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鸡西新闻网  ·  即将出分!转存这份2025考研复试全攻略 ·  10 小时前  
鸡西新闻网  ·  即将出分!转存这份2025考研复试全攻略 ·  10 小时前  
赛先生  ·  为什么人类拥有如此漫长的童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为什么「回避依恋」总是吸引「焦虑依恋」?其实都是基因在作祟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5-01-24 19:00

正文

本文字数4300+|阅读预计需要11min

图/ 《沙丘:预言》

自1950年心理学家John Bowlby观察到婴儿对母亲的不同依恋类型以来, “依恋理论” 已经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年轻人解释自己 恋爱风格” 重要参考依据。
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是:豆瓣的“回避型依恋”小组大约有10万个成员。 但这个小组并不完全是回避型依恋者的聚集地。
满屏对回避型依恋的吐槽背后,都可能是一个焦虑的发帖人。
比如:
  • 回避型依恋者真的在爱吗?
  • 回避型男友一直不回消息是没戏吗?
  • 复盘回避型伴侣的地狱级开局:一步错步步错
学界这样定义回避和焦虑依恋: 回避依恋者对自力更生有强烈偏好,与他人亲密时会表现出不适。焦虑依恋者通常极其渴望亲密关系,担忧被重要他人拒绝或与之分离。
在几十年的伴侣咨询中,陈玉英博士发现, 逃避型和焦虑型伴侣,是一对非常常见的组合。
因为人们会在亲密关系里不自觉地做一件事:把自己无法触碰的人格阴影交由对方来“补全”,这样他们自己就“不必变得完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互补性”既是互相吸引的原因,也是之后冲突的来源。

图/《婚姻生活》


“伴侣之间的问题,很多时候都要回到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去觉察。比如你的爸爸是很强势的,你不知不觉就会嫁一个比较强势的老公,因为你习惯这种模式,所以要找一个跟原生家庭类似的动力关系”,陈玉英博士说, “但是 ,人的潜意识是会想要反抗的。 如果强势的父亲曾使你内心的委屈无法被表达,你可能就会将情绪宣泄给伴侣。”

以下是简单心理与陈玉英博士的对话。

陈玉英 ,简单心理《EFT 情绪聚焦疗法入门课》主讲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EFT(情绪聚焦疗法)创始人Leslie Greenberg博士的华人嫡传弟子。国际EFT学会认证的首位中国EFT治疗师、督导师和培训师,在上海开设线下EFT认证系列培训课程,曾做过10年“亲密关系之旅”的培训师。著有豆瓣评分9.1的《探索情绪痛苦》,该书被誉为“心理咨询师的EFT入门教程”。


为什么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人总是互相吸引?

我早年做婚姻咨询时,常常问来访者们一个问题:当初对方是怎么吸引到你的?
  • 逃避型的人说,欣赏焦虑型伴侣的温暖。他们很丰富,很有情感。温暖、会关心别人;
  • 焦虑型的人说,羡慕回避型伴侣看上去那么稳定、独立、可靠、一点也不情绪化。
焦虑型跟逃避型会互相吸引,这是真的。 依恋理论认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内心渴望自己没有的那个部分。 希望伴侣来补全那个影子人格来完善自我的发展,好像这样我们才可以变得完整和自由。
我很早就知道我是逃避型的。 从小到大,逃避型的人会练就一种“童子功”:一旦有愤怒的情绪,往往还没上升到意识和觉察层面,就已经被自动压抑了,以至于你完全感受不到愤怒。
这就是对于愤怒情绪的block(隔离),好像你需要一个安全罩,把自己罩住。EFT 疗法里面把它叫做“自我打断”。
问题在于,当你建造一堵墙来隔离情绪时,不仅愤怒被挡住了,悲伤、快乐也被挡住了, 所以逃 避型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淡漠。
而焦虑型的人往往很情绪化,他们的问题是容易被情绪淹没。 他们的情绪过于强烈,负面情绪太多,无法自己涵容,所以需要找个人陪着他一起。

