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歼-35A亮相,美媒评估战力 ·  17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火了!吉安人在越南开江西饭店上热搜! ·  昨天  
Foodaily每日食品  ·  瑞幸辗压下,库迪活成了“便利店”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最新!以总理向军方下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新书丨《留英记》(“费孝通作品精选”)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21-03-30 09:15

正文


费孝通一生四次踏上英伦土地,每次都以其人类学家的眼光对英国的现实处境和历史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借以反思中国的乡村重建和现代化之路。

留英记


费孝通 著

费孝通作品精选

精装,58.00元

ISBN:9787108069429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20世纪中国卓越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曾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教学与研究。
一生以书生自任,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等。



内容介绍



费孝通关于英国的札记和随笔选编,时间跨度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作为留英归来的学者,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与英国密切相关。

这些札记和随笔广泛记录了一个非西方的知识分子对英国社会、人情、风物、政治的观察,其中不乏人类学比较的眼光。比如1946年底,费孝通应邀去英国讲学,其间,以“重返英伦”为名写下系列文章,开头的一句话“这是痛苦的,麻痹了的躯体里活着个骄傲的灵魂”,浓缩了他对二战后英帝国瓦解时刻的体察与速写。作者以有英国“essay”之风的随笔形式观察大英帝国的历史命运、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实验、工业组织的式微、英国人民精神的坚韧、乡村重建希望的萌芽,以及君主立宪、议会政治和文官制度等,尤其敏锐地洞察了英美两大帝国的世纪轮替和“美国世纪”的诞生,今日读来,尤让人叹服作者的宏阔视野和历史预见力。



目   录



“费孝通作品精选”出版前言


雾里英伦(1945)

重访英伦(1947)

《工党一年》译者序(1947)

工党两年(1947)

英国政府的改组(1947)

传统在英国(1947)

留英记(1962)

英伦杂感(1982)

英伦曲(1986)


出版后记



传统在英国



英国朋友们喜欢和我们攀交情,说是我们这两个民族都是有传统和爱好传统的。我听了这话心里实在觉得不好意思,在这方面中英两国不但不相像,甚至可以说是刚刚相反。英国表面上是爱好传统的,但是传统在他们只是个装酒的瓶子,外貌古雅,可是瓶里装的却常常是新酒。我们中国人特别对于外表重视,名字上一点都不肯放松,注重牌子,只是内容却常是腐旧不堪的传统。英国人客气要拉拢我们,我只觉得脸红。


我们要民主第一件事是自称为民国,把故宫改为博物院,皇帝的名目取消了——这些自然是要紧的,“正名”是不错的,可是以此为止,却弄成今日这个局面。英国到现在还保存个国王,表面看去也是认真得很。皇宫门前常有不少子民,会站着老半天等御驾出宫。一出来还要提高了嗓子欢迎一阵。如果说国王是个傀儡,谁也不肯承认。但是自从查理上了断头台之后,国王的政权却剥夺得快完了。他的用款要受人民代表的批准,这还算不要紧,连恋爱都要受首相顾问,不但顾问,恋爱错了对象,可以受到警告,甚至连国王的头衔都可以因之取消。我们当然还记得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现在谣传很多的伊丽莎白公主又在为恋爱烦心了。国王的仪表仍旧,只是权力没有了。他们的民主是这样得来的。


传统在英国政治里的牢固时常引起外国去观光的人的注意。让我再讲几件巴力门内的小节目,很能借此看到英国政治所倚附的精神。


英国以前的国王也是很专制的,要杀人就杀人。巴力门是英国人民费尽了力量逼着国王召集的民意机关,它的目的就在剥夺国王的权力,它和国王之间自难有友谊可说。当初,议员们在巴力门里辩论时,墙上长着耳朵,谁骂了国王,出了门可能就失踪了。所以在巴力门内发生了一种避讳的规矩,在辩论时从不称名道姓。指着辩论的对方时就说“这位议员先生”(The honourable member),若是要指不在眼前的人,可以加上议员所代表的选区的名字。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没有提到别的议员的名字的,虽则议员的保障已是绝对的稳固了。


