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有关知名投资人段永平的观点和理念的汇总,包括对企业、管理、投资、认知等方面的思考。文章指出好的企业和企业家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投资是价值投资,需要理解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同时,文章还涉及产品差异化、投资与投机、做好公司的秘诀、价值投资的重要性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好的企业和企业家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段永平强调,企业在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时,需要既有远大的理想,又要理解现实的商业环境。单纯追求利润而忽视长期发展的企业难以长久。
关键观点2: 投资需要理解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
段永平指出,投资不只是简单的买卖股票,更是对企业的深度理解和价值判断。好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成功的关键。
关键观点3: 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关键。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差异化是吸引消费者、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企业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关键观点4: 投资与投机有本质区别。
段永平认为,投资是对企业价值的深度挖掘和长期持有,而投机则是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企业长期发展的行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能够穿越市场的波动,看到企业的长期价值。
关键观点5: 做好公司的秘诀在于“不做”什么。
段永平强调,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确“不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什么”。坚守使命和愿景,避免偏离核心业务的陷阱,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
关键观点6: 价值投资是唯一的路,没有捷径和窍门。
段永平认为,价值投资是真正的投资之道,追求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投资者需要深度理解企业,看重的不是股价的短期波动,而是企业的长期增长和价值创造。
正文
企业家时刻面临着市场的瞬息万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之中,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
他因小霸王缔造者、步步高创始人而闻名,被称作中国最早、最著名的价值投资者,也是拼多多早期的投资人。
多年来他活跃在社交媒体,以直白、幽默的投资心得影响着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者。
今天的文章摘取了段永平公开发表的50条精彩观点,包含对企业、管理、投资、认知等方面的多维度思考,希望能为你带来启发。
1、好的商业模式加好的企业文化,一般是好公司的特征。
2、这个世界可能有几十几百个甚至更多的行业和行业状元,但商业模式好的凤毛麟角。
用找行业状元的办法就会很容易去投那些商业模式不好的“行业状元”,那些状元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辉煌而已。
3、如果你心里有(好的企业文化或商业模式),最后能找到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虽然这个概率也还是很小。
但如果你心里没有,最后能找到的概率可能会很接近0。
4、没把商业模式放在第一位那就基本上还不太懂生意,投资会蛮煎熬的。
虽然台积电非常了不起,但商业模式有点累,实在是太重了。
台积电一直非常专注在他们做的事情上,结果也确实非常了不起。
但投资是全方位比较的,我会更倾向于商业模式更好一点的公司。
商业模式把绝大多数公司都过滤掉了,定量分析的重要性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
所以这些年想通了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模式。这点通了以后,投资确实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8、好的产品的寿命是非常有限的,好的生意模式可以让好的产品的寿命大幅度提高。
9、
好的商业模式不应该长期获利平平,但短期有可能。
我认为,好的商业模式的定义包含“未来”获利能力强,而“未来”指的是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
10、商业模式像马,管理层加企业文化像骑师,经营结果就是比赛结果。
从10-50年的角度看,董事会很重要,因为董事会能找出好的CEO。
从更长时间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维持有一个好的董事会。
12、
企业文化不好的公司长期必然日子没那么好过,好企业偶然也会有难过的日子。
1、所谓“好公司”,是有原则的公司,不是单纯利润导向的公司;
是那些知道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然后去追求高效率把事情做对的公司。
事情做对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谁都会犯错误,好公司也不例外。
2、
有“利润之上”的追求,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会更容易坚持做对的事情;
或者说更不容易做错的事情,就不大会受到短期的诱惑而偏离大方向。
