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营研究社  ·  来了!《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免费领 ·  昨天  
龙视新闻在线  ·  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答案或许在这里…… ·  2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答案或许在这里…… ·  2 天前  
江苏新闻广播  ·  “茉莉花开”暖新春,百年非遗焕新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原来,决定我们住得舒不舒服的人是他们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9-11-28 10:30

正文


住房是人的载体,因此,所有建筑相关的要素都要围绕人这一对象来展开。


住房首先要能够遮风挡雨,提供基本的安全属性。到现在,大家的需求又有了一些提升,开始关注光照和隔噪情况。但是,仅看到这些依然不够,正如我们在之前的文章( 《你的“笨”可能和房子有关》 )中提到的,建筑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极深远的。


对于“人”的印象,我们都不陌生,随便照一照镜子,或者走在路上看一两眼,就能得出一个大致的概念。按照目前公认的平均形象而言,一个成年人的大致外形是,头部与身体总长度的比例大约为1:8,连接肚脐眼和鼻尖能够得到一条纵轴,可以将身体分为大致对称的左右两个部分。腿和身躯占了整个身体的绝大部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器官占比较小。


心理学上将这种体态称之为异我中心视角下的产物,即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住房的基本功能,大多都是依据这一体态而展开的,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世界中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止步于满足这一体态的基本需求。


异我中心视角下的体态,决定了住房的天花板高度,门户的宽窄,卧室的大小和椅子的高度等要素。但是,仅仅考虑到这些要素的住房,依旧停留在毛坯状态。生活在一个空间狭窄、进出都要弯腰弓背的房子里,必定会让人觉得局促不安。与此同时,一些空间开阔且敞亮的房子也可能让人感觉到难受。


原因在于,决定我们如何感受建筑环境的,并不仅仅是我们在镜子当中看到的那副体态,换言之,停留在毛坯状态的房子,离能让人产生良好感觉的建筑还相差甚远。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大多数研究都指向一个事实——人的认知是具身的——我们的心理与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割离的牵绊,我们所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认知,我们的记忆与情绪等,并非孤立地存在于大脑中,或者完全经由大脑控制,它们还与容纳大脑的躯体密切相关。


身躯进驻到一所房子仅仅是我们与这所房子互动的开始,而后,我们会用眼睛看周围的环境,用耳朵听附近的声音,用鼻子嗅四周的气味,用手触摸各种表面,用脚感受地面的粗糙度……这样的每一个动作,与我们大脑深处的记忆形成紧密关联,调取我们过往的认知存储,形成特定场景下的情绪。


在《欢迎来到你的世界》一书中,作者结合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就体验层面而言,由自我中心视角下形成的两种体态——感官侏儒和运动侏儒。


在我们的大脑内部,有两个相邻的信息加工中心,一个是感觉皮层,一个是运动皮层。感觉皮层负责处理身体各感受器官位接收到的信息,越是敏感的部位,脑区占比面积越大。而运动皮层则负责传递相关信息给各个感官,那些运动频次较高的部位,对应的脑区占比面积较大。


由此,根据对应的脑区占比面积大小,能够投射出两个如下图所示的“侏儒”。


感官侏儒(图片源于《欢迎来到你的世界》一书)



运动侏儒(图片源于《欢迎来到你的世界》一书)

对比镜子中的体态和两个侏儒的体态,这两个看上去严重比例失调的“怪物”很难让我们想到是自我中心视角下自己的真实投射。不论我们情感上是否愿意接受,在感受事物时,我们的确是这个样子。


尽管在镜子中,我们的眼睛、嘴巴、鼻子、手、耳朵等部位占比很小,但是在与空间互动时,它们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远大于占据人体绝大部分的腿和身躯。


我们在镜子中看顺了眼的那个异我中心视角体态,决定了我们所处建筑环境的宏观特征,房子的毛坯的状态必须能够容纳这样的身躯,且让其感到舒服。同时,自我中心视角下的侏儒则决定了建筑环境更为丰富且细微的部分,它们几乎包含除了空间大小之外的一切——气味、光线、触感、色调、格局、隔音……


眼睛控制着光线、色调和格局等要素,鼻子控制着气味,耳朵控制着隔音效果,手控制着材料的质感和温度等要素。这些感受器官协同运动系统,既能够保证我们平稳地走路,看到并躲避障碍物,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诠释着我们感受到的各种信息,配合我们的记忆影响我们的情绪。


这一连串的反应,常常在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所以,很多建筑总能给我们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或是神秘的,或是不舒服的。但是,我们往往又无法确切表述哪里有问题。


一些建筑师很早就利用我们体验建筑环境的特点营造大教堂的氛围。


他们用云杉铺成地板,人走上去的时候咯吱作响,每一步都像是在标定自己的位置,仿佛上帝时刻在监视自己。高耸的哥特式建筑让人深感自己的渺小,反衬上帝的伟大,通过操控光线、回音和空间感受,建筑师们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敬畏感。


利用人们具备但是却不自知的体验系统,一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建筑很容易把我们拽入迷信当中,以为所处建筑环境的古怪是神灵或鬼魅在作祟。事实上,只是我们体验系统中的侏儒在无意识状态下左右我们体验的结果。


意识到我们对于建筑环境的体验受制于异我中心视角下的“正常”体态和自我中心视角下的“侏儒”体态,不仅能够消除我们对于一些特殊建筑的迷信,同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它们设计的独到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意识到我们如何与建筑环境产生互动,才能真正有效指导我们营造自己所处的房屋和空间,通过满足特定感受器官的“癖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建筑环境,既要满足镜子中的异我中心视角体态,还要讨好深藏于我们内心的自我中心视角侏儒。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