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连亏4年,金种子欲花30万买“药方” ·  6 小时前  
Wind万得  ·  小米SU7 Ultra曝光,多款新品同台发布 ·  昨天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2 天前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中国铁路2025金融/财务/审计岗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豆瓣年度图书艺术·设计NO.1:《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19-01-02 09:30

正文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本书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铺陈了254窟开凿的时代背景之后,他们从细读254窟南北两壁的三铺美术史上的经典壁画入手,有序地循着窟内空间展开,结合建筑形制与壁画、彩塑内容,对石窟的营建和构思做了整体解读。借助美术工作者的视角和新颖的数字动画阐释影片,读者得以更深入地去欣赏和观看,发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内涵,体验敦煌艺术的永恒魅力。


豆瓣2018年度读书榜单

艺术·设计 NO.1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榜单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annual/2018


实拍书影


美编设计、拍照供图/李猛工作室


♢♢♢♢♢♢♢♢♢♢♢♢♢♢♢



敦煌二五四窟

敦煌254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是莫高窟的经典代表之一。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艺术价值珍贵,这座洞窟很少有机会对公众开放。作者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超越一般的常识性介绍,使读者和观众更深层地领会石窟艺术纷繁图像背后的精神与思想,更具体地体验到敦煌石窟的创建者构思每座石窟时的匠心和意图。他们相信,这些正是莫高窟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财富。



推开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庄严伟岸的交脚佛像,他稳坐在中心塔柱正面的圆券龛下,面朝东方。清晨初升的阳光透过门楣上方的明窗,正好照落在他的身上,也使得整窟前室的光线比其他窟更明亮,而且散发出深邃的蓝紫色调。高敞的窟内空间布满各类图像:前室南北两壁的中下段,绘有四铺表现释迦本生、佛传故事的精彩壁画;中上部的阙形龛、列龛里塑有犍陀罗风格的禅修佛像;环绕四壁,绘满排列整齐、榜题名号的千佛形象;中心塔柱除了正面的主尊,其余三面都是双层龛,也塑有佛像及菩萨像;后室窟顶绘有平棋藻井,前室的人字披顶则利用竖条形的分割,绘制了三十四位天人菩萨,每人手中都持有一支曼妙的植株。其他还有天宫伎乐、地神、说法图、白衣佛等,几乎所有的空隙都填满图像,仿佛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下一个宇宙。




敦煌壁画在现代印刷品中往往被单独截取,实际上它们当年都不是纯粹为了审美目的创作,而是与整窟的建筑、塑像和图像共同作用,构成一座佛教宣教修行的殿堂。本书主要解读的一铺壁画——《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就位于254窟南壁中段,它被公认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绝世佳作。不过很可惜,关于它的作者和具体的创作背景,都已随着大漠黄沙湮没在历史中,最多也只能根据目前有限的资料来冒昧揣测。但这并不妨碍艺术本身强大的感染力,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在这幅作品前潜心临摹。一千五百年前的画师,是如何以他真挚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艺,紧紧抓住观众的目光,进而深深地触动人心?他通过画面想要表现怎样的内容?这幅壁画与整窟其他的丰富图像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是在怎样的情境中被组织在一起?这些都是这本书将要探讨的话题。



♢♢♢♢♢♢♢♢♢♢♢♢♢♢♢



敦煌石窟艺术的创新佳作

作者:柴剑虹    来源:中华读书报


创修于5世纪下半叶北魏时期的莫高窟第254窟,是一座有代表性的禅修窟,其中最著名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释迦降魔成道本生故事壁画,一直是瞻拜大众和佛教艺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珍贵图像,对它们的内容诠释与美术研究也已广为人知,如何写出新意颇有难度。作为多年来倾心于敦煌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本书作者,则希冀于在清晰铺陈该洞窟开凿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细述(图说)壁画入手,通过一个典型个案的剖析,对石窟的营建与构思做整体解读,使读者能深层次地领略图像创作体现的虔诚精神与哲学、美学理念,真切感悟一千多年前石窟艺术创造者的高超技艺与匠心。



