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书规矩:
评论回复你的观点,进步君将抽取 5 位小伙伴送书一本哦!
当你把学习定义成看过、听过、记过、知道过、了解过时,你的学习其实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你也许只是假装在学习而已。
我的一个外地朋友,工作原因来北京学习三个月,在这期间,他把北京的大街小巷市井胡同溜达了个遍,临走的时候,感慨地对我说,“唉,北京就是北京,文化层次就是不一样,不管是开出租拉活儿的的哥,还是超市的小老板,抑或是胡同口遛鸟的大爷,随便叫出个人就能把你侃晕,所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国内海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啊……”
听他说完,我瞬间脑补了那些提笼遛鸟的胡同大爷们的画面,愤慨激昂,甩着京片子,胸怀宇宙,指点江山,从英国脱欧到川普上台再到三胖玩导弹…,也是,不把你侃晕也怪了。
我跟他说,下次你可以试试,接着他们的话题连续问三个为什么,然后再看看他们怎么说?
哥们儿一脸狐疑,“是啊,这个我倒没有试过。下次可以试试。”
我忍俊不禁,以我对大爷们的了解,不出两个问题,这哥们儿准得被恼羞成怒的大爷们怼回去。
信息碎片化的年代,信息的获取似乎比喝水吃饭来得还容易,你以为你看过听过知道过,你就是懂了会了精通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查理·芒格的故事叫:普朗克的司机——这个故事进入我国后,在流传中被篡改成了爱因斯坦的司机。因为许多中国人不知道啥叫普朗克,但都知道爱因斯坦。
普朗克的成就,并不亚于爱因斯坦,他是1918年的诺贝物理奖获得者。
普朗克获奖以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
在演讲台上,司机果然一字不漏地背出演说词,而且还相当流利。当他走下演讲台,不想被一位教授拦住,请教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司机连听都没有听过,根本无法回答,可他灵机一动,毫不在意的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连我的司机也能回答!”
普朗克听了,立即上前来回答,教授听得心服口服。在归途中,司机对他说:“事实证明,我说的只是“知道”而已,您说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不管是北京胡同口的大爷也好还是普朗克的司机也罢,他们只是信息的搬运工而已。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也跟他们一样,每天拿着手机,抱着电脑,看似勤奋刻苦,其实却掉入无效学习的陷阱。
在《有效学习》中,伯尔泽提出了我们会经常陷入有效学习的几个误区。
一、反复阅读信息会记忆得更多。
在一项大家熟知的研究项目中,研究人员让第一组实验人员读一个段落,连续4遍,让第二组实验人员读一遍后练习回忆段落内容3遍。几天以后,研究人员跟踪研究两组实验人员,发现练习回忆段落内容的人学习掌握的内容要多出很多。
也就是说,试图回忆信息内容而不是反复阅读信息内容的人,展现了更高的技能水平。
事实上,提取记忆的过程即是大脑主动参与的过程,任何有效的学习过程都需要大脑主动地参与,而非被动的接受。
从神经医学的基础层面看,如果我们的大脑坚持不懈地要掌握某些新技能、会促使我们的脑神经回路发生变化,从而充实我们的专业技能。
二、学习的天赋决定论
我们以往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出生时就确定下来了。智商是先天决定的。
然而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
元认知(如对思考行为的思考)比智力水平更重要。
研究结果显示,有能力管理思维过程的学生,成绩远远超过那些智商超高的学生,元认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占40%,而智商方面的影响只有25%。
三、学习就要记笔记划重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去参观博物馆,喜欢用手机拍下场馆的说明或者简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无效的学习方式,因为人的大脑会误认为拍下来就是学到了,从而让人逃避深入思考学习。也就是说,
用手机拍下存在电脑里的人,要比那些没有拍照,仔细阅读说明的人学到的东西要少得多。
同样,研究也发现,那些习惯用荧光笔划重点的人,可能每次看书都会只关注划下的内容,让自己失去主动思考知识关联性的机会。
学习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也是一门专业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专研和适当的训练掌握这门技能。
1、找到价值感
找到学习活动与自己兴趣的强相关性,并能主动参与其中。
比反复阅读和划重点更有效的是进行小测验或者自我解读,如果能够把学到的东西描述出来,给别人讲清楚就更好了。
2、设立目标
在学习活动的初期,保持专注是关键,为了有所收获,我们需要设定目标,确定时间点,规划具体的行动策略。
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清晰目标的人比只是设立“好好工作”这类含糊目标的人,取得的效果要好很多。
3、提升知识与技能
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读书之后,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是什么?
我有什么不理解不懂得地方吗?
如果不按照书中提示的方法做,会怎样?”
学会提问,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元认知的能力,从而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
另外保持警醒,实时监控自己的表现,比如经常地问自己:
我这样做对吗?
我这样犯错误了吗?
我能做的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