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NaturePortfolio
Nature Research官方账号,介绍中国及世界科技出版业最新动态,如何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针对中国研究人员的最新产品及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昆的科研日常  ·  博士四年,摸鱼两年,谁说科研必须996?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NaturePortfolio

《自然》:你的肠道菌群也有“朋友圈”

NaturePortfolio  · 公众号  · 科研  · 2024-12-17 12:40

主要观点总结

一项研究发现,人际间的社交互动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组的构成,朋友间的社交行为可能导致他们的微生物组相似度增加。研究指出,社交对象的社交对象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微生物组。这项研究挑战了我们对健康状况和微生物组传播的传统认知,并可能改变我们对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和抑郁症)风险的理解和治疗方式。然而,社交互动带来的益处远超微生物组的传播风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社交互动影响肠道微生物组的构成

朋友间的社交行为可能导致他们的肠道微生物菌株相似度增加,这种影响甚至延伸到朋友的朋友。

关键观点2: 社交对象可能影响个人的微生物物种传播

研究发现住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个体之间微生物组的相似性高于那些仅处于同一环境但不经常互动的人。

关键观点3: 研究对疾病传播和风险的新理解

该研究可能改变我们对某些通过微生物组传播的疾病(如高血压和抑郁症)的理解和治疗方式。

关键观点4: 社交互动的益处远大于微生物组传播的风险

尽管存在微生物组传播的可能性,但人们仍应保持社交互动,因为社交互动对健康有益。


正文


原文作者:Saima Sidik

一项针对洪都拉斯偏远村庄2000位村民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存在人际传播。


朋友聚餐时,他们之间分享的不仅仅是食物。来源:Getty

一起聚餐、脸颊亲吻:这些社交行为把人们聚到一起,也把他们的微生物组聚到了一起。一项研究[1]显示,互动越多,人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就越相似,即使他们并不住在一起。


该研究还发现,一个人的微生物组不仅由他的社交对象决定,还由社交对象的社交对象决定。该研究与其他多项研究[2]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除了饮食和影响肠道菌群的其他环境因素,健康状况可能还受到微生物组在个体间传播的影响。


“在对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人微生物组的探索中,我认为社交互动绝对是此前一直被忽视的一块”,未参与该研究的俄勒冈大学微生物学家Catherine Robinson表示。


该研究11月20日发表于《自然》。

我的就是你的

该研究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一项研究[3],那项研究分析了肥胖如何在社交网络中扩散。肠道微生物组内的特定病毒和细菌已知能改变个人的肥胖风险[4],而让社交科学家Nicholas Christakis好奇的是:朋友之间除了互相影响饮食习惯,是否也会传播这些微生物。“这是我一直无法放下的一个观点的核心。”耶鲁大学的Christakis说道。


自那以后,多篇论文[2,5,6]发现,社交互动能决定肠道微生物组。Christakis和他的同事远赴洪都拉斯丛林,为这批新文献做出了他们的贡献。他们在洪都拉斯构建了18个独立村庄的社交关系图谱,并分析了村民的微生物组,这里的人际互动基本以面对面为主,而且人们很少摄入加工食品和抗生素——这些物质会改变微生物组的构成。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Christakis说,因为团队必须在一个很偏的地方建立工作室,再将样本送回美国处理。


研究发现,住在一起的配偶和个体,他们的肠道微生物菌株相似度达13.9%,而那些不住一起但习惯一起打发时间的人也有10%的相似度。相比之下,住在同一个村庄但不在一起相处的人只有4%的相似度。他们还发现了传播链的证据——朋友的朋友的微生物菌株相似度比巧合情况更高。


分析结果加深了科学家对于哪些因素决定了微生物组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因为该团队还分析了肠道微生物的亚种,未参与该研究的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微生物学家Mireia Valles-Colomer说。社交对象可能碰巧有相同的微生物物种,但除非他们之间存在互相传播的情况,否则这个概率其实要低很多。

重新思考“传播”

这类研究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因为它显示,与微生物组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7]和抑郁症)的风险因素,是可以通过微生物组实现人际传播的,意大利特伦托大学计算生物学家Nicola Segata说。Segata未参与该最新研究,但他之前与Valles-Colomer以及Charistakis团队成员开展过类似研究。


以很难治疗的抑郁症来说,将现有疗法与靶向微生物的治疗相结合或许能提高治疗效果,Valles-Colomer说。


不过,人们不应该因为担心“染上”其他人的菌群就拒绝社交。社交互动能传播健康微生物组的成分,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益处。Valles-Colomer说,“亲密接触对我们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参考文献:

1. Beghini, F. et al.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22-1 (2024).

2. Valles-Colomer, M. et al. Nature 614, 125–135 (2023).

3. Christakis, N. A. & Fowler, J. H. N. Engl. J. Med. 357, 370–379 (2007).

4. Geng, J., Ni, Q., Sun, W., Li, L. & Feng, X. Biomed. Pharmacother. 147, 112678 (2022).

5. Brito, I. L. et al. Nature Microbiol. 4, 964–971 (2019).

6. Wanelik, K. M., Raulo, A., Troitsky, T., Husby, A. & Knowles, S. C. L. Anim. Microbiome 5, 29 (2023).

7. O’Donnell, J. A., Zheng, T., Meric, G. & Marques, F. Z. Nature Rev. Nephrol. 19, 153–167 (2023).


原文以Your friends shape your microbiome — and so do their friends标题发表在2024年11月20日《自然》的新闻版块上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4-03804-5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点击文字或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生酮饮食、轻断食、素食:全网都在教你怎么吃,科学家怎么说?| 《自然》长文

《自然》:断食可以使细胞再生?但再生不是“免费的”

看完这篇,你可能想清洁一下家里的微波炉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email protected]。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4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星标我们🌟,记得点赞、在看+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