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林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2019秋季学期每周三9-12点
法商北楼329室
1. 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化路径多元,解读框架也呈各家争鸣之势,这份讲课大纲在勉力遵循
传统粗放型
授课进路的基础上,兼顾了若干关键细节,但限于课时,挂一漏万不可避免。
2. 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与维柯《新科学》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古今释读单元,但碍于篇幅庞大,暂时舍弃。
3. “罗杰尔·培根”和“迈蒙尼德”两讲为
试读
,前者议题相对陌生(但并非不重要),后者涉及内容过于艰深。
4. 大纲
止于卢梭
。卢梭之后的政治哲学史精彩纷呈,自成一统,也更复杂纷乱,宜单独处理。
5. 大纲
不涉美国议题
,美国例外,宜单独处理。荷马、后卢梭与美国议题的缺席是这份授课大纲的重大缺陷,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会有口头弥补。
6. “希腊化”的另一维度是欧洲的
“东方化”
,东方元素借此进入西方智识,对后者既造成冲击,亦接续其垂死之命,使其大放异彩,一门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应该对此有所呈现,所以大纲专门安排了一讲“欧洲东方化进程中的犹太议题”。
7. 大纲对
中世纪伊斯兰
方面的贡献亦有呈现,原因可参阅施特劳斯名篇“如何着手研究中世纪哲学”。也可比较
Peter Brown
,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
Thames &Hudson, Ltd, 1971
,最后一章对伊斯兰秩序的讨论;或
Garth Fowden,
Before and After Muhammad:
The First Millennium Refocused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书中对“古代晚期”再断代问题的一些讨论。
8. 大纲采用的文献以中(译)文为主,这方面的积累至今已经十分可观,足以服务一门中级难度的研究生讨论课。
9. 课程最后,根据议题的恒在性和紧迫性,特别设计了
两讲额外内容
,“政治体的死亡”和“消极自由专题”。
10. 这门课一共22讲,每一讲议题蕴含都比较丰富,且相对独立,虽然远没有覆盖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演化全景,但已经超出一般大学一学期12-16次的正常课时,加上阅读文献也堆砌了不少,因此工作量比较大。作为变通,实际课程将根据学生及课堂运行情况,从这22章讲题中
遴选若干,分别追踪
。
1. 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前六卷,“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原典检阅与点睛,广博、深邃、惊鸿,力荐。
2.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业内榜样,无需多言,力荐。
3. 卡莱尔兄弟:《西方中古政治思想史》,六卷英文本,丰沃的原典文献及其精准引用,迄今最佳。
4. 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巨量二流书目钩沉,还原近代思想史泥沙混杂的喧闹背景,博学癖患者必备。
1. Harvey C.Mansfield,
A Student Guide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 Intercollegiate Studies Institute, 2001.
中译本见哈维·曼斯菲尔德等:《学科入门指南:政治哲学·美国政治思想》,朱晓宇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第
3-42
页;
2.
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李世祥等译,华夏出版社,
2014
,第一章,“什么是政治哲学”。
1.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人关于密提林人命运的辩论”、“米洛斯对话”;
2.
莫米利亚诺:“历史与传记”,收录于
F. I.
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第
7
章;
3.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马呈元、谭睿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第
2
卷第
20
章,第
3
卷第
4
、
8
、
11
、
14
、
15
章。
1.
柏拉图:《斐多》、《书简七》、《理想国》选读;
2.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3.
布鲁姆:《柏拉图王制释义》,刘晨光译,华夏出版社,
2009
;
4.
沃格林:《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秩序与历史卷三),柏拉图部分;
5.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柏拉图”章。
1.
《政治学》,卷三;《尼各马可伦理学》,卷十;
2.
施特劳斯:《古典政治哲学引论:亚里士多德
<
政治学
>
讲疏(
1965
年)》,娄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戴维斯:《哲学的政治:亚里士多德
<
政治学
>
疏证》,郭振华译,华夏出版社,
2012
。
第四讲:
希腊化与廊下派:古代城邦的解体与希腊智识的乱局
1.
里卡多·萨勒斯主编:《廊下派的神和宇宙》,徐健、朱雯峥译,
2018
,选读。
2.
