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ge 1. 基础
汉语中的动词不需要变形,一个动词在字典里是什么样,在句子里就是什么样子。如果要描述这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或者状态,可以通过另外的状语来达成,但是动词本身不会变化。这是汉语的特点。
英语则完全不同。理解非谓语动词,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
所有的动作都有两个内涵,一个是
状态
,一个是时间。
时间好理解,就是这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状态和时间
没有关系
,状态是描述动作还没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还是已经结束?
状态和时间交错就形成了英语的时态。如果用数学逻辑来诠释就是:
时间(4种) X 状态(4种) = 时态(16种)
汉语通过另外的状语表现时态。英语通过
动词变形
,使动词具有了【状态】和【时间】两个属性。一个躺在字典中的动词,只表示一个抽象的动作,既没有状态也没有时间,我们称之为
动词原形
,英文叫做
base form
。动词原形就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没有工作能力,它不能在句子中充当任何成分。
而当动词拥有了【状态】和【时间】属性后,它就由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健全的成年人,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我们将其称之为
谓语动词
。也就是说,
谓语动词是既具有【状态】也具有【时间】的动词,它们彼此为充分必要条件(谓语动词状态+时间)
。
像小孩子长大一样,动词由base form到谓语动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
动词原形先被赋予【状态】,变成了非谓语动词
;第二步,再被赋予【时间】,最终成为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具有【状态】属性,但不具有【时间】属性。非谓语动词不能做谓语,在句子中只能充当其它成分。也正是如此,人们觉得非谓语动词难学,因为它可以充当除了谓语之外几乎任何成分。
非谓语动词本质也是动词,表示动作,是动作就一定有逻辑上的主语。因此学好非谓语动词的一条重要原则是:
要明确它的逻辑主语是谁,它们之间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
到此,我们从宏观上知道了非谓语动词的内涵。下面我们再回到源头,来详述它的来龙去脉。
1. 既然说非谓语动词有【状态】属性,那么到底有几个状态?
以一个具体的动词fall为例。
fall的动词原形
上图是字典里的fall,是动词原形,无状态无时间,只表示一个抽象的动作。
我们想象如下的一个场景,Joe在挑战一项极限运动,从开始,坠落中到躺在地上。
I.
不
定态 to fall
。他准备要fall,但是还没有fall,动作还没发生,强调
要发生还未发
生的
状态
。
Joe wants
to fall
.
II. 进行态 falling
。他正在fall,动作正在进行,强调
正在进行
的
状态
。
Joe is
falling
.
III. 完成态 fallen
。他已经fall完了,现在躺在地上,强调
已经完成
的
状态
。
Joe lay
fallen
on the ground.
我相信这个例子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它很浅显的描述了三大非谓语动词的内涵。当然,不同于一般语法书只是概念的罗列,这个例子
揭示了三个非谓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
总结一下三大非谓语动词,就得到了下表:
这是非谓语动词最核心,也是最简单的表格,随着内容的深入,我们会逐渐扩展这个表。
刚才我说过一条重要的原则,非谓语动词本质也是动词,动词必然存在逻辑主语,例如上例中的fall的逻辑主语就是Joe,它们之间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关系就决定了用形式上的主动还是被动。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讲。
2. 先来歪个楼:非谓语动词的名词化
这篇帖子是将【非谓语动词】当做动词来诠释的,那就总有动作的实施者(主动)或者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而之所以我在标题说歪个楼,是因为本小节探讨的是
名词化了的非谓语动词
,也就是说,它们虽然依旧被称为【非谓语动词】,但实际上它们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名词。
上面的表格中,
只有不定态和进行态都可以名词化,完成态不可以名词化
。在其它语法书中,进行态的名词化被称为
动名词
。
汉语里的动词往往可以直接名词化,形式上不发生任何变化。比如【走路】在【我在走路】中是动词,而在【走路对你的健康好】中就是名词,前后形式上没有任何变化。英语不同,动词walk表示走路,【I usually
walk
home】,但如果要名词化,就要变成to walk或者walking,【
Walking
is good for your health】。这时候,动词walk由具体的动作抽象成为了走路这个概念,这时候我们就不必关心【谁】走路,对于名词化的非谓语动词,逻辑主语自然就淡化了。
不定态(to do)和进行态(doing)都可以名词化,那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区别来源于内涵,就还是上面那张表,to do的往往有
变化
的意味,要做未做,还没发生;doing的内涵是
进行
,所以常常指现状。另外,doing和to do比,往往将动词的
抽象化
,
一般化
了。
I. 名词做主语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needs much effort. 项目没有做完,有【将做未做】的内涵。
Swimming
is a great pleasure for me. 这里的swimming指游泳这个一般化的动作,swimming相比to swim要更合适些。
II. 名词做宾语
I expected
a salary increase.
