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浮躁的社会,大家将“焦虑”、“丧”,挂在嘴边,这也是一个诱惑力很强的社会,手机、电脑、游戏,随便一样的吸引力都比书本大。
但在这样一个人人有网瘾,人人沉不下心读书的时代,有人却能始终热爱古典文化,并坚持传播着传统文化。
其实,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她叫于丹。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2JM11TzKdXe2VumINUXqNiaOI0iav40ibbCDnR0V7sOticKHXUpNx2qqdTJkFcyBzfOkp44ic0wicauZRH6Y3LrjD37g/640?wx_fmt=jpeg)
最开始认识于丹老师是在《百家讲坛》,当时她在讲台上讲着《论语》、《庄子》心得,听得我入迷。
坦白讲,一开始,对于《论语》、《庄子》这些名著,我心中是敬畏且止步的,一来我担心自己看不懂;二来我也着实对此产生不了很多兴趣,但因为于丹老师解读《论语》的百家讲坛,后来我竟开始去阅读《论语》。
提起于丹老师,大家的印象是“博学”、“专业”、“师者气质”,但很奇怪,看了于丹老师的视频和相关书籍,我对她的第一感觉是“有趣”、“深情”、“细腻”。
今天我们分享一篇于丹老师关于教育的重要发言,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发!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znpqAYQ6kzX3L7cL6A8dZEMujr6yOjY4j5fB8J2zbgdII2LhLibTb67EpMAQ7VTORekqfKYXcHEuCicUqSknl1Jg/640?wx_fmt=jpeg)
“教育,其实是一件‘成全人’的工程。”
于丹说:“虽然每天都有人在推销着各种各样的‘成功学’,但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什么?是价值底线。成功是什么?是大家追求的锦上添花。”于丹说,“培养孩子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会让孩子获得全面的成长,而不是只关注标准答案,只关心考试分数。”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该如何正确看待成功与成长?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最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
尽管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叫嚣着成功学,可是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要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和成功之间是个什么样的关联?成功的基本含义是目标达成,强调的是结果,而成长强调的是过程;成功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考量,成长是一种内在的生命指标;成功有时候需要很多的外在机遇,是片段性的,但成长是终身的,是一种心态和一种状态。
我们今天强调速成的成功学太多,关于循序渐进的成长说得太少,强调人发展的规模太大,但是对于规则强调不足。
关于幸福教育,我们已经给孩子承诺了太多,但是关于苦难教育明显不足,鼓励孩子要大有作为的雄心梦想太多,但是有所不为、价值底线的建设也还是不足。
针对这几多几少,我想跟大家来谈一谈关乎教育人才和整个社会的问题。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znpqAYQ6kzX3L7cL6A8dZEMujr6yOjY4OUEtSUia4p1t6MJEjKotZOKLbJT5fOOuydhJsJc1f7zaCwG3Mv3OW0Q/640?wx_fmt=jpeg)
▲于丹和爸妈
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用来成全人的。它是成全、培养一些人格健全的人,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今天,大家的专业知识都已经如此发达,但是我们的常识被忽略了。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可以因为一己需求,去抢夺方向盘击打司机吗?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常识与价值底线的默契。
成长是什么?是价值底线。成功是什么?是大家追求的锦上添花。所谓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应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这里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指的是常识,指的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健康,指对公共规则的默契坚守,指一个人有科学素养,起码他不会被伪命题绑架。
一个人有艺术爱好,不一定要考级,但是在他一个人寂寞失意的时候,他可以安慰和抚慰自己,这就叫完整的知识结构。
此外,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也是成长中必备的。在我大概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坚持给本科一年级上课,因为我要给孩子们一些习惯。我跟他们讲,在一所中学里,课堂上的标准答案越多说明你们的素质越高;但是在大学里,标准答案越少,每个人都能够说出自己的内容,才叫一个集体的素质。
好的学校是鼓励提问的,这种提问会带来一种真正的创新开拓的意识。当然创新中更挑战人格的,就是那样一种勇敢的、无所畏惧的、充满诚意的探索能力。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2JM11TzKdXe2VumINUXqNiaOI0iav40ibbC04dLeSRzhkhicAaACibLNPMwwbiaY7gZOzHP6NskEs4R49E5spkZdRCQg/640?wx_fmt=jpeg)
教育是做什么的?教育是作为一个体系,给社会一种鼓励性的人格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叫做成长。
第一个问题,健全的人格养成。