斯科菲尔德:《廊下派的城邦观》,徐健、刘敏译,华夏出版社,
2016
,选读。
3.
沃格林:《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政治观念史稿第一卷),谢华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导言:精神的瓦解”;
4
:汉斯·约纳斯:《诺斯替宗教》,前揭,“导论:希腊文化的东方与西方”;
5.
沃格林:《天下时代》(秩序与历史卷四),叶颖译,译林出版社,
2018
,第
4
章,“征服与逃离”。
1.
《罗马书》;
2.
哈纳克:《论马克安:陌生上帝的福音》,朱雁冰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7
,选读;
3
:汉斯·约纳斯:《诺斯替宗教: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张新樟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6
,选读;
4.
沃格林:《天下时代》(秩序与历史卷四),叶颖译,译林出版社,
2018
,第
5
章,“保罗的复活者意象”。
1.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卷
18
、
19
;
3.
奥古斯丁:“
Sermon
:
The Sacking of the City of Rome
”,
E. M. Atkins etal., ed.,
Augustine: Political Writings
, Cambridge, 2001
;
4.
彼得·布朗:《希波的奥古斯丁》,钱金飞、沈小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选读;
5.
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2
,第
9
章,“奥古斯丁”。
第七讲:
欧洲东方化进程中的犹太问题:永恒民族的政治传统
1.
迈克尔·沃尔泽主编:《犹太政治传统》,两卷本,刘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第
3
章(君王)、第
5
章(先知)、第
11
章(拣选)、第
15
章(异端与背教);
2
:赫尔曼·柯恩:《理性宗教
[
:从犹太教根源而来
]
》,孙增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
,第
8
章(“同胞的发现”)、第
13
章(“弥赛亚的观念与人类”)。
3.
罗森茨维格:《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格拉策编辑,孙增霖译,漓江出版社,
2017
,第
5
章(犹太民族)、第
6
章(锡安与以色列幸存者),均为罗森茨维格代表作《救赎之星》选章;
4.
韦伯:《古犹太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第
2
篇,“犹太贱民民族的形成”。
1.
施特劳斯:“如何着手研究中世纪哲学”,收录于氏著《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郭振华、叶然译,华夏出版社,
2011
。
2.
厄尔曼:《中世纪政治思想史》,夏洞奇译,译林出版社,
2011
,第
6
章,“亚里士多德的复兴及其背景”。
3.
纳赛尔:《穆斯林三贤哲——哈佛大学伊斯兰哲学讲座》,周传斌译,商务印书馆,
2017
,第
1
章,“伊本·西纳与哲学
-
科学家学派”;
4.
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世纪出版集团,
2008
,第
14-20
章。
1.
法拉比:《论完美城邦》,董修元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2.
法拉比:《柏拉图的哲学》,程志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第四部分,“获得幸福”。
1.
迈蒙尼德:《迷途指津》,第
2
卷第
32-48
章(创世与律法),第
3
卷第
1-7
章(神车论),第
3
卷第
22-23
章(《约伯记》释义),第
3
卷第
53-54
章(奉律法的命令而修习哲学的智慧);
2.
施特劳斯:《哲学律法:论迈蒙尼德及其先驱》,黄瑞成译,华夏出版社,
2012
,第
2-3
章。
第四讲:
阿奎那:论君主制、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1.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
1963
,第一部分;
2. St. Thomas Aquinas,
Commentaryo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 translated by C. Litzinger, Dumb Ox Books, 1993, book 1, Lecture 1, 2, 3; book 10, lecture 14, 15, 16
(即开始三讲和最后三讲);
3.
沃格林:《中世纪至阿奎那》(政治观念史稿卷二),第
12
章,“阿奎那”。
1.
赫勒敦:《历史绪论》,李振中译,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5
,第
2
章,“游牧文明、野蛮文明、部落社会”;第
3
章,“国家、王朝、哈里发、官职的各种情况、基本原则和补充”。
2. Muhsin Hahdi,
Ibn Khalduns’Philosophy of History: A Study in the Philosophic Foundation of Science Culture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chapter IV.