与我们习见的“图说”书不同,作者对三铺本生故事壁画的解析,并非局限于对历史图像本身的客观展示,对其内容、结构、风格做一般性陈述,而是配以他们精心临摹的大量线描图,指引读者进而去关注图中关键性的局部与细节,尤其是既结合魏晋时期文艺美学对于目光与神思的关注,去领悟创作者的心灵体悟,又自觉运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笔势、气势、情势等特色理论,精辟地归纳出这些壁画图像创作中“势”的运行、相合及抗衡,从而体现出可以统领与驾驭文学艺术作品的“风骨”,将佛教义理与画师匠心及情感完美地融合在画作之中。不仅如此,作者还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到印度、日本以及我国新疆与中原地区,也包括莫高窟其他洞窟同类题材的图像,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指出敦煌石窟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例如,书中经过对我国新疆喀喇沙尔、克孜尔、库木吐喇以及日本奈良等窟寺中舍身饲虎图像的比较引证,对印度阿旃陀与犍陀罗地区石窟中尸毗王形象的描述,对254窟降魔成道壁画中四类40余个魔众形象的一一展示与分析,准确地指出这些题材与图像沿着佛教东传的路线进入西域、敦煌、中原,经过辐射、回流,在审美、技巧等方面均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以致更多地吸取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元素,来更好地面向在丝路咽喉地区朝拜的多民族信众。



“势”之运行

敦煌254窟南壁壁画《舍身饲虎》



“势”之相合

敦煌254窟北壁壁画《割肉贸鸽》


“势”之抗衡

敦煌254窟南壁壁画《降魔成道》


更让我感到钦服的,是作者在做这些细致入微的图像分析的同时,并不回避敦煌石窟的宣教功能,而是专列一章,将包括千佛、天宫伎乐、图案在内的壁画、彩塑佛像与洞窟中心塔柱、佛龛、藻井等建筑形制合为一体,来阐述洞窟的“禅观精神”。作者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指出:“254窟的整窟图像与精神系统,与禅观的修行仪轨有很大的关联。”“前来礼拜的信众则在洞窟中抱持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努力精进观想,寻求突破,以期领会更高层次的生命状态。”作者认为254窟所承载的佛教宇宙观和世界观,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依然明晰且引人遐思。我想,作者是在整体洞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了认真而长期的思辨后,才得出了这个有启示作用的结论。而这样的判断,确实超越了一般的知识性介绍,当然也区别于普通的教义与仪轨宣传,这在其他图说敦煌石窟的书中,实属罕见。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背景:敦煌的艰难岁月

1.  一场发生在北魏时期的朝堂议辩

2.  公元5 世纪前后敦煌的历史与地理

3.   莫高窟的修建与禅观

第二章 南壁:萨太子舍身饲虎

1.   舍身饲虎的故事与图像

2.   局部一:发愿救虎

3.   局部二:刺颈跳崖

4.   局部三:虎食萨埵

5.   局部四:亲人悲悼

6.   局部五:起塔供养

7.   “势”之运行

第三章 北壁:尸毗王割肉贸鸽

1.   割肉贸鸽的故事与图像

2.   局部一:试炼与考验

3.   局部二:眷属的劝挽

4.   “势”之相合

第四章 南壁:释迦降魔成道

1.   降魔成道的故事与图像

2.   局部一:释迦

3.   局部二:魔众

4.   局部三:魔女

5.   “势”之抗衡

第五章 整窟:禅观的精神

1.   中心塔柱

2.   千佛

3.   列龛

4.   天宫、天顶

5.   禅修

第六章 结语:风云时代的254窟

1.   北魏时代的敦煌与南朝美学的关联

2.   从254 窟壁画艺术看时代美学范畴

附  录 1    一座石窟的开凿过程

附  录 2   《舍身饲虎》的颜料分析

后  记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