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 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等。而且,与其他临床常用的心血管药物(例如 CCB、ARB/ACEI、SGLT2 抑制剂)相比,β 受体阻滞剂用法、用量、剂量调整是心血管相关科室一直关注的难题。
临床案例和诊疗经验分享在疾病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收集和解读典型临床案例,不仅可以为青年医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疾病知识的平台,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医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学术热情;邀请领域专家对案例进行深度点评和分析,更可有效赋能青年医师诊疗思维体系的完善和诊疗技能的提升,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充分获益。
2024 年 4 月,由丁香园主办的
临床「例」证 「倍」护心声——「Beta 说」规范化诊疗教育项目
正式启动,我们特别邀请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
,就
心衰规范化诊疗
相关话题,为青年医生传道受业、答疑解惑。
心衰指南的更新对于临床心衰诊疗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学习国内外最新指南等理论知识外,加强临床诊疗实践能力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您对中青年医生有哪些建议吗?
这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各协会也在为实现培养一个真正医生的目标而努力推进规范化培训项目,目的就在于解决临床中存在的诊疗不足和治疗不当等问题。国家心血管病系统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心衰工作组里已开展了国家心衰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项目,过去两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现在建立国家心衰质控体系,促进心衰诊疗过程规范化,通过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心衰诊治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心衰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能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实现区域间心衰诊疗同质化,以尽早促进我国心衰诊治水平提高,达到规范化、精准化和同质化的目标。其中,中青年医生是临床的骨干力量,除了临床日常实践和学习之外,也要通过更多的交流模式来提高他们的能力,通过汲取不同医院、不同医生之间的临床经验以及教训,提高他们规范化诊疗的临床能力。
除了在国家层面上实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外,中青年医师一定要参加多种形式的案例讨论活动:一方面,借鉴他人经验,丰富我们临床诊疗视野;同时,扩大规范用药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近期,
丁香园开启「Beta 说」规范化诊疗教育项目,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学习平台,通过对心衰规范化讨论,有助于提升广大心内同道诊疗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同时,在心内科和其他疾病领域中,不同科室医师通过积极分享优质案例,互相交流经验,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的目标。用临床例证,倍护我们的心声!
您刚刚提到了心衰患者需要规范使用四联药物。那么,能否请您谈谈 β 受体阻滞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哪些难点?
在目前的心衰标准化治疗中(主要指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提出「新四联」的概念,所谓的「新四联」即通过 ACEI、β 受体阻滞剂、MRA、SGLT-2i 这四个作用机制不同的路径来实现治疗心衰的目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 β 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β 受体阻滞剂对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药物——熟悉在于它应用于临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陌生在于当我们面对不同个体时,应用该药物仍存在很多困惑。
选择性问题:
首先要考虑的是 β 受体阻滞剂有哪些类别,应用需注意哪些问题。在早期应用的 β 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对 β1 和 β2 受体是无选择性的,它会因影响 β2 受体从而导致一些哮喘患者或慢阻肺较重的患者出现支气管收缩,加重这些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对这类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更加谨慎。
心率管理和剂量调整:
β 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在表型上出现心率降低来发挥它的作用。但是,如何达到理想的心率目标?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得出 55~65 次/min 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时候对于心衰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患者、不同血压水平、不同基础心率水平以及患者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特点对 β 受体阻滞剂进行剂量的调整,以期达到最合理的心率,实现最合理的降压过程,以免患者发生心动过缓或低血压等不良事件,这样才能实现患者多重获益。
治疗依从性:
由于 β 受体阻滞剂在治疗过程中要长期服用,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治疗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临床中,会出现患者可能因为忘记服药、担心副作用或者对治疗效果的误解而中断治疗的情况,这样往往会造成治疗效果的明显减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 β 受体阻滞剂、适宜的用药时机、用药剂量和剂型,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023 年 12 月,我国最新心衰指南《完整版》重磅更新,其中有哪些亮点值得解读?会对临床心衰的治疗产生怎样的影响?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 2023》在去年年底发表,该指南具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1]
。首先,它的篇幅较大,共有
11.8 万字
,这些文字针对临床上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和补充,存在于
14 个流程图
和
37 张表格
中。每一个表格都详细描述了临床医师应使用哪种药物、应用何种器械的临床场景,以及所获得的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
其次,指南中突出强调了心衰的新分类、新分期,强调了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心衰合并症以及心衰易损期的管理等。这一系列完整的描述,让我们能全面地去了解心衰在不同阶段应如何去诊断和处理,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此外,指南也特别提出了心衰全程、闭环式管理,从心衰预防到诊断,心衰急性期治疗、易损期治疗以及稳定期/慢性期管理等给予了一个闭环的描述。通过对最新指南的学习,能够有效缩小当前临床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也为国内从事心血管疾病工作,尤其是心衰和心肌病相关专业的医务工作人员,提供了关于心衰和心肌病诊治和管理的最佳策略和指导意见。
该指南对于提高我国心衰和心肌病诊治和管理水平,规范应用心衰药物治疗方案,改善我国心衰和心肌病患者预后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也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您一直致力于心内学科建设和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的发展。今年是心衰中心成立的第七年,心衰中心建设工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并趋于完善的系统体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心衰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