(赫勒敦这部中世纪史学巨著包罗万象,有多种研究进路,如果遵循政治哲学进路的话,则研究者的注意力几乎注定会被指引到马基雅维利的贡献以作比对参考,这一讲内容希望对这个方向有所追踪。)
Roger Bacon,
Opus maius: Moral Philosophy
, translatedby Richard Mckeon, Donald McCarthy, and Ernst Fortin, collected in Ralph Lernerand Muhsin Mahdi, ed.,
Mediev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 Sourceboo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3, p.355-390.
1.
但丁:《论世界帝国》(又名《论帝制》),朱虹译,商务印书馆,
2002
;
2.
沃格林:《中世纪晚期》(政治观念史稿卷三),段宝良译,
2009
,第
16
章(“但丁”);
3.
沃格林:《中世纪至阿奎那》(政治观念史稿卷二),第
7
章(“约阿希姆”);
4.
康脱洛沃茨:《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研究》,徐震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第
8
章,“以人为中心的王权:但丁”。
1.
路德:“论世俗权力:对它的顺服应到什么程度?”
2.
沃格林:《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政治观念史稿卷四),孔新峰译,
2016
,第
3
章,“上帝的子民”、第五部分第一章,“大混乱:路德与加尔文”;
4.
沃格林:《新政治科学》,第
5
章,“灵知主义革命:清教案例”。
1.
《君主论》;
2.
《李维史论》选章;
3.
书信与文学作品选章;
4.
沃格林:《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政治观念史稿卷四),孔新峰译,
2016
,第一章,“权力之秩序:马基雅维利”。
第三讲:
培根与霍布斯:“后哥白尼世界”的人文
-
道德再奠基
1.
培根:《学术的进展》,刘运同译,世纪出版集团,
2007
;
2.
《利维坦》选章;
3.
魏因伯格:《科学、信仰与政治》,张新樟译,
2008
,“导言:古代乌托邦与现代世界”;
4.
沃格林:《新政治科学》,第
6
章,“现代性的终结”。
第四讲:
斯宾诺莎(自由主义的犹太起源:叛教自由)
1.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第
5
章(论摩西律法及仪式规则)、第
16-20
章(国家与自由);
2.
赫尔曼·柯恩:《理性宗教:
[
从犹太教根源而来
]
》,孙增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
,第
16
章,“律法”;
3.
施特劳斯:为
1965
年《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英文版撰写的长序言。
第五讲:
卢梭:撤离政治生活,其激进与反动,及其“世界难民”愿景
1.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2.
《爱弥儿》选读;
3.
《孤独漫步遐想》选读;
3.
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收录于氏著,刘小枫编:《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二),华夏出版社,
2008
;
4.
施特劳斯:“卢梭的意图”,前揭书。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第
3
章,第五卷;
2.
马基雅维利:《论李维》,第一卷第
12
、
16
、
19
、
53
章,第二卷第
5
、
8
章,第三卷第
1
、
5
、
8
、
26
章;
3.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论谋叛与变乱”(
15
)、“论变易兴亡”(
58
);
4.
博丹:《共和国六卷书》,第二卷第
5
章,“对僭主的人身攻击是合法的吗?在僭主死亡之后,废止和撤销其法律是合法的吗?”
5.
霍布斯:《利维坦》,第
29
章,“论国家致弱或解体的因素”;
6.
格劳秀斯:《论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第二卷第
9
章,“论主权或所有权的终止”;
7.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第
17
章,“论……神权共和国灭亡的原因以及何以即使继续存在也不能免于分裂”;
8.
洛克:《政府论》,下卷,第
19
章,“论政府的解体”;
9.
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三卷第
10-11
章,“论政府的……蜕化倾向”、“论政治体的死亡”。
1.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2.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3.
罗森茨维格:前揭文献;
4.
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魏育青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第
12-15
章(“积极的可能性”、“消极的可能性”、“巨大的消极的可能性”、“巨大的积极的可能性”、“自由生活尝试的危机”);
5.
莫米利亚诺:“古代世界的自由与和平”,王恒译,《海国图志辑刊》,第三辑,世纪出版集团,
2010
;
6.
以赛亚·柏林:“两种自由概念”,收录于氏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
2011
;
7.
林国华:“消极自由的三个古代源头:斯多亚哲学、诺斯替教派、犹太负典”(未刊稿)。
多山的伊庇鲁斯深处,幽暗的阿刻隆河畔,诸世代的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