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突破100亿元的电影,引发广泛关注。文章讨论了围绕这部电影出现的争议现象,即有人用票房来衡量某地爱国情怀,尤其是针对上海的比较和评论。文章指出,《哪吒2》仅是一件商品,不应该成为爱国情怀的试金石,强调在全球化时代,消费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爱国情怀不是主要决定因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00亿,成为中国电影史首部达成此成就的电影。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00亿元,观影人次破2亿,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上位列第17名,全球动画电影排行榜上位列第3名,打破了几十项国内影史纪录。
关键观点2: 社交媒体上出现将《哪吒2》票房当作衡量某地爱国情怀‘含金量’的现象。
一些人通过比较《哪吒2》与其他电影的票房,来衡量某些地区的爱国情怀,尤其是针对上海,出现了‘上海哪里看得上国产’等言论。
关键观点3: 文章指出《哪吒2》仅是一件商品,不应成为爱国情怀的试金石。
文章强调在全球化时代,消费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爱国情怀不是主要决定因素。用票房来衡量爱国情怀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经不起现实和逻辑检视。
正文
2月13日下午,中国电影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的电影。该片观影人次破2亿,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上位列第17名,全球动画电影排行榜上位列第3名,已打破了几十项国内影史纪录。(2月14日《光明日报》)
《哪吒2》取得空前成功,可喜可贺;中国电影人为此付出的辛勤汗水,值得铭记。不过,近期围绕这部电影衍生出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社交媒体将《哪吒2》当作“试金石”,以票房高低来衡量某地爱国情怀的“含金量”。
比如,据上观新闻报道,有人持续在社交媒体统计《哪吒2》“全国各省市票房”,截至2月11日,只有北京、上海、黑龙江和西藏5地影史票房冠军还不是《哪吒2》。其中,北京、黑龙江的票房冠军是《战狼2》,西藏的票房冠军是《长津湖》。相比之下,上海更显特别,城市票房冠军是2019年上映的进口电影《复仇者联盟4》。对此,社交媒体上不乏阴阳怪气论调:“上海哪里看得上国产”“喝咖啡是要配外国电影”……有人直接批判称“这就是崇洋媚外”。
事实上,《哪吒2》在上海已取得不俗票房。据统计,截至2月13日下午,已接近2.9亿元,在全国一线城市的票房中占了近29.6%,绝不算低。只是《哪吒2》的总票房暂时落后于《复仇者联盟4》,而后者属于外国电影,于是,有人给上海扣上“崇洋媚外”帽子,甚至有人还得意扬扬宣称“加深了对上海成见。”如此言论,委实不着调,令人匪夷所思。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了包括外国电影在内的商品达18.3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些进口商品对促进国际贸易及提高国人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些获准在我国上映的外国电影,与其他进口商品一样,消费者有权选择消费或不消费。尽管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在全球化持续深化的时代,“爱国情怀”高低,不可能成为国人选择观看《哪吒2》的重要因素。
有人之所以拿《哪吒2》的票房与外国电影票房比较,说到底还是狭隘民族主义执念使然。这些人还活在“过去”,依然抱持“非黑即白”思维定势,许多原本稀松平常的事情,均可被当作爱国情怀“试金石”。这样,既方便给他人贴上“崇洋媚外”标签,又可彰显自身“爱国心”。不过,这种“情怀”充其量属“玻璃心”,经不起现实和逻辑检视。
《哪吒2》票房突破百亿元,但即使票房再高,《哪吒2》也仅是一件商品而已,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爱国情怀的“试金石”。须知,在越来越多国人习惯平视世界的今天,用一件商品定义是否“崇洋媚外”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这一点毋容置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编辑 | 张瑜
审核 | 姜媚
出品 | 红辣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