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不要打击囤积居奇 | 疫情经济学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20-02-16 10: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囤积居奇是一个很坏的词,它差不多是专属商人的贬义词。尤其最近这段时间,它成了一个罪名,用来打击疫情期间涨价的商人。口罩,蔬菜,猪肉,哪一样涨价,就是有人捣鬼;商人手里有货,就是囤积居奇的证据。
商人们囤积抢购,因此造成物资短缺和涨价吗?当然不是。商人不会造成短缺,疫情才是元凶。

疫情期间,原本医生患者才用的口罩,人人都在买,口罩自然就不够用。各地封城封路,生产停滞,物流不畅,很多地方消费品供应不上来,涨价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供给和需求,才是理解涨价的正确方向。
囤积居奇的商人,以他们的警觉和行动力,赚到了一笔钱。他们预先准备的口罩或其他商品,不会囤在家里发霉,而是要卖出去,卖给同样需要的人。他们其实在帮人,而不是害人。
高价卖让很多人不爽,但从分配效果看,其实还不错。价格变贵,买家会审慎,衡量真实的需要;相比于低价,高价使人少买,同样的商品,会有更多人获得——如果价格被限制,低价引来抢购,一部分人囤积,一部分人根本买不到。
商人牟利并不可恨,他是在资源高效分配作贡献,赚钱正是市场给他的奖励。这种谋利的企图和行动,非但不会造成价格上涨,还会促使价格下跌。
商人为了多赚钱,要向上游渠道购进更多商品,他们开出更高价码,直到触达生产层面。生产者受到利润刺激,将更多资源投入进来,产量立即就能增加。
以生产口罩为例,无纺布主要的原材料是聚乙烯,这种大宗化工产品很丰富,只要生产口罩能赚钱,厂家大量买进化工产品,想买多少,就能买到多少;人力资源再怎样稀缺,只要工资够高,招工并不难;生产口罩所需的口罩机,很多制造企业都能生产。可以说,只要价格发挥作用,口罩的产量没有上限。
价格传导过程中,很多潜在供给者会被激发出来。灾荒年间,粮食紧缺,粮价高涨,也会有余粮者节衣缩食,留出口粮的同时,将余粮出粜,换取其他紧缺物资。粮食是生产周期很长的物资,政府救济来临之前,允许民间自由买卖,能救很多人命。那些看似“趁火打劫”的卖粮者,其实也是在救人。
2003年非典时期,“醋能消毒”的传言飘到我的家乡,一时之间全城抢购香醋,超市和小卖铺一醋难求,价格翻了好几倍。市场开始发挥作用,有人在村里沿街叫买,大肆“收购”香醋,价格一倍两倍。很多村民为赚几块钱,抱着一瓶两瓶醋,就这样卖掉。对他们而言,宁可一段时间炒菜不放醋,也要趁机赚那几块钱。
看到商人们囤一堆醋,在那里高价卖,一定有人义愤填膺说:这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事实上呢,商人们是在做资源分配的工作。把一些地方不那么紧缺的资源,以交易的方式,分配给最紧缺的地方,最需要的人。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非典时期囤醋看着可笑,道理却和当下的口罩相同。允许商家以高价卖口罩,不以“囤积居奇”的罪名打击它,很多供给会浮上水面:会有人买得多,需要处理一些,不赚钱就懒得做;会有人发现,可以少出门省口罩,将存货卖一些换钱。
我认识一位牙医,疫情期间他的诊所无法开业。他把诊所库存的几千个口罩捐的捐,送的送——他真是一个很好的人。口罩可以留存,他却捐送出去,如此慷慨的举动,不是所有牙医都能做到。如果有高价诱导,点点滴滴的库存,不就可以汇入市场,让急需者用到吗?
商人们囤积搜寻,可以不限于本国范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这一次海外口罩却源源不断涌入,大部分是捐赠物资,很多公司和个人自掏腰包,在全世界到处扫货。出于爱心的奉献义举,力量其实有限;如果国内口罩可以卖高价,进口可以赚钱,以中国商人强大的海购能力,还用担心口罩供给吗?
商人囤积居奇,不一定每次都能赚到钱。2003年非典时期,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露,很多人抢醋抢盐,希望能趁高价卖,赚一笔钱,不料谣言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少囤货商人蚀了本。这一次如果不是疫情汹汹,超出多数人意料,囤口罩的商家难免也要亏得很惨。

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商人在前方冒险探路,判断对了,赚到钱也帮到人,判断错了,自己承担损失。他们让世界变得安全确定,而不是相反。

很多人批判商人,说他们“发国难财”,追逐小利而不顾大义;商人被举报罚款,则一片叫好;如果商人囤积过多,卖不出货,亏了本,嘲笑更不可避免。这个世界对商人有太多恶意。疫情时期,我对活跃着的商人保持敬意,正是他们赚钱的渴望,驱动着我们的生活正常运行。

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