图/ 《婚姻故事》

为什么说很多“伴侣”问题,其实是“情绪”问题?
伴侣来到咨询室的时候,通常是互相指责、互相抱怨的。咨询师要能够把他们目前的情绪搞清楚,能够绕过目前互相攻击的愤怒,看见他们愤怒下面真正的情绪,而不被他们的故事所迷惑。
说到底,每一种情绪都连着一个需求。 忧虑恐惧的人需要安全感,孤独悲伤的人需要与人连接,不自信的人需要被肯定,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普遍的三大情绪和需求。
我举个例子。
一个丈夫说:妻子永远都在指责我不关心她,从来都看不见我为家里所做的。看似是在抱怨妻子,但我们听见的是,丈夫很需要得到妻子的肯定。也就是说,当妻子指责的时候,丈夫感受到被羞辱,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被看见(这不是依恋问题,是自我价值的问题)。
然后妻子说:丈夫做了那么多,都不是我要的。他以为自己很辛苦,却看不见我对家里的付出,也听不见我的抱怨。妻子也在生气地抱怨丈夫,但妻子所表达的是悲伤。老公听不懂我说的话,看不见我的需求,我好难过,感觉我俩不在同一个频道。
妻子的痛是没有联结的悲伤,丈夫的痛是努力没被肯定的羞辱。
我们需要先有知识,有分辨力,才能有智慧地处理情绪。而且从情绪入手,维度会比较多(依恋、自我认同、吸引力、原生家庭创伤),不是只有依恋一个维度。
像这类问题都是容易解决的。国外的新婚夫妻遇到冲突就去找咨询师,很快就学会了一些相处的技巧,也更认识自己和对方内在的需求,了解彼此冲突的按钮。这是发展性、成长性的议题,也是一种我们比较缺乏的情商教育。

图/《婚姻故事》

现实中有一些伴侣,常对彼此的差异性感到失落。包括政治观念、经济条件、旅游偏好的不一致。在您看来,要解决这样的困境该如何入手?
其实,不论从依恋理论来看,还是从基因角度来看, 差异性产生吸引力是正常的。
我以前上课的时候有个老师说, 你不要以为你的伴侣是自己挑的,其实都是基因在作祟。 基因就是会寻找差异最大化的另一组基因来达到优生学的目的。不管是biology层面的基因也好,潜意识里的影子人格也好,我们都在寻找那个跟自己差异最大化的伴侣。
人的矛盾之处在于,婚前认为的优点,在婚后变成了缺点。好希望对方什么都跟我一样,比如性格和我差不多,和我用同样的方式表达爱,这样就比较方便。
在恋爱初期,你会发现彼此有好多好多共同点。其实,跟一个人认识还不够久的时候,你跟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很多共同点。但相处时间长了,我们的关注点都在差异性上。

图/《The good fight》

所以如何去包容差异?

我们对婚姻有个错误的期待,总觉得在家里头必须只能有“一个版本”。 要么你听我的,要么我听你的。但其实家里有不一样的存在,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每个人才能最大地受益。

很多人会觉得,伴侣跟自己不一样(不同意我的观点),是对自己的攻击

我们从小的教育真的是黑白分明,不是我对,就是我错,好像我们只能容许黑白或者对错。
你会问这个问题,其实是年轻一代还停留在“去哪里找一个跟我很匹配的人”这个层面:我身边没有这个人存在,好想找一个匹配我的。
其实你刚才讲的,爱吃甜的还是爱吃咸的,早起还是晚睡,这没有谁对谁错嘛?这只是不一样。如果只是不一样而不关乎道德的话,能够互相包容,是一种成熟跟成长。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得到的正确的关爱不够,所以好像每个人(特别是女性)总在幻想有一个能够无条件接纳我、爱我、懂我的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被接纳过。 我们总是必须要听爸爸妈妈的、听老师的,我们一直得照着他们的意思去活,所以缺乏这种“不一样也能和平相处”的经验。
以至于长大以后,你内心有一个反派的声音:我再也不想按照他人的意志而生活。遇见自己的伴侣后,又觉得现在终于有一个人可以按照我的意思来活。
但成熟的爱,意味着我有自己的感觉、想法、需要,他也可以有自己的感觉、想法、需要。不一样才有可能扩展自己的体验,不是吗? 学会为另外一个人而放下自己,这也是一种成长——当然必须是双方都这样学习,而非一方永远让另一方。

图/ 《Friends》

怎么看待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是格林伯格所做的 EFT 伴侣治疗跟苏珊·约翰逊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依恋之外,他加入了对权力斗争的理解。
格林伯格与苏珊·约翰逊于1988年发展了第一代EFT伴侣治疗,后来格林伯格专注于EFT个人治疗的研究,并在2008年将个人EFT的研究成果加入第二代EFT伴侣治疗的理论中并开展实践,强调伴侣之间的议题不仅涉及依恋理论,还涉及双方的身份认同与权力较量(掌握与顺从)、彼此的吸引力等三个维度的因素,并强调了原生家庭创伤对伴侣双方关系的影响(引自《探索情绪痛苦》,陈玉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