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的时候,特别懒。
有多懒呢?高三毕业,考完试,离开宿舍的那一天,大家说,我们来撕书庆祝一下吧(好孩子不要学)。我说好呀。回过头才发现:
我好像没有什么书可以撕啊。
参考书,习题册,一本都没买;学校发的模拟卷子,基本都没做,不知道丢哪儿,找都找不到了。
所以,我其他科目还好,就是数学特别差。因为基本没做过题。
高二分科的时候,不确定报什么,问家人。家人说,还是报理科吧,理科多好,将来报专业可以比文科多50%。
想想也是,就报了理科。
后来证实这个选择并不那么明智。高三数学模考,我考出了重点班的最低分。低得令阅卷老师诧异,一直追问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不敢相信这是重点班学生考出的成绩。
一晃就到了高考。
你能相信吗?高考数学,五道大题,整整50分,我从头看到尾,又从尾看到头,发现一个可悲的事实:
我一道都不会。
当时冷汗就下来了。
后来……后来也不记得是怎么走出考场的。反正,最后的五道大题,50分,一个字都没写,原样放在那里。
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这次不会要复读吧。
提心吊胆了一个月,直到分数出来。还好,虽然数学又考了全班最低,但其他科目发挥算是正常,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最终,压线上了一所普通的985。
报专业的时候,家人说,要不报软件工程吧,一技傍身,有底气。我说,不了,我要报文科。
当时的我,想法很简单:这一辈子,都不想再跟数学有任何牵连了。
最后,我以全级唯一一个第一志愿的身份,进了广告学。
又后来,大学四年,果真没有碰过一次数学。
讲这些,想说明什么呢?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总觉得,对每一个影响命运走向的选项,都要谨慎对待。
但实际上,许多重大的决定,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做出选择的。
我有时会想:如果当初分科的时候,报了文科,高考是不是能考好一点?是不是能进一所更好的学校?
如果不是抱着对数学深深的怨念,选了理工科专业,我后来的人生是不是会完全不同?
如果实习的时候,不是去了公关公司,我是不是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
……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写道:
……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打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
这就是人生的悲剧。世界有无限可能,但这些可能只在未选择时成立,当你选择了,它们就成为既定的事实。这种无限的可能令人着迷,但我们却永远只能看见它们虚幻的倒影。
毕业的时候,我一心想进公关公司,为此,拒了几个很诱人的Offer。每天,拿着微薄的薪水,做着超过12个小时的工作,熬夜到两三点,乐此不疲。
那时,又怎么会想到:我在这一行干了几年,就已经看到天花板,开始觉得厌倦了呢。
后来,跳互联网;再后来,做自媒体,签了书;直到现在,全职创业……
这些事情,我在大学乃至毕业的时候有想过吗?想都不敢想。
但它们就是这样发生了。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种种未知的可能性,所能够掌控的信息,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经常有读者问我:
我今年刚毕业,应该选择什么行业好呢?
请问该怎么判断一个行业有没有前景呢?
L叔,我看好这几个行业,请问应该选哪一个呢?
这些问题,其实是没法回答的。
没有人能真正看透「行业」,这太难了。如果做得到的话,那那个人现在已经是亿万富翁——因为只要靠买股票就能发家致富了。
10年前,每个人都在说:计算机行业太饱和了,竞争太激烈,不好就业,不如选一些冷门些的专业,一定会火。
现在呢?最新的消息,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平均工资,IT圈以12万的年薪超过金融业,成为行业第一。
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但受到的因素制约太大。很多时候,它其实更近似一个混沌系统。
我们只能基于事实,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
17年政府报告提及人工智能,BAT都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主流。
——但人工智能什么时候会真正火起来?什么时候会有突破性的民用产品?有哪些公司能成为独角兽?我现在投身进去,可以做些什么,往哪个方向发展,多久能看到回报?
不知道。
就像Uber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没多少人看好这个模式在国内的前景。结果滴滴越做越大,现在已经估值超550亿美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巨头。
同样,摩拜刚刚做起来的时候,质疑声不绝于耳:伪需求,防盗成本,城市管理矛盾……现在呢,摩拜估值也过百亿了,真真正正成了独角兽。
但其实,共享单车的模式,Ofo比摩拜做得早。14年,Ofo成立。但那时,他们只在大学城内运营,面向学生。没有人想过,这套模式可以推向整座城市,全面覆盖一线、二线,成为一个全新的风口。
同样,直播前几年,只有YY一直在做。去年莫名其妙突然大火,诞生了上百家直播平台,BAT纷纷注资扶持,一时间火遍全网,炙手可热。但直播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没人知道,也没什么人关心。
就像今年,直播骤然遇冷,让位于知识经济。这波潮流,去得和来时一样迅猛。那知识经济什么时候会迎来拐点,什么时候会真正式微——又有谁能看明白呢?
