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和煤炭企业是近年来在债市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企业。图片来源:china stringer network/Reuters
记者 Shen Hong
今年中国债券市场也许不够顺遂:举债成本上升,发行量下降。但其中有一个明显的亮点,就是债券违约量减少了。
今年上半年,中国只有23只公司债发生违约,涉及金额人民币187亿元(合28亿美元),与总规模4.9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相比只是沧海一粟。Wind资讯(Wind Information)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中国共有38只公司债违约,金额为人民币237亿元。
中国经济的稳定表现给公司业绩带来提振。位居近年来债券发行量榜首的钢铁和矿业公司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受益匪浅。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分析师张顺成说,债券违约减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钢铁和煤炭价格的大幅反弹,而后者得益于中国政府有力削减了过剩产能。
违约数量减少料将吸引海外资本流入,而如今中国债券市场对待外资也比过去更加开放。去年中国政府取消了国内债券市场对海外投资的多项限制,并在本月早些时候启动了“债券通” ,允许全球投资者通过香港市场投资中国内地债券。
但低违约率也引起一些人的警惕,担心这是中国政府救助财务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的结果。这种做法虽然短期有利于债权人,但却有碍于市场发展,使信贷风险得不到合理定价。
随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债务融资的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公司债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也飙升至150%左右。近期借款成本上升,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在3.59%,仅略低于5月初创下的3.69%的29个月高点。而今年将有大约人民币4.41万亿元的公司债到期,再融资成本也可能上升。
张顺成指出,中国公司债市场的基本面实际上恶化了许多,未来违约率上升的风险根本不会消失。
有分析师认为,债券发行量是比违约率更好的指标:中国公司今年上半年发债融资规模为人民币2万亿元,不到上年同期4.2万亿元的一半。
由于到期公司债比发行量要多,上半年债市净融资规模六个月来首次降至负值,为负人民币2,513亿元,去年同期为人民币1.92万亿元。搁置或推迟债券发行的企业达到创纪录的418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中国私营部门债券违约比例上升。上半年发生违约的11家公司中有九家为私营企业,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共有19家公司发生债券违约,其中11家为私营企业。私营企业获得国家指令性银行贷款的机会通常较少。
深圳宏信证券(Hongxin Securities)分析师Wu Minhong认为,虽然今年违约量看起来较少,但大部分违约的都是私营公司,所以风险实际上是上升了;如果是国有企业违约还好一点,因为即便违约也还有政府支持和各种资金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