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北宋,王希孟,绢本设色,纵51.1厘米,横1191.5厘米,清宫旧藏
出于保护文物的要求,博物馆、美术馆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展出光照有严格限制,这大大影响了它们的展出效果,但是青绿山水画可能是个例外——画面自己就能光彩照人,观众面对满屋的青绿山水会非常陶醉,就比如正在故宫博物馆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现场
10月快要结束,距离故宫大展换展也没有几天了,许多人赶着最后的机会入宫观画。但是,尽管看过了展览,但你知道敦煌石窟中暗藏了青绿山水的什么真相吗?你知道元青花与青绿山水有什么关系吗?你知道青绿山水为何在宋代发展起来吗?
展出中的《千里江山图》
以下内容均摘录整理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邵彦老师的《听山水:中国美术史“卧游”指南》专栏,前三讲她便抛出了“青绿何来”这个课题,为我们奉献出了“独家的全新研究成果,美院课堂上都没讲过的创新干货”。邵老师说了:“这个课要把大家带到学术前沿,让一般人光靠几本老书根本没法跟上你们的思路。”阅毕本文,保证你一定会想再次往故宫跑,非二刷午门不可了。
展出中的《千里江山图》
【水墨丹青】
对色彩的关注和喜爱,在中国文化中其实是一种比较现代的观念,但也有传统渊源。中国绘画在上古时期被称为“丹青”,很重视色彩的,用色也往往比较浓重、强烈,只不过这种“青”是发黑的深蓝,“丹青”就是“红黑”。魏晋时期趣味发生了变化,审美上要求“清淡”。反映“清淡”审美观,当然是水墨要比色彩更为直观。唐宋以降,水墨山水逐渐成熟,相应的一套审美观念和标准也成为主流。
游春图卷
隋,展子虔,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5厘米,清宫旧藏
山水画作为一个画科是比较晚熟的,青绿山水画的成熟就更晚,晚到审美趣味已经不以色彩为崇尚的时代。其后的中国绘画不以色彩作为主流,相应的批评、研究,对青绿山水都是比较轻视的,这种轻视其实一直延续到近代,部分因为受到西洋和日本绘画和学术的影响,国内学界对色彩的关注才重新被唤起。
【青绿何来】
首先,“青绿山水”这个名称出现得就比较晚。在唐代用的是“布色”这个词,并且涂色这部分工作被认为相对容易,所以由大师的徒工或者弟子去完成,用色也不限于青绿。宋代苏轼、米芾这些大文人笔下常用的概念是“著色山水”。直到元代美术史家庄肃在他的著作《画继补遗》(成书于元代大德二年,即公元1298年)中记载南宋初年的画家赵伯驹“善青绿山水”,第一次正式出现了“青绿山水”这个名称。
为什么说青绿山水在唐代流行起来呢?因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存世量最大的青绿山水画,其实是敦煌壁画。故宫博物院的青绿山水画展,第一展厅开始就是几件敦煌壁画的摹本。总体来说,敦煌壁画里的山水都只是山水场景,是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和独立的山水画是有区别的,观念上、画法上都有不小的区别。
敦煌莫高窟,西魏,249窟北披,狩猎
敦煌莫高窟,隋,420窟顶部,羽人藻井
敦煌莫高窟,隋,419窟东披,萨埵本生局部
【溯源向西】
丝绸之路
可是敦煌并不是中国青绿山水的源头,我们还得向西看。以美术史的观点看,丝绸之路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主线,它甚至还不止是一条传输线路,也是孕育中国佛教艺术的温床。中国佛教艺术就是在这条经过今天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各国到达中国新疆的路线中,在一个个绿洲文明的滋养中,吸收了印度、希腊、伊朗、中国各大文明的元素,成长起来的。
