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新国风
正本清源,复兴儒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新国风

处暑丨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腾讯新国风  · 公众号  · 儒学  · 2019-08-23 18:26

正文


点击关注 腾讯儒学



作者:清江



首发:腾讯儒学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处暑”是反映气温状况显著变化的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节内,全国各地的气温将显著降低,平均比“立秋”下降两到三度。降温速度由北而南,逐渐减慢。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小鸟;“天地始肃”指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指农作物成熟。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昼夜温差增大,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还有“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的农谚。



秋三月,天高气爽,气候干燥。医家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而人的肺脏喜欢清肃濡润,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应慎防秋燥。因此,每日适当多饮些白开水、冰糖水、清茶等汤水,以滋润脏腑。



秋天是阳气天始下降的过渡性季节,故谓之“天气以急”。一般说来,人的阳气不足,可借助夏天阳热之气来温养;阴精不足,则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古代医家提倡每天早晨食粥:“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少。”



初秋的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因燥耗阴、伤精,而肉食多属热燥之物,故食肉很容易导致上火、便秘等症状的发生。而鸭肉味甘、咸,性微凉,能补阴益血、清热健脾、利水消肿,既解馋又养生,正是季节转换时的绝佳食品。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鸭肉虽为初秋养身佳品,但其性寒,故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则不宜食用。



当然,您要是在北京,就必得尝一尝烤鸭。北京填鸭生性怕热,夏天的时候减肉掉膘,吃起来发柴。可一进了处暑,鸭子是又肥又嫩。再加上天也不潮了,鸭坯也干松了,烤出来的鸭皮是又酥又香。



在南京,以湖熟地区的麻鸭最受欢迎。这种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要是有老人在家的话,多半会炖上个“萝卜老鸭煲”或者来个“红烧鸭块”,并首先端上一碗送给邻居。这是南京的一个老习俗,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然后,才是自己全家人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通。



您如果要自己下厨,推荐一道沙参玉竹老鸭汤,做法是:老鸭斩成小块,待水开后把老鸭块和北沙参、玉珠、生姜一同下锅,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两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老鸭汤有滋阴补血、除虚热解烦躁之功。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雨季走向结束,晴天增多,秋高气爽。这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在品尝美食之余,不妨也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天地之大美。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授权。


腾讯儒学

亲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