所以,我常说,不要盲目去追求「行业热潮」。因为它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太强了。
很多公众号,会言之凿凿地告诉你:行业非常重要,就业一定要选择最有前景的行业,这样才能一飞冲天。
这些都很对。但它们讲了这么多,唯独少了一点——究竟应该怎样去分析行业,挑选行业呢?
它们不会告诉你这一点,因为它们自己也不知道。
实际上,就像我在《火在燃烧起来之前,总是黑暗的》中提到的:真正有前景的行业,大多数,现在都隐藏在黑暗中。如果一个行业火到众所周知,那它通常也已经不具备什么价值。
往大里说,整体的市场格局已经确定了,基本分不到什么蛋糕;往小里说,与你竞争的人,太多太多了。你的投入产出比会变得非常低。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商业触觉,提高信息敏感度,提高自己的价值。尽可能地抢占更优先、更有效的位置。
如果你还处于迷惘之中,我想给你几个建议:
1. 以「我」为主,培养核心竞争力
每个人都在讲「风口」。但真正的风口,往往,与你我无缘。因为我们不具备那个能力,去操纵和利用它。
什么才是「风口」?只有对我们有利的,能够与你的能力和特质结合,帮助你发挥才能的,才是风口。
达成这一点的前提,是你要非常清楚你自身的定位,抓住一切机会,用来发展和壮大自己。
如果外部世界是一片混沌,找不到方向,那不妨把目光转向内部,从自身出发,寻找答案。
无论世界如何变幻莫测,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让自己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价值,永远是没错的。
我从一名普通文案,到当上公司主创,带着一支比我资深得多的团队,只用了半年。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创意特别出色,也不是因为我的执行能力非常高,而是因为,我能够协调不同的成员,调配好时间、任务、优先级,搭建框架,最高效地完成项目。
这就是我的定位和竞争力:以「高效」为核心,整体地、系统地去解决问题。
培养一种核心竞争力,并将它发展到极致,无论行业如何变迁,你都可以凭借着它,迅速占领一席之地。
2. 敢于试错,弥补视角盲区
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甚至一个职位待久了,最大的后果,就是,你容易变得保守起来。
你会趋向于用已有的经验做事,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
同样,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你会倾向于后退一步。因为,你的视角已经变得十分狭小,你只能看到自己反反复复做过的那些事情。
其他的东西,都落在我们的「视角盲区」之内。即使有全新的机会,你也很难再去好好利用它。
所以,我在以往的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过一点:
一定要勇于试错,去主动接触新鲜事物,把握每一次自我挑战的机会。
这在如今这个时代,太重要了。
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广泛寻找能够让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勇敢尝试,再在尝试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完善,填补自己的认知,这样才能弥补我们的「视角盲区」。
你接触到的「可能性」越多,你的格局也会越高。
3. 研究行业,提升商业认知水平
不要盲目追求「行业」,是不是完全不去了解行业呢?当然不是。
我在前几个月的文章后面,留了几份行业报告。目的并不是去预测行业发展——这也是无法预测的——而是,通过了解行业,学习行业,加深我们对商业的理解,提高认知水平。
一切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提供价值。但是,具体到一个行业里面,它存在的根基是什么?它提供了什么价值?它有着哪些环节?由谁来控制这些环节?它盈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制约因素又是什么?谁掌握行业链条的定价权?行业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如何?集中度如何?行业链条是如何运转起来的?——诸如此类。
了解这些,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转的,社会上的每个环节,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和机制。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也更容易实现「认知升级」,实现心智的全面成长。
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利用效率,也会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最后,讲几个事儿:
1. 我的新课程「这样管理最高效:管理新人入门课」,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啦!可点击《如何才能在职场上,实现快速成长?》了解详情。
2. 这门课程比较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对管理感兴趣的听众。不适合学生朋友收听,不建议学生朋友购买。如果可以,帮我传播一下吧。感谢。: )
3. 有两个岗位请人:一名平面设计,一名视频剪辑,均为远程兼职,有兴趣报名的朋友,请将简历和作品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合则联系。
4. 本月还有一场讲座,一个训练营,敬请期待。
5. 不知道读者中有没有明天高考的朋友,有的话,高考加油。: )
THE END
- 晚 安 -
我是 Lachel,可以叫我 L 先生
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
知乎 8 万关注、24 万赞作者
LinkedIn / 36 氪 / 插坐学院特约作者
很高兴认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