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煮酒论史
「掌上历史」团队和天涯等煮酒论史论坛主创者原创出品,打造第一历史自媒体。围炉话知己,煮酒论英雄。让我们一起仗剑古今、纵横历史、快意江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清帝退位诏书!原件! ·  昨天  
历史园地  ·  课件大赛一等奖 | 胡芳芸:华夷同风 ... ·  3 天前  
历史园地  ·  课件大赛一等奖 | 胡芳芸:华夷同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煮酒论史

中科院院士问懵柴静:中国人是不是人?

煮酒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1-20 18:23

正文

  




整理:何志浩

微信公众号「掌上历史」兼「煮酒论史」主笔,著有《战匈奴》《大唐文青》等。


这是一段2010年的视频,当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好签订了一个减排的条约,丁仲礼作为与会代表,接受柴静的采访。


时隔多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丁教授和柴静之间唇枪舌战的硝烟味。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丁仲礼教授所说的温室气体排放,与雾霾没有关系。雾霾是粉尘,而温室气体是人类因为呼吸、燃烧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并无毒性。只是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联(实际上现在数据已经证明地球有变冷趋势,证明了丁教授的质疑)。


视频中的丁仲礼教授,不愧为国之脊梁。他虽然是一名理工科的研究人员,但是他的真知灼见已经超越了理工科的范畴。


在这个视频中,柴静犯了三个大的错误


第一,她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待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可能和气候变暖有关,而他们自身已经发展的“够本儿了”,减排对他们来说并无太大影响。而不减排,气候万一继续变暖,势必影响到他们目前已经足够优越的生活。


柴静是站在北上广地区的“金领人士”的立场上,和西方国家有着类似的倾向。因为减排对他们来说,无非是少汽车,多骑车,少用一次性筷子而已,最多再动动嘴皮子,宣传一下减排的必要性。但是如果万一气候继续变暖,那么他们的生活品质会受到影响。


但是,丁教授的立场则更加高远。中国需要发展,当然需要燃烧能源。中国虽然是个碳排放大国,但是我们的人均数值却远低于西方国家。


减排,简单的两个字。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停滞目前发展的脚步。对绝大多数同胞来说,意味着收入的减少,甚至是失业。减排的条约


第二,柴静潜意识里认为,西方的“主流”就一定是正确的。


这个潜意识,可以说贯穿整个视频。但是,正如丁教授反驳的一样,科学没有主流。


在哥白尼的时代,主流是地心说。在伽利略的时代,主流依然是地心说。在达尔文的时代,主流是神创造了生物。


但是事实证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而不是神创造的,至少不是直接创造。


西方的“主流”还认为民族之间没有差异,要用“爱”和“包容”去看待难民,搞得现在难民危机,欧洲危亡,我们也要去学习了?


第三,柴静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却忽视了眼前的邪恶。


柴静一定自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没错,碳排放可能和气候变暖有关,那么人类的确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但是,做任何善事,不应该以牺牲自家人利益为代价。让中国大规模减排,不惜让中国大量的同胞失业,只因为一个电脑模拟出来的“气候变暖”,多么地可笑。


世上的所谓“圣母”,大抵如此。因为减排与她无关,她依然可以当她的记者,当她的“金领”。呼吁减排,还能换来一些名誉和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很多爱狗人士,拯救了刀下的狗狗,却忽视司机运狗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挣一年的学费,忽视餐馆老板卖狗肉或许是为了给自己的父母攒医药费。


柴静只顾着嚷嚷着“全人类的利益”,却忽视了眼下的同胞们,更需要的是更好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是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的是发展。


牺牲同胞去拯救“全人类”,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正如视频中,丁教授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质问:中国人不是人吗?


用最廉价的方式,不顾一切的去表现自己的善良,是一切“圣母”的共有特质。


柴静一直批判丁仲礼教授的措辞激烈。到了雾霾四起,她自己也受到损失的时候,她在奔走相告,呼吁环保时候的措辞,不比丁教授更加冷静吧?


当然,柴静对于雾霾问题的奔走相告值得肯定,只是就这个事件来说,她有点过了。


延伸阅读:


太阳2030年将“休眠”,可能导致地球气温骤降

(来源:科技日报 )


一份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召开的2015年国家天文会议上公布的研究报告发出警告,2030年太阳将“休眠”,可能导致地球气温骤降,“小冰河期”或许将来临。


该研究开发出的预测太阳活动周期的新模型显示,在2030年和2040年之间的太阳周期活动会互相抵消,这可能导致“蒙德极小期”(The Maunder Minimum)现象出现,即约在370年前曾引起泰晤士河多次冻结的一个“小冰河期”。


太阳活动周期是太阳黑子数及其他现象的准周期变化,大约11年为一个周期。它会引起地球空气中、地面上一些物质的变化,甚至可能改变气候。1645年—1715年是“蒙德极小期”。在此期间太阳活动非常衰微,持续时间长达70年。此时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但两者是否有关联,仍然没有定论。当时在寒冷的冬季,英国大部分河流都冻结了,当代油画显示人们甚至能够穿着旱冰鞋横穿泰晤士河。


据英国《每日邮报》《独立报》7月10日报道,这一研究是由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瓦伦蒂娜·扎尔科夫教授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于威尔士兰迪德诺召开的2015年国家天文会议上公布的,勾勒出太阳两个层面的发电机效应:一个靠近太阳表面,另一个深入太阳内部的对流区。预测太阳活动将在2030年左右减少60%,届时地球很有可能进入1645年曾发生过的“小冰河期”。该项研究也有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和英国赫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参与。


研究发现,在太阳活动2022年达到顶峰的第25周期,这对来自不同层面的电磁波会逐渐相互抵消。而在进入涵盖10年的第26周期(2030年—2040年),这对电磁波变得完全不同步,导致太阳活动显著减少。


扎尔科夫说:“在第26周期,这对波恰好互为镜像,即同时达到峰值,但在太阳的相对半球。它们的相互作用具有破坏性,近乎相互彻底抵消。我们预测这将引发与‘蒙德极小期’性质相同的效应。”


实际上,当电磁波大约在同相位时,它们会表现出强烈的相互作用或共振,从而产生很强的太阳活动;它们处于相位差时,太阳活动性极低。当它们完全相位分离,我们地球上便处于370年前发生的“蒙德极小期”情形了。


新模型使用了在加利福尼亚威尔考克斯天文台磁场观测的被称为“主成分分析”的技术。研究人员检测了1976—2008年期间三个太阳周期的磁场活动。此外,比较了另一个表明太阳强烈活动的标志——太阳黑子平均数的预测。结果发现所有的预测和观察几乎吻合。


使用这个新开发的模型得出的预测结果是否准确?国家天文台的王华宁研究员认为,太阳是个非线性系统,预报太阳活动并不容易。“扎尔科夫教授此次在学术会议上提出的研究成果值得关注,希望可以尽快读到他们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这样可以更多了解新预测模型的一些情况”。


至于地球是否会因太阳活动减少而进入“小冰河期”,长期进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告诉记者,“太阳活动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自然的力量会远远大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钱维宏几年前关于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表明,新世纪之初,地球已经处于增温的停滞期,之后全球气温将进入了逐渐下行的周期。在2030年—2040年前后,达到这一降温周期的谷底。


这一推测,也和如今的英国科学家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