要有自由言论,人权保障是绝对不能少的。巴力门是个代议机关,是用口头辩论来代替用枪子决胜的保险机构。这避讳名字的传统,虽则已失时效,徒具形式,但是却成了一种有意义的象征。在巴力门内议员的言论须有绝对保障,不论说什么话,都不能引用来构成说话者任何罪名的。我记得在1938年,有一个议员,丘吉尔先生的女婿,同时在防空部队里当军官的,在巴力门里质问政府时列举事实说明伦敦防空准备的空虚。他所引用的数字却和军部秘密文件里的计划完全相合。军部大为震惊,认为秘密文件一定已经泄露,不能不赶紧彻查,所以用命令要这位议员穿了军服(意思是以防空部队军官的身份)出席军事法庭。他拒绝了这命令,一口气跑到巴力门里报告被传经过,认为政府违反了基本宪法精神,干涉了议员在巴力门内言论的自由。那时欧洲风云虽则很紧急,国会却因为这案子停止了其他的讨论,临时划出三天来辩论这违宪案。所有的议员差不多全体认为军部大逆不道,甚至要求张伯伦内阁立刻辞职。结果是政府引咎,但是因为时局关系,准免辞职。这场风波表示了英国政治对于基本民主精神的认真。国会永远不放心政府,片刻不肯轻易疏于防范。这种防范权力被滥用的精神,也充分表现在避讳称名道姓的传统里。


英国人民虽则享有全世界最民主的政治,但是他们却比任何国家的人民都念念不忘民主没有贯彻时的经历。下院和上院间的关系又是一例。在早年,由贵族所组成的上院具有很大的权力,远超过由平民代表所组成的下院。平民和贵族间曾经长期的争斗,结果是平民胜利了。在争斗期间上下两院形如敌人。他们虽则在威斯敏士特同一个大厦里分别开会,但是互相不相通话的。在下院里说起了上院时只说“那边”,好像一个受气的媳妇用指头指指隔壁代表婆婆的意思。到现在下院在政治上完全制服了上院,而且感情上早已很融洽,但是照例还是用“那边”来指上院。我有一次去找上院的一个议员,不知道战后下院的会议厅被炸在修理,借用了上院的会议厅议事,所以找到了下院的通报室。那位警察看了看我所要见的名字,摇了摇头,向我冷冷地说:“我们不管他们的。”把那条子还给了我,不再指点我去向了。后来我问起朋友为什么这位警察这样不客气?他和我说,这是传统,上院和下院在表面上是没有往来的,他们“算”是冤家的呀!


下院的权力尽管已大过了一切,但是他们并不摆在面孔上的。表面上看去下院还是怪可怜的媳妇。每届国会开幕时,国王照例要发表一篇训词。这篇训词其实就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下院多数党领袖,政府里的首相起的草,预备在下院里提出来公开辩论的。但是他们的传统却不是这样简单。在下院没有权力时已定下了规矩。国王到上院,皇后坐在旁边,下面是穿了紫袍的贵族们,靠两面的板凳上坐下。国王开始念他的训词。在贵族们背后站着几个下院的议员,包括他们的主席。是下院派来“窃听”的。他们没有座位。国王念完训词,下院主席急急忙忙赶回下院,登台宣布:“我已听到了国王的训词了,而且为了准确起见,我还取得了一份记录——”于是他开始念他的“窃听”来的训词了,其实就是下院多数党领袖所起草的施政方针。


这些富于戏剧性的传统是英国政治里的特色。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些花样来点缀这太缺乏趣味的政治,但是这些传统的用处显然并不限于艺术兴趣的满足。他们爱好传统是要人记得,现在生活中所宝贵的一切是经过一番辛苦,付过一笔代价才得来的,这样方能使人对于现有的权利看得重要,不肯轻易放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