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这一次,轮到潍坊了 ·  昨天  
江南晚报  ·  价格腰斩!无锡大量上市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两项金奖空缺,新京报2019年度新闻奖评选留下什么启示?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20-01-21 10:28

正文


京报2019年度新闻报道奖获奖作品已于1月17日揭晓。22个奖项中, 年度 文本写作奖和年度新闻传播奖 两项金奖空缺。


这正是媒体转型中遇到的最大困境——阅读碎片化时代,文本质量的下降,应引起所有人的重视,文字功底是根本。在媒体转型背景下,怎样才能提升文本水平? 另外,融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技能,是机构媒体人亟需加强的一块短板,任务紧迫而艰巨。 ”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指出。


网络数字技术完全改变了公共信息传播的形态与模式, 如何看待新京报2019年度新闻奖两项金奖的空缺? 传统媒体的大量优质原创内容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时,应注意哪些方法技巧? 本文试图透过金奖空缺的表面,探讨在当下传播语境下,主流媒体传播路径应如何进行大胆突破。



新京报2019年度新闻奖评选执行严格的审核标准,除了对参评作品的舆论导向、新闻价值、写作逻辑、结构等进行严格审核外,对参选文本作品中的语言、叙事方式、表达能力等情况,也毫不含糊。 “我们宁缺毋滥,不能降格以求,这也正是未来新京报采编团队需要努力补强的方向。 ”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如是说。


01


两项金奖空缺

“宁缺勿滥”并非因“滥”出局


新京报2019年度新闻奖中,文本写作奖和新闻传播奖两个奖项中金奖空缺, 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范以锦 教授: 此次评奖有两个空缺,体现了新京报评奖中坚 持的“宁缺勿滥”的严格要求。 其实,这两个奖项未评出,并非因“滥”出局。 其原因是,一方面同类作品质量比较均衡,评委投票结果分散了。 另一方面,文本写作、新闻传播的创新难度也越来越大。 与同行对比,其实新京报在这方面也是做得不错的。


一点资讯总裁陈彤: 空缺并不代表没有好的作品,没有广泛传播的作品,而是在碎片化,自媒体蓬勃生长的时代,大众接触的内容越来越多,众口难调,一篇或者几篇文章风靡华夏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这也对内容生产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言之有物,有干货,又要言之有趣,让大家爱看,看完有收获。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 克莱·舍基被冠以“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之名,他在《人人时代: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提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大规模业余”的时代。 换言之,在他看来,各个行业——当然也包括新闻业——都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如果仅仅做粗略检视,确确实实会发现,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都捉襟见肘,比如原先津津乐道的为公众“设置议程”功能就面临巨大挑战。 这两天的“红三代开车进故宫”事件似乎就是验证。 于是乎,有不少学者都在宣称: 新闻从生产方式、传播过程 等都在重构,乃至新闻本身都需要重新定义。 一定程度上,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 像此次评奖中的“文本写作”单项空缺,在我看来就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这一点。


02


媒体转型中传播困境

专业化格局并未根本改变,改变的是新闻生态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特别强调移动端发布的语境下,新闻的第一传播落点已经是在各种“小屏”上,由此带来的是需要我们新闻的写作逻辑、话语模式、呈现形态等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 在对新京报2019年度优秀新闻报道所有候选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环境中媒体传播影响力建造的新方法、新形式、新策略、新路径。 网络数字技术完全改变了公共信息传播的形态与模式,今天的职业媒体人需要掌握全新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技术工具与专业技能,以应对完全改变的传播环境。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 从全局看,大家都很努力在做,但又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个调整和创新的过程一定是变动不居的。 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又都有点过于激进。 与其说新媒体是一种毁灭性的力量,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具有高度改造能力的激励性因素。 今天的新闻,专业化格局并未根本改变,改变的是新闻的生态——媒体在深度融合中。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詹新惠副教授: 入围作品从策划开始就考虑到后期的运营,能将运营思维贯彻到报道始终,多篇作品都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借势、借热点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现象,但能在这类报道中也坚持内容的品质,体现出了新京报一贯的理念和价值。


03


传播技巧

媒体的核心价值仍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守


万物皆媒时代,传统媒体不仅要进行自身的包括文本在内的内容创新,还要善于传播,要在介入新媒体的过程中以良好的语境表达连接用户。 传统媒体的大量优质原创内容,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时,应讲究哪些技巧? 该注意哪些问题?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范以锦 教授: 善用平台非常重要,包括借力商业平台和创建自身的平台相结合,扩大传播影响力。 新京报在这方面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 构成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基础仍然是媒体对社会责任的坚守,能否深刻地展现环境变化的真实情状,能否敏锐地觉察生活运行的重要障碍,能否引导社会民众的理性认知,能否提供优化民生的有效服务,仍然是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新京报的实践,还是像以往一样,构成观察今天中国新闻实践发展的经典案例。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教授: 一是原创内容和二次加工的问题; 二是对于平台的用户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投放,平衡数量跟质量的关系; 三是从内容和渠道合作之外,能够走向更深度的体制机制的一种合作。 平台往往在标题上去做一些吸引眼球的地方,有时候会影响这个报道本身准确性的传达。 要实现专业媒体和平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在跟平台合作的时候,要考虑授权改编的权限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詹新惠副教授: 不同传播端要有相适宜的选题选择、报道思路、写作手法和传播方式。 新京报今年评选作品大部分都能做到这几点,即使是纸质版的报道,也尽量做到了考虑多媒体呈现,二维码连接联动。


一点资讯总裁陈彤: 进行新闻传播时要借势,以热点新闻为契机,能够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当然,不能是生硬的蹭热点。 知己知彼,了解平台的用户构成和用户喜好,将其与自身写作风格与方向结合,但绝不是标题党与迎合。 要分析数据,数据往往是最真实客观的,利用好数据分析,能够让内容传播事半功倍。


点击链接:

100万元! 新京报重金奖励2019年度新闻奖作品

这些作品何以分得新京报百万重奖? 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