒,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偶有发生,主要由混入野生河鲀的杂鱼干引起。中毒表现为口唇麻木、呕吐、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致死。


预防措施:

不捕捞、不购买或不食用野生河鲀;购买杂鱼干时要注意甄别、剔除野生河鲀。


自制药膳药酒要谨慎


风险: 乌头和钩吻等植物有剧毒,自制药膳药酒处理不当、误食误用都可能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乌头中毒多发生在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钩吻中毒常见于广东、广西等地。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口舌及四肢麻木、恶心、呕吐、腹痛、心悸、呼吸困难、步态不稳、乏力、心律失常;严重中毒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而死亡。


预防措施: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备药膳或药酒;注意辨别钩吻与可食用金银花的花朵和穿山龙的根茎,避免误用。


预防亚硝酸中毒


风险: 亚硝酸盐中毒主要因误将亚硝酸盐当作调味品(如食用盐、味精)或违规使用引起,主要发生在小餐馆、街头摊点和相关从业者的家庭。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青紫(发绀)、头晕、乏力、恶心、呼吸困难、心悸、头痛、呕吐、腹痛、严重发绀、血压下降,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或因严重缺氧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

加强监管,严格落实餐饮服务业禁止购买、储存、使用亚硝酸盐的规定;

安全存放,醒目标识,避免误用


预防诺如病毒


风险: 诺如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全年均可流行,尤其在冬、春季节高发。主要通过接触、气溶胶、食物和水传播,易在人群密集场所(如餐馆、学校、托幼机构、家庭等)引发大规模感染。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脱水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预防措施:

食物彻底煮熟,尤其是贝类和水产品; 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要洗手; 学校、托幼机构、餐馆、邮轮等公共场所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对门把手、水龙头、楼梯等共用设施进行消毒,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报告。


内容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朱皓

校对:郑媛媛

责编:许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