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studioDEMO
(ID:studiodemo)
这个题目起源于我们几个在群里探讨为何现在的新媒体上会流行的小空间改造尤其是收纳折叠功能的室内空间改造的兴盛。除了首先肯定人们开始注重居住品质之外,我们也发现那些标题为“xx平米的空间,应该这样改造”的文章逐渐充斥了我们的媒体,而人们却极少去思考是否需要这样的空间以及为何需要这样的空间。
日式小空间美学的传播
最初流传于中国网络上的小空间大多来自日本,这些小房子极其具有个人特色,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地少人多、地价昂贵(尤其像东京这样的城市),因此业主通常只能购买小块土地(土地私有制是首要的原因)来建造房子,为了在如此逼仄的小空间里仍然维持精致的“小而美”的生活,其收纳整理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潮流。日本综艺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正是这种审美的代表。
日本作家热衷收纳的理论通过他们的畅销书籍在几年前流传到中国,从本多沙织的《打造轻松整理的房间》到日本超级收纳专家近藤麻理惠所著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然后是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超级整理术”和“你不需要这么多物品”的观念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抵达中国年轻都市人的,这种井井有条和干净清新的美是极其容易被接受的,假设对于干净整洁的热爱是一个人类共同的自然性,那么这种日式的工整风格就会被大多数的人喜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社交媒体则加剧了人们对这种干净清新美学的热爱。我们的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让这种美学进一步图像化和表象化,小空间的收纳改造显然是最迎合媒体喜爱的新闻点的,它图片精美、且看起来似乎具有难度,因此易于传播。
文化背景的区别
日本收纳美学的传播固然是有趣的,但大部分都都建立在“小房子”的基础之上,并且事实上,这些小空间也不仅仅是收纳整理一种模式,因此,我好奇的是日本人何以对于这些自建的小住宅如此狂热?以至于当你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几乎可以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住宅形式。
●日本的小住宅案例
Archdaily曾在2013年撰文专门评论日本对于自建小房子的热情,认为它有以下原因:
1、日本人对于新事物的迷恋,由于地震频发,暂时性对于日本来说就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文化,几乎每隔20年,他们就要重建一次自己的房子;
2、战后,由于工业化和战后重建的原因,大批量廉价又低质量的住宅建造起来,这些房子被认为不值得修复,人们宁愿摧毁它重建;
3、1980年代末期,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土地价格暴涨,而使得房子贬值、变得更像是暂时的装置,此后尽管经济萧条和人口减少,但却并不影响这种观念的持续;
4、日本人的工作固定,在不轻易换工作的环境中,他们的工资更容易支付房贷,他们的房子会不断贬值,最终留下的是土地价值,而房子则变成了负资产。
这也就是为何,当人们要雇用建筑师盖房子的时候,他们考虑的首先是自由的形态、而非是持久性。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永恒的住宅”是极少存在的。也就能够理解为何通常在西方,富人和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年长者才会自建住宅,而在日本,大量的年轻中产阶级却是这些自宅的客户。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为东京一对年轻夫妇设计的著名住宅
而中国的土地制度,传统房产观念,以及本身的国土面积都决定了它与日本文化的不同。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对于住宅的重视,是乡土中国的重要部分,在土地私有的年代里,房子和土地是一体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以大家庭作为居住单位,家族的传承也包括住宅。住宅是要从一代过渡到下一代的财产。 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也并没有改变过。
因此,大多数的改造热潮发生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一族身上。那么,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使得中国的年轻一代开始追求这样的小住宅以及极具有收纳功能的小房间?我想其中一个现实的原因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城市人口的剧烈流动等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以大家庭作为居住单位的生活方式,居住在这些城市的年轻人迫于经济的限制和自身的需求只能购买小空间。
另外,由于土地制度、城市规划政策等各种原因,这种日式房屋建造美学中多样化、自由形式的部分在中国受到限制,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小空间改造更加倾向于单一的收纳组合方式。
20世纪建筑案例
所以,与其去探索为何要有这些收纳功能的房间,不如从根本上去认识一个可能的社会性变革:我们也许真正开始进入一个单身社会的前期,那么,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单身不婚族的兴起,小空间的确是一个硬性需求。
如果单身社会即将来临,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去看看已有的先例,比如从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们那里去找找已有的模型。
1951年,柯布西耶为自己和妻子在法国南部面向地中海的Cap-Martin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海滨度假屋,整个屋子只有 366x366cm ,传言是柯布西耶送给妻子Yvonne的生日礼物。
●柯布西耶海滨度假屋室内
在这个项目上,它实现了“极少”的组合,木制的室内完全遵循简洁与理性的原则,双人床房子东北角,那里有一扇小窗户可以眺望窗外的海洋,在南侧有一个靠近窗户的洗手盆,窗外就是一株巨大的角豆树,南侧同时还是一个客厅有着小的折叠桌,面向海岸线,剩下的家具就只有一个碗柜以及两把直角椅,家具按照螺旋形从进门处延续到对角线的桌子。
柯布邀请了曾在马赛公寓项目(在这个项目里,同样出现了小房间的案例)上合作过的木匠 Charles Barbéris 来完成室内的制造,所有的面板都是在地组装,就如柯布其他的作品那样,其室内也遵循简洁与标准化的原则。
●柯布西耶海滨度假屋室内设计图
1944也许是1945年,法国建筑师Jean Prouvé 希望能够帮助法国政府做重建工作,作为一直致力于轻量结构折叠钢的建筑师和家具设计师,他打算将一种折叠钢的指南针状支撑三角架结构技术运用在了造房子上,并试图说服一家曾经制造飞机和汽车的工厂用这种技术来制造房子,他所设想的是:他在工厂里将所有的木头房子预制完成 ,然后一天内可以来三辆卡车、每个卡车三个人,这样的话,三个家庭就能在一天内得到三栋房子,这些房子最小为6米x6米,它的好处是一天之内可以建完,且拆卸方便。遗憾的是计划制造的160栋房子,只有少量建成,并在战后也都大量损毁。
●2013年Design Miami 上展出的Jean Prouvé 预制房 8x8米模型
●Jean Prouvé 预制房设计图纸及建造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日本东京的Nakagin Capsule Tower。由日本新陈代谢设计师黑川纪章于1970年代所设计的这个以胶囊般的建筑模块兴建的建筑,它由两座相互连结的大楼组成,总共包含了140块预铸建筑模块,每一个独立单位被设计为可以独立更换。在他的设计中,每一个10平米的房间里,都有包含活动、起居和收纳空间,甚至还有独立的卫浴。灵感来自前苏联的宇宙飞船,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活动的舱体,可以移动、拼接和堆积。
●黑川纪章设计的Nakagin Capsule Tower
在这三个案例中,标准化的预制建造是其共同的特性,这也是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建筑主流思潮,由于战后住房的匮乏以及经济的衰败,对于那时的建筑师来说,如何进行这样的先锋技术实践以便让人们在尽量节省的前提下住上高质量的房子比考虑是谁要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更为重要,这些建筑预言家们并非想象到一个单身族群的出现,而特意为其建造属于他们的住宅。
而如今,单身公寓的设计和改造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预制建造技术也已成熟,智能家居正在成为未来趋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想象它?而非单一地借鉴日本小住宅模式?也许是留给当今建筑师的课题。
●
Text & Editor_张云亭
参考资料:Archdaily/dezeen/socks-studio.com/
广告时间
你还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尖叫服务号
了解尖叫最新优惠活动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尖叫商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