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ityif
CityIF,城市规划云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老人刷视频导致2300度近视?这些习惯,正在 ... ·  11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哪吒2》,破130亿! ·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26945个,新能源车主看过来!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疆这座机场,有新进展!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校园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ityif

北规学术月 | 良法善施,惟实惟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4年业务交流大会暨规划实施创新研讨会之三

cityif  · 公众号  ·  · 2024-07-18 16:45

正文


2024年7月14日至7月15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功举办了2024年业务交流大会暨规划实施创新研讨会。一年一度的业务交流大会已持续举办多年,是北规院分享规划成果,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北规学术月最为隆重的活动。今年的交流大会首次由北规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联合举办,大会主题为 “良法善施,惟实惟用” ,旨在探讨在全面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规划面向新需求、新挑战应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如何在规划实施中转型和创新。

本次大会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为我们带来理论新研究和实践新探索,同时设置了六个主题单元,由北规院的规划师们集中分享近期的规划成果。

cityif将分四期全面回顾本次大会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目 ·

开幕致辞、引导发言和主旨报告

专题报告一、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专题报告二、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

专题报告三、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


专题报告二

主持人

何  芩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安全问题的解决与安全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发展,离开发展谈安全难以真正保证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张晓昕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规划韧性与韧性规划——北京市韧性城市规划探索实践

为保障首都安全与发展,北京市持续推进韧性城市规划建设。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为引领,在规模管控、空间格局、运行保障、规划治理等方面落实韧性城市相关要求。

报告以“规划韧性”和“韧性规划”的系统逻辑出发,提出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明确在“规划韧性”理念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设防标准底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巨灾和极端情况分析推演,开展“韧性规划”。

报告系统阐述了由综合风险评估体系、韧性空间标准体系、韧性空间治理体系、动态实施管理体系等组成的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技术框架,从数据岩层与风险评估、数字孪生与极端风险、系统耦合与空间分级、区域协同与精准施策等方面来开展了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工作。

报告强调将韧性城市理念进一步嵌入首都规划之中,强化战略部署与系统应对,坚持韧性城市与城市更新相统筹、空间布局与风险治理相统筹、防治措施与精细管理相统筹,推进建设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


第三单元

城市安全与韧性保障




王竹宁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所工程师

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策略


在面对不确定风险时,市政基础设施具有承灾体、致灾体和救灾体的三重属性。因此,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韧性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课题兼顾规划韧性与韧性规划,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基于理论调研和市政系统特点,提出市政体系韧性内涵、构建市政体系韧性提升框架。以市政系统全专业全流程为对象,结合市政系统风险和薄弱环节,以韧性为视角,多维度开展市政系统韧性评估,并形成了资源保障类、设施配置类和应急恢复类三类共11项可定量化的现状评估指标。对市政系统典型风险进行识别,针对15种拟定极端风险情景,多专业仿真模拟罕遇灾害影响。最终,针对现状韧性评估薄弱环节以及应对极端情景风险分析中的存在问题,构建 “源、点、线、网、储备、恢复、智慧”组成的“1+3+3”韧性提升策略体系,并针对各系统薄弱环节,提出建设类和管理类两大类近期实施重点任务。

市政韧性提升策略技术路线




邱  玉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规划所工程师

北京中心城区溢流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可持续治理规划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通过历史上的治理行动,已基本实现旱季污水全收集,但汛期溢流污染问题突出。为了满足水城共融、人水和谐的首都高质量发展要求,开展溢流污染控制迫在眉睫。

1. 开展溢流污染全面溯源与风险评估: 搭建四大流域“水质-水动力”耦合模型,摸清污染来源、量化污染风险,明晰管道清淤和解决厂前溢流污染的必要性。

2. 确立基于水环境容量核算的溢流污染管控目标: 在宏观流域尺度,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和面源污染控制分解,得到各流域控制目标。

3. 开展城市面源污染管控目标分解及方案优化研究: 在中观溢流单元尺度进行控污目标分配,结合典型片区灰绿设施方案组合的模拟试算,指导方案选取与设施布局。

4. 提出溢流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方案: 统筹难度、周期、投资、效果等因素,最终确定四大流域近远期工程规划方案。

本次规划,实现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全流域统筹、“厂-网-河-岸-源”的全空间覆盖,“污水溯源-标准制定-方案组合优化-控制效果评估”的全过程管控,构建了中心城四大流域一体化溢流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体系。相关成果支撑近期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及实施、助力水环境保护政策文件制定及发布、推动水污染防治标准规范编制及出台。

中心城溢流污染控制规划体系




尹慧君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规划所副所长

北京城市热岛时空分析与规划策略研究的思考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如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推进可持续的城市降温行动,提升城市热环境适应能力,成为当前多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课题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探索研究超大城市缓解热岛效应的技术方法体系,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针对北京全域进行长时序、多层级、精准化的热岛评估

统筹气象与规划,关注交叉学科间的转换和应用,全面构建包含“空间识别-规律研究-机制分析-画像评估-格局塑造-策略引导”的全流程跨学科研究体系;统筹遥感与实测,发挥气象观测与遥感影像两大数据优势,搭建精细化热岛分析数据基座;统筹时间与空间,以2009-2023年夏季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围绕“市域、平原区、中心城区、特定地区”四个尺度,聚焦“一主、一副”、首都绿隔地区等不同区域,开展不同维度热岛效应规律性研究。