克孜尔石窟谷西区洞窟群外景
青绿山水东传路线:
克孜尔石窟,菱格因缘故事画
克孜尔石窟:画风比较接近印度、伊朗风格;青绿色应用广泛;菱格画(须弥山)描绘了佛经故事,是青绿山水画的源头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西壁,九色鹿王本生
敦煌石窟:延续上千年,画法有很大的变化,但使用青绿颜色一直比较多,青绿的比例中绿色的占比要更多,表明外来趣味有所收敛
麦积山石窟,北魏,76窟顶部,藻井
麦积山石窟:青绿设色壁画保存的面积比敦煌少,但是延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明代都使用青绿设色,说明青绿设色在西部佛教艺术中何其“顽固”
云冈石窟,北魏,第6窟后室,残存红绿色彩
云冈石窟:浓厚的古印度风格,墙面使用了大面积的浮雕,浮雕着色。色调已经是以红褐色为主,接近汉代绘画主流的色彩风格,但是还是用了一部分青绿设色
龙门石窟,北魏,宾阳中洞,窟顶藻井,残存红色彩绘
龙门石窟:兴盛期延续到唐代,从残存的色彩痕迹看出,色彩基本上恢复了中原传统的红褐色调,青绿色居非常边缘的位置
【外来趣味】
从几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位置的石窟中使用青绿色彩的情况,大家已经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对青绿色彩的喜好,似乎真的是一种外来文化趣味。
克孜尔石窟,菱格因缘故事画局部
克孜尔石窟,萨薄燃臂当炬本生特写
关于外来审美趣味的传播,我们还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佐证:
1、反映中国本土固有的色彩观念的墓室壁画
伏羲像,西汉中期,洛阳市卜千秋墓,主室脊顶,汉墓壁画中使用的红、黑色和透明薄涂的青紫色
内地保存和发现的墓葬壁画的主色调是红、黑二色。中国原来称绘画为“丹青”,颜料也统称为“丹青”,青是一种青到发黑的深蓝色,丹是红色,表明中国人本来是“色尚丹青”,以红、黑色为正宗。云冈和龙门石窟里越来越多的红褐色调,显然是对中原“丹青”传统的融合或者说妥协。
2、青花瓷今天被看成中国造型艺术的标志之一,但它体现的审美趣味却也是外来的
元青花大盘
蒙古帝国向西扩张,元青花起初是适应伊朗和中东居民使用需求的外销瓷。比如元青花中常见一种直径达六、七十公分的巨大盘子,就是当地居民很多人围坐一圈吃饭用的,其他地方没有这种进食风俗。关于伊朗和中东居民的审美趣味,有一种说法是“色尚青白”,就是喜欢青色和白色,和伊斯兰宗教观念联系起来,表达对纯净、圣洁的推崇,元青花就是当时这一地区订户“色尚青白”的趣味体现。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圆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7世纪初,俗称蓝色清真寺,以蓝色瓷砖装饰闻名
【曲折青绿】
我们回过头来看青绿山水的发展传播,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没有蒙元统治者那样的强力推动,青绿山水进入中华文明,费了很大周折。石窟和寺庙壁画里使用青绿,自成一个系统。在世俗艺术中,青绿山水要真正成为山水画、和水墨山水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是在宋代。问问这次青绿山水大展展出的那些作品看,几件隋唐青绿山水画都是宋摹本,包含有宋人的改造。《游春图》使用了石青石绿,但是涂得很薄,接近中原传统植物性颜色的效果。从唐墓壁画看,唐代内地的“布色”还是以“丹青”即红黑色调为主。青绿山水是经过宋代的改造以后才逐渐融入中国绘画史的。早期青绿山水画的几件关键作品,之后将一一解说。
游春图卷(局部)
