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周海晏 | 可沟通社区:重构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网络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8-01-30 10: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学术信息速递 | 可沟通社区

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持的“以沟通为尺度: 2016年上海社区传播网络调研”的研究成果(包括一篇调研总报告和四篇子报告)。这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出发,“试图呈现和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上海社区传播创新的经验,从传播出发提出推动社区改革的新思路”。本期,我们首先推出调研总报告《可沟通社区: 重构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网络》一文摘要。本组研究成果已刊载于新近出版的《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



编者的话

周海晏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持的“以沟通为尺度: 2016年上海社区传播网络调研”,是“沟通城市: 新媒介背景下中国城市传播状况调查和评估”(项目号: 16JJD860001)系列城市传播调研项目中社区板块的一期调研。此次完成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上海本土经验为基础,包括一期调研总报告(《可沟通社区: 重构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网络》)与聚焦社区传播网络不同主体的4篇子报告(《网格化: 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治理体系的网络化再造》聚焦政府,《城乡一体化新节点: 新媒体环境下城乡复合型社区沟通情况调研》聚焦社区,《作为传承的自我治理: 社区草根组织如何参与社区记忆实践》聚焦组织,《运营城市传播网络: 社区建设中的专业媒体》聚焦媒体),试图呈现和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上海社区传播创新的经验,从传播出发提出推动社区改革的新思路。





可沟通社区:

重构新媒体环境下

城市社区传播网络

(摘要)

周海晏


2016年10月28日,民政部下发《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十三五”时期作为城乡社区“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关键阶段,对新历史条件下社区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与新措施进行了系统阐释。其中,社区沟通与传播问题成为贯穿《规划》始终的一个重要议题。本课题试图以传播为视角考察社区实践,通过系列调研,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社区传播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炼出“可沟通社区”的社区传播新理念,力图将目前被作为治理工具的传播提升至价值理性的新层面,以期推动新历史阶段社区传播网络的全新构建。


通过对上海社区治理相关部门和媒体等社区传播相关单位的调研,研究者发现,现有社区治理工作存在突出的沟通问题: 因新媒体的冲击,社区自发形成了跳脱于治理框架的传播网络,推动形成了《规划》所指出的“信息共享新局面”,倒逼社区治理工作根据新信息环境进行调整;而现有的社区治理相关机构尽管根据新媒体环境调整了工作,但其沟通思路主要偏向工具理性,偏重在现有相对固化的治理结构中使用新媒体,存在与传播大环境脱节的现象。


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下,为应对调研中发现的上述新问题,改变治理体系与传播结构脱节的情况, 需要强调“可沟通社区”的改革理念: 一方面,社区内部应以沟通为尺度重新定位社区;另一方面,整个社区体系需要更新“血脉”,以传播网络为框架进行系统性的全面升级。


首先,在理念上,应该实现社区基本定位的根本性调整,即明晰社区本身究竟是依据什么存在的。对此,社区应该是以沟通为尺度的“可沟通社区”。这包括至少三个维度: 一是实现传播价值作为社区核心理念的构建。这意味着传播在此不是工具理性意义上的,而是真正的价值理性;二是维护自然沟通作为社区传播的尺度。这要求将传播的本来状态作为衡量社区传播的标准,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的沟通,有别于上文所说的目前社区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非自然强制沟通状况;三是保证多样沟通作为社区传播的尺度。以沟通为尺度,不是要以一种沟通统一社区传播,而是要保证社区内有多样沟通的存在。


笔者认为,应将“建构可沟通社区体系”作为改革社区体系的新建构理念,即以传播网络为框架重新完成社区体系的设置。具体包括: 其一,将建设“可沟通社区”由局部建设提升至系统工程。社区体系的改革是涉及战略转型的全局性工程,需要将传播渗透到各项建设任务中。其二,发挥社区主体性,自下而上改造社区体系。现有的社区体系,保持着国家行政治理的框架,多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网络。因此,对其体系进行改造,需要转变管理观念,代之以平等沟通的服务观念。这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建设要点,即将社区的功能定位为“增强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服务功能”,以自下而上地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其三,融入多元节点,拓展传播网络体系的空间格局。



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可沟通社区体系,要对现有社区体系进行传播改造,通过社区传播建设将整个城市传播网络统合起来,给予各种可沟通社区的传播创新思想以实践空间:


一, 以网格化治理办公室为枢纽,推动社区体系的传播改造。 确立网格化办公室在科层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社区传播过程中,要形成网络联通、应用融合、信息共享、响应迅速的信息化发展的新格局,必须确立网格化办公室在科层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传播和沟通的枢纽;以问题为导向梳理行政传播体系;将网格化水平纳入行政职能部门的常规指标考核体系,并由第三方部门监督实施。


二,通过社区传播建设,将整个城市传播网络统合起来。 从社区传播着手,使之与城市传播相统合,更好地实现市民的权利;通过有效沟通,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通过社区和城市媒体,鼓励居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三, 给予各种可沟通社区的传播创新思想以实践空间。 对于社区而言,不只是有以居民为单位的实体空间,也有以朋友圈、QQ群、微博等新媒体为主体的虚拟网络。现实社区虚拟化与虚拟社区现实化的双重世界浮现,实体与虚拟“二元空间”的耦合研究将成为新的战略命题,也是今后社区传播研究的重要方向;社区传播的一体化与城市传播的后半程进程并不是要求沟通本身的简单化,而是要保留多样沟通的生存空间。多样化本身就是从城市治理的最深肌理体现出来的,而社区作为城市治理体系的末梢理应充当推动多样化沟通的角色,所以要发挥多样沟通的效果归根结底要从社区着手;传播并不是社区相关信息在功能上实现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传播活动使得社区成为文化共同体,以共享文化实现社区在价值与精神层面的意义共享。


总而言之,本文着重强调“可沟通社区”理念 : 其一,针对新媒体环境和中国语境下特有的城市传播体系中的社区,试图阐释新媒体环境下以沟通为本位的社区问题;其二,强调沟通是激发社区活力的根本性议题,以沟通促进整个城市治理的系统升级是配合我国进入城市化后50%进程的时代要求,是现代城市治理理念在基层的呈现和展开;其三,可沟通社区是网络化的,试图打破长期充斥地方治理的科层制结构,以扁平的网络化传播方式,促进城市传播与治理体系适合于新媒体环境。


作者简介:

周海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组文章发表于《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七辑)》。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周海晏 .(2017) .可沟通社区: 重构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网络. 中国传播学评 论(第七辑) , 145-155.


关于我们 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