二、开展中心城区热环境韧性评估、探索构建清凉空间格局

搭建基于“热暴露度-热敏感性-热适应力”的评估框架,开展街区尺度热环境画像,并针对不同类型街区提出增强热环境适应能力的关键举措。

综合运用形态学分析法、最小阻力分析法和电路理论分析法,绘制中心城区清凉空间格局,探索构建中心城区“冷岛-冷廊-冷网”系统。

三、研究具有北京特色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策略建议

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从“宏、中、微”三个层级提出降低高温风险、缓解城市热岛的规划策略与实施建议,为提高城市气候适应能力、提升首都宜居环境建设水平建言献策。

研究内容框架


专家点评

徐彦峰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所所长、科技委副总师

首先,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城市风险意识得到了逐步的提升。风险的防范首先要做到风险的识别,认不清、看不到就管不好,我们需要不断开展相关研究,不断分析特大城市极端的情景,对城市开展压力测试,把各种复杂的场景叠加耦合,研究城市重点区域、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在规划中进行治理规避。

第二,从防灾规划到韧性规划理论的提升。防灾规划是工程技术、规划标准的刚性约束,体现了我们对于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韧性因为天然具备弹性的属性,更体现人、物、社会的统筹施策,当风险出现的时候综合施策,柔性降低风险、适应风险。

第三,应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和模型仿真。日后可以继续扩大对数字孪生城市的相关应用,逐步构建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全过程、动态化的一些感知系统,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响应更灵活。

何  闽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规划所所长

首先,关于城市安全的话题是长期的和不断演进的,城市的基本职能就是为人提供防护,安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首都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其次,随着时代发展,安全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外部环境变化,也有城市规模、生活方式等内部变化所带来的新需求,城市规划也要不断进化。三个报告都是基于我院在相关领域的长期实践探索,这其中既有扎实的现状分析,也有数智赋能的技术研判,既有刚性的工程措施,也有柔性的政策建议,体现了韧性城市规划的新趋势,是在大安全观之下的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对这些工作的长期坚守、持续积累、不断深化,为新时期增强首都城市安全与韧性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北京从城到都,经受了各种考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规划师的实践探索下,寻良法,施善治,更加安全韧性的千年之城会从美好愿景变为实景图。


第四单元

城市经济与发展动力

主持人

陈  景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济师

城市经济与发展动力是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各个力量和因素,是多元复杂的系统。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的支柱,其中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北规院坚持以新版总体规划为统领,注重统筹好舍与得、疏解与提升、减量与发展的关系,在加强规划引领和土地政策供给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升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支撑保障首都经济发展的能力,形成了一批富有成效的工作成果,为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李  婷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所主任工程师

链接科创优势·赋能实体经济·创新北京智造空间体系战略管理


在围绕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产业链的关键阶段,编制北京市工业用地专项规划,是推动首都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精尖产业精准落地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

一、定位——北京智造

北京智造作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环节,既是打造我国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力量,也是将首都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稳固实体经济基本盘、提升城市经济任性的重要保障,应积极衔接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创新突破能力、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丰富的创新应用场景。

二、禀赋——工业用地基础

北京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布局始终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工业用地推动减量提质、向高精尖结构转型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以经开区为核心示范引领、以市级以上开发区为主要承载,北部突出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南部突出规模化先进制造的工业用地整体格局。

三、体系——智造空间管理

围绕发展体量和发展质量两大关键问题,构建北京智造空间管理体系。

建立规模支撑保障体系。匹配经济目标要求和资源禀赋条件,加强规模分级保障,在守护好先进制造业优质空间的同时,为先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承接未来产业,提供弹性调节的储备支撑。

构建格局优化规则框架体系。适应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治理需要及多元主体特点,顺应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导向,建立面向未来需求、适应过程治理的规则体系,为分阶段、分对象、分情景制定工业用地的全周期管理政策提供系统框架。

打造“工业用地要素+”空间优化引导体系。适应产业迭代与创新升级规律,合理推动地块用途兼容与转换,打造集中度高、场景多元、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载体,促进“四链”融合,沿京津冀重要廊道协同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工业用地要素+”空间优化引导体系示意




王珊珊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土地与自然资源利用政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北京市存量工业用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配置体系与政策


在全市产业结构全面调整的背景下,空间资源紧约束特征不断凸显,存量工业用地作为重要的土地载体率先进入盘活利用提速期。探索形成存量工业用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土地配置体系与政策建议,对于促进首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格局”,形成产业空间格局“一盘棋”

以关键区域“再聚焦”和关键产业链条“强引导”,保障有限资源流向最优适配地区。一是在产业功能区中进一步识别出经济要素高集聚、综合政策多叠加的关键优势地区。二是聚焦土地资源强需求型的高精尖产业链绘制产业空间地图。

二、“盘家底”,形成存量资源盘活“一本账”

以市级资源研判和区级资源梳理,理清存量资源家底。市级层面,充分利用经济和空间大数据,优先识别就业活动密度和建设开发强度过低等低效资源。区级层面,以产业功能区为重点,统筹考虑各区资源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能力,夯实低效资源库。

三、“强政策”,形成存量资源配置“一揽子政策”

以“体系+要点”,推动“一揽子政策”逐步形成。突出体系构建,围绕规划引领、计划配置、土地政策和机制协同等方面,形成面向不同产业发展地区的差异化政策组合包。紧抓政策深化,围绕年期、成本、异地置换、建筑规模统筹等政策形成优化建议。

课题研究重点与思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哪吒2》,破130亿!
昨天
新疆949交通广播  ·  26945个,新能源车主看过来!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新疆这座机场,有新进展!
2 天前
中核集团  ·  校园招聘🤩
3 天前
人民日报  ·  来了!新闻早班车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