隋,展子虔,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5厘米,清宫旧藏
【青绿•金碧】
青绿颜料,是由青金石和绿松石中研磨、提取的。青金石产于阿富汗及其附近的中亚地区,阿富汗位于丝路要道上,所以青金石贸易和佛教的传播是相伴发生的进程。而绿松石分布较广,伊朗和中国湖北境内产的绿松石品质都很好。中亚青金石和伊朗绿松石就构成了克孜尔青绿颜料的矿物来源。在敦煌石窟延续近千年的青绿用色,实际上反映了长时间里敦煌地区从中亚和西亚输入青金石和绿松石的来源一直是畅通的。
青金石、绿松石与孔雀石
南宋和元代人记载的“金碧山水”,除了指金颜色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青绿山水本身,和用不用金色无关。因为青金石在唐代文献里被称为“金精”。就如同“水晶”直到元代还称为“水精”,青金石中往往伴生黄铜,今天称为“金星”,但在唐代人用“金精”这个名称的时候可能就当成它最基本的特征。所以“金碧”中的“金”和“碧”原义就是指青金石和绿松石,以及它们的呈色。
清宫使用的青绿颜料
元明以后,对青绿设色的各种技法区分、颜料品种、画法步骤,就记载得相当详细了。元代画论家饶自然著有《绘宗十二忌》,总结各种技法,其中记载区分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小青绿、大青绿:
小青绿:以汁绿(植物色)来画青山、绿树,不用石青地、石绿,这样的山水画叫做“小青绿”。
大青绿:相对应的,使用石青、石绿(矿物色)的青绿山水就是“大青绿”。
《千里江山图》是厚涂的大青绿
元 赵孟頫 《自画像图页》是大青绿,但涂得很薄
北宋 王诜 《烟江叠嶂》属于小青绿
饶自然也提到了“金碧”和“金泥”,“金碧”只是讲怎么多涂染几遍,并没有提到用金彩,而“金泥”则用了金彩。可以说,当时“金碧”只是青绿画法的一种,今天我们理解的“金碧辉煌”的“金碧”,相当于元代人说的“金泥“。
宋代《仙山楼阁图》团扇页
南宋,佚名,绢本,设色,纵25.3厘米,横26.8厘米,清宫旧藏,辽宁省博物馆藏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呢?队也排了,画也看了,网上的解读文也读了不少,也许你连王希孟几岁干了什么都已经如数家珍,但是——你真的看懂了青绿山水的用色和笔法吗?真的了解青绿山水的来源与流变吗?你真的看懂了青绿山水特展吗?关于青绿山水,我们想要告诉你的还有很多……
邵彦《赵孟頫和王希孟的梦世界》讲座
火爆的讲座现场
邵老师在中央美院的讲座可谓火热爆棚、一座难求。去不了现场?听了还意犹未尽?订阅《听山水:中国美术史“卧游”指南》专栏,奇妙干货源源而来。不但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艺术研究,还可以在会员群随时与邵老师交流互动。看看会员们都给了什么好评:
邵老师的课讲的很好,希望能跟着您的课对山水有更深入的学习和成长!
——中读用户@飛鱼
听完您的青绿山水,思路仿佛绕着丝绸之路走了一圈,很有趣啊,已经推荐给朋友啦!
——中读用户@停云
谢谢邵老师,特别惬意。不像课堂上做笔记那样严肃,昨天睡前听指南上讲“卧游”好美哦,舒适!身未动心已远,夜里做了游云梦,超满足!
——中读用户@Mengmeng
支持邵老师的中国艺术史专业普及,市面上简直要被野路子占领了。邵老师在学术语言与大众能接受程度方面有很好的平衡。节目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且具有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气质,娓娓道来,听觉上也是美的享受。
——中读用户@瑄瑄
邵老师的观点让我对青绿山水有了个纵向的认识,其实纵向了解对我来说更直观,更易介绍,因为没有专业背景知识嘛。邵老师把同期不同地域做了梳理,我很喜欢这个思路,特别棒!