什么是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的是整个日月运行,没有人监督它,它还能这么做,所以真君子要学习自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上有各种物种,人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彼此之间要有将心比心的担待和原谅。所以天行健就是向苍天学自律,地势坤就是向大地学厚道,对自己严点,对他人宽点,这个人就叫顶天立地了。
第二个问题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总说人有局限性,能够不被思维所限,不被格局所制,就真正走出来了。不要对孩子说,除了学习别的闲书都别看、别的闲事都别管,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一件事是跟我们生命不相关的闲事。
尽管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祝福我们的孩子无伤无痛过一生,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的伤痛来临时,你是躲不掉的,而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修复能力。
在小学阶段,要更多加强他们的公益教育,让小学生像上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去上劳动课、义工课。告诉孩子,不是你学习,家里面所有人都要忍着你的脾气,都要跟着你的时间表。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都要为别人服务,这是一个生态链,让孩子越小懂得这点越好。
并不是说小学、中学的时候先供着他,等到上大学以后再让他明白这些,那就晚了。小学的时候不为人付出,怎么能有尊严感?小孩子在为别人做事时,当大人谢谢一个小孩子时,他们都想着他是一个大人,是一个独立世界。所以小学要拿出来做义工课的时间,孩子也会通过个人体验理解大人挣钱不容易。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2CRD1bp3XZrmVnewEBkwboALXUr6R9TmFclhcuDITnibk1RgwCuY6xUj5VibklvxQ5j6FC6QVsP8icebIY4BdGnA/640?wx_fmt=jpeg)
到了中学,学生都要接受挫折教育。
今天这个媒介环境,让孩子们竞争的年龄提前了、恋爱的年龄提前了、各式各样的思考都提前了。他的挫折已经提前了,你还不去教他怎么面对挫折,这对孩子负责吗?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格,人应该是做什么行为都能够为自己买单的。
孔子曾经说,“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意思是说,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见识是看别人做事看出来的,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
孔子跟自己的学生说,想出去做官挣钱是吗?告诉你,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说话少落埋怨,做事少后悔,你就知道怎么在社会上当官做人了。
别让孩子总抱着那些虚妄的梦想,学学这种底线。就算是这么小心,其实人还是会犯错,犯错没关系,只有犯错时才知道有没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鲁哀公问孔子,你这么多学生,谁算好学者,谁学明白了?孔子说颜回,为什么?他举了颜回在犯错时的两个态度。第一不迁怒,我错了就是我的责任,不迁怒他人,既不怨天也不尤人,不找任何借口,这叫不迁怒;第二不二过,相同的错误,这辈子不允许自己犯第二次,犯了一回错,下回别犯错了,这就叫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第二点,我希望每个孩子不要总把自己复制成偶像,不要把自己做成别人的盗版,而是要让每个人看见自己最好的样子。
而这个最好的人格是需要被鼓励的。鼓励一个孩子去发现自己,是为了他在未来学会自律。当一个人越自律、越有自尊,在社会上自由的程度相应也会越高。
如果不自律呢?别人总对你指指点点,这就是他律,他律不管用还有法律。究竟放弃自律他律,直到法律剥夺你的自由,还是加强自律,提升自尊,而赢得自由,大家自己判断。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2JM11TzKdXe2VumINUXqNiaOI0iav40ibbCmdAf5FUTUjAriaw4dfLx4tLSbXY0wr5I27dOaSGibqC8xp5NW9I0H3qA/640?wx_fmt=jpeg)
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一切,而且学是为你自己好,不能因为你学习了,全家人都欠着你。
有句话说,三流的家长做保姆,二流的家长做教练,一流的家长做榜样。
什么叫一流的家长做榜样?家长有家长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学习,大家各干各的事情,家长要告诉孩子,我的工作没有麻烦你,那你的学习我也不会替你操过多的心,你在学校有什么委屈是你的人际关系,我不会替你去找老师,我也会处理好我的人际关系,这就叫做榜样。
做榜样不一定要拿出你个人所有时间,甚至牺牲自我去陪伴孩子。在这里跟大家讲几家过去传世家族里面的家教门风。
从曾国藩先生的家训开始。
人在少年的时候,最经不得的就是顺境,人在中年经不得的是闲境,而在晚年才最怕逆境。想想看,小时候顺风顺水,全世界都惯着你,这个孩子就没有人格的历练,而到了中年也是闲着。其实,忙也是一种资格,说明你有价值,倘若一个人中年时没有因为忙碌而积累资源,那少年时过得太润就是人生一大不幸。
这个事既要告诉学生,也要告诉家长,不要老说再苦不能苦孩子,人这一辈子吃的苦都是有定数的,孩子现在不吃苦,难道让他老的时候吃苦吗?
曾国藩先生说,我看一个大户人家日后会不会衰落,只看他家子弟三件事:第一,是不是每天早起床;第二,是不是能够干家务活;第三,是不是爱读书。人能早起床,这是一个天地之约,是修身,干家务活是齐家,念书是一个人的明智。这样的人才有出息。
大家经常说,我家孩子干活早起可能不行,但读书肯定读得多。可是我们的孩子真的是读书人吗?现在的孩子有些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并不是他自己真的喜欢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