有“利润之上”追求并不是好企业的充分条件,但有“利润之上”追求的企业成为好企业的概率要比一般企业大很多,时间越长差别越大。
“利润之上”的追求指的是,把消费者需求放在公司短期利益前面。
多数公司碰到问题时讨论的都是有没有钱赚的问题,而有“利润之上追求”的公司碰到问题时可能会先问一句:
“这是对的事情吗?这是应该赚的钱吗?”……其实(当下)差别很小,但20年后差别很大。
3、
正直和诚信——integrity,这是所有伟大企业的共性,也是出问题企业的最大“漏斗”。
4、“长长的坡”不光指的是行业,还包括企业本身能否长跑,所以企业文化很重要。
一个企业要长期做下去,要保持竞争力,要基业长青,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
好的企业文化是能管到制度管不过来的东西,不是个神秘的咒语。
建立好的企业文化非常难,破坏起来非常容易。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少犯原则性错误,战略出错的概率低,从而可以走得更远。
5、我如果不信任公司的文化和管理层了,我会决定离开的。
对我来说,要搞懂公司经营的每个细节来决定投反对票还是赞成票是件很费时的事情,比搞懂商业模式或者是企业文化可能还要难。
如果整体上我看不懂公司的某些重要行为,我多数会选择离开,虽然这样也会犯错,但比老是很膈应要舒服很多。
6、
好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我们永远都无法找到一个既完美又便宜的公司(股票),我们总是对自己的目标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positive和negative),但这不应该妨碍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
7、长期而言(10年、20年或以上),坚持只投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
大概率上是会有比较好的回报的,而且这种投资方法让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
简言之,投资人每次做投资决定时,如果想的是10年、20年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很难不好,不然就难说了。
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10年、20年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有那么10个、8 个机会就非常非常好了。
1、
差异化的定义就是:用户需要但别人没能满足的东西。
“差异化”不是简单的不同,而是“用户需要但同行还没满足的东西”。
潜在前提是至少要有“同行已经满足了的用户需要的东西”。
最好的渠道就是像苹果店这种模式,渠道完全和公司文化吻合,不然就是尽量朝这个方向努力。
4、差异化不大的产品,不靠价格战都很难走下去。个别走的早的公司也许日子能好过一些,但也未必。
5、多元化一般是主业不够强,想靠多元化找出路,结果找了一条岔路。
6、企业初期有一个大的愿景非常重要,差别在于用什么办法去达到。
1、看到巴菲特之前,(我)没怎么碰过股市,因为觉得那是个投机的东西,不想碰。
直到看到老巴后才突然想到,搞懂公司我应该比绝大多数人在行哈。
3、我看到有些人手里拿着钱,看见别人赚钱心里着急。
眼看着股价越涨越高,心里跟着越来越急,最后在“不择时”的鼓励下,一咬牙一跺脚就冲进去了。
真正不择时的人是真的看十年的人,而且人家钱大多早就已经在投资上了。
追高不择时的人们实际上对短期的下跌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当我觉得从10年的角度看不贵而手里正好有钱的时候就可以买了,不需要等更便宜的价钱,因为这个价钱从10年的角度看已经很好了。
投资做的是“两块钱的东西,一块钱卖给你”的生意,这不需要任何勇气,只需要你确信它是值两块钱的。
反之,一个投资者,如果需要借助勇气,那么说明他正在恐慌。
之所以恐慌,是因为他对投资产品的不了解,而这恰恰是与巴菲特“不做空,不借钱炒股,不做不懂的东西”的投资戒律相抵触的。
区别投资和投机这两种类似行为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当股票价格下跌的时候,投资者不会感到恐慌和害怕,而投机者会。
5、 很多人以为(买股票)是狩猎,其实是农夫种田。
6、(是否卖出)跟眼前多少倍pe其实没关系,但和未来30年的生意状况有关。
7、没有10年8年的可追溯历史,很难了解一个公司,了解一个小公司几乎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除非开公司的人刚好是你以前就认识了很久的人。
我的意思是:当你有了每年增长多少百分比的目标之后,你早晚会做出很愚蠢的事情。
6、在错误的路上奔跑的人,谁在乎他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呢?
7、我们公司在沟通上可能比绝大多数公司的沟通成本要低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碰到难题时,我们能经常先回到“什么是对的事情”,而不是停在讨论“这是不是最好的
(赚钱)
的办法”上。
“本分”这个东西看起来似乎不起眼,但20年到30年后的差异就是,我们公司的现状和当时我们那些竞争对手的现状的差异。
我至少还能想起来几十个当年看起来比我们强大很多的对手,从游戏机到学习机到VCD到DVD……
我们总是说,量不重要,利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做对的事情,要找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想法满足。
8、很多人都希望知道把公司做好的秘诀是什么,其实秘诀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好的公司都一定是有一个长长的“Stop doing list”,就是“不做的事情”。
不过很多人不很理解假装会投资的危险到底在哪里,直到他们理解了危险。
2、所谓“商业直觉”不应该算天赋,应该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3、
我投资的标准很简单: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合理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