——中读用户@青山青
卧游山水——特对我的路子,我的网名“万水千山”,除了用脚走着游还能卧着听卧着游岂不美哉~对于绘画我是外行,欣赏而已,邵彦老师以美术史讲山水画引人入胜特别符合我的需求,所以特别期待……
——中读用户@万水千山
邵老师讲的深入浅出,特别吸引人。
——中读用户@yiyang
听了青绿山水的上期和中期,原来青绿山水画并非中原原创,而是与佛教文化有深厚的渊源,最初应用于敦煌壁画,麦积山石窟等设色描绘中。感谢邵老师为我们讲述了青绿色的渊源。期待下一期能听到唐宋,尤其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赏析。因为周四想进宫看展,若能在此之前把“青绿山水”的内容听完,想必对看展更有帮助。
——中读用户@上善若水
▲点击上图,订购《邵彦·听山水》专栏
【主讲人介绍】
邵彦,女,浙江杭州人,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人文学院),中国绘画史博士,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21年,现为副教授,书画鉴定、中国美术史方向硕士生导师。2015-2016年曾任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
邵彦老师生长于中国绘画史的重镇杭州,在中国顶级学府接受系统的美术史教育,又在中国文化中心北京长期学习、执教,学术风格兼南北之长,细腻扎实,而富有想象力与灵气,近年致力于大量深入的个案研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而深入的观察视角。她自少时即对昆曲、古琴、诗词艺术建立起广泛的爱好,将它们与中国书画艺术融合成一个风雅的艺术世界。另一方面,她又有开阔的学术眼光,以及批判继承传统的立场,无论是对海外中国书画藏品和学术的研究介绍,还是对传世书画的鉴定与辨伪,以及对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深化,都有独到的成果。深厚的学术积累,使她的讲课生动形象、举重若轻,轻松幽默而切中肯綮,深受校内外学员欢迎。
【课程介绍】
山水画是中国文化最坚硬的“内核”之一,是中国绘画的代表性品种。它有着很高的欣赏和解读“门槛”,又能提供极为丰富和深刻的精神享受。山水画虽然是截取自然之一角而成,但主要是在城市文明中生发的。
“听山水”跳出枯燥的美术史课程形式,从技法形式到历史文化,从艺术本体到社会环境,由表及里,抽丝剥茧,举重若轻,使听众如绿水行舟,顺流而下,千岩万壑,美不胜收,在当代都市的繁忙生活中觅得一片心灵安宁放松、灵魂诗意栖居的净土,也是品味提升、自我完善的阶梯。
节目介绍的内容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骨干,但不限于山水画,涉及丰富的艺术门类,包括书法乃至音乐、戏曲作品,以及表现山水图像的其他媒介视觉艺术作品(如织绣、漆艺、玉器、建筑装饰、文玩陈设等),也包含少量现代和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通过本节目,听众既能获得中国山水画和绘画史最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信息,也能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审美标准,成为一个真正懂中国画的中国人,更能通过欣赏山水画和传统艺术解放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带上这份“指南”,我们一同启程“听山水”吧。
【订阅专栏你将获得】
1、 解答你的艺术问题
2、 带你畅游山水之间
本专栏分为12个单元,大致每月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每周两期,全年52周104期,每季度(三个月或13周)加一个四季特辑(秋山、冬山、春山、夏山)共4次,合计全年共108期。先听后赏,用听觉与视觉带领你畅游山水之间,提升你对中国古典绘画的鉴赏能力。
3、 拓展你的艺术认知
为你介绍每幅画作背后的创作故事、笔墨手法与画面内涵,从画里画外共同增强对作品的认知和感受。每期内容将会补充画作大图及局部、细节图,以及背景知识及相关扩展。
4、 拥有你的私人艺术讲师
订阅专栏后,你还可以加入“中读·邵彦听山水私享会”线上微信群,除了可以与邵老师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关于中国古典绘画的感受与资讯,还将不定期组织赠书、看展等福利活动。入群方法:私信中读微信服务号(服务号名称:三联中读;服务号ID:lifeweekerclub)晒出订阅专栏截图后,邀请加入。
▼点此→下载中读 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2.3版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 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邵彦·听山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