中及物动词expect后面一定是名词。那么如果要用动词,就一定要用名词化的非谓语动词(to do或doing),就应该写成:
I expected
to receive a salary increase.
在expected的时间点上,加薪还是一件将发生而未发生的事情,属于不定态的内涵本质。这样说来,
I expected
receiving a salary increase.
虽然语法上没有错,但却是不正确的。(
注意,在某些情境下,作者可能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刻意用这种方式,这属于个人的写作风格。
)
类似的例子还有:
I decided
to leave
early.
They are hoping
to arrive
on time.
We should arrange
to meet
at 10.00pm.
都不能替换为动名词(doing)形式。
再来看如下的例子:
My boss
is used to
working long hours
.
He is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her
.
I am
good at
swimming
.
上面例子中的 to 是介词,介词后面一定是名词。那么为什么要用动名词呢?其实又回到了思维内涵,这三个例子都强调动作本身,没有不定态内涵【变化】的意思。
再来看两个很常用的句子:
I like
to eat fish
.
I like
eating fish
.
两个句子都常用,你能从思维上体会二者的不同吗?二者大体的意思是相同的。细微的差别在于,前者的不定态体现在【我可以吃鱼,也可以吃鸡,但是我显然喜欢吃鱼肉】的意味里,类似 I prefer to eat fish。而后者的画面是【我正在吃鱼】,我喜欢吃鱼这个过程,由进行感,类似I enjoy eating fish。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你正生活在X地,而且你很喜欢这里。更合适的说法就是 I like living here,这时候 I like to live here 就稍稍有点不太合适了。
Stage II 核心
我在以前的帖子中说过,与汉语相比,英语非常重视句子结构的严谨,【主谓宾(主系表)】是任何一个句子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冗长的句子,它
有且仅有
一个谓语动词。对于英语的句子结构,申小龙在1998年的著作《中国句型文化》有生动地描写:
1. 英语句子呈「
树
」状辅排,即以
主语与谓语动词搭配形成形式主轴
,即句子的主干成分。
2. 然后利用各种关联词和介词等把句中的各种短语(介词短语,名词短语),附加成分(同位语,插入语),分词(现在分词分句,独立成分)和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往这根主干上钩搭。
犹如一棵枝叶横生的大树,盘根错节
。
任何完整的一个英语句子,无论长短复杂,本质就是一棵树,它
有且必有
一个主干,即主语+谓语+(宾语)。
申小龙的精辟概括用下图描述:
英语句子的树形结构
说的通俗一点,如果把谓语动词比作老虎,那么英语句子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绝对不允许两个(或更多)谓语动词同时存在。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如果表达的意思比较复杂,涉及到了多个动作(动词),那英语是不是就要用多个完整独立的句子来分别表达了?
当然不需要,英语没有这么白痴。
谓语动词是老虎,一山不容二虎。这时候如果句子中需要出现其它动词,这个动词必须被【
降级
】,才能和谓语动词同时存在。
通常来讲,有以下几种被
降
级
的方式:
降为非谓语动词形态
(不定式,现在式,过去式)
从句形态
从属连词,例如because,although等(
注意:这里不包括并列连词and,but和or。这一点我以后会讲
)
对应到第一个图,上面1,2,3种办法都让动词变成了树枝的形式,钩搭在【主谓宾】主干上。比如2,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
关系连词
(which,that,when,whatever等)都是
降级的标志
,其后的从句虽然拥有自己的主谓宾结构,但这个谓语已经被关系连词
降级
了,例如定语从句:
The boy
who is crying
said this.
定语从句
我们学从句的时候被关系连词搞的晕头转向,不过从树形结构上来看,却很容易理解。你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一种
降级标记
:
从句中的谓语动词被降级,以树枝的形式存在,关系连词是将树枝钩搭在主干上的钩子
。这时候如果漏了关系连词who,句子就会有两个谓语动词同时存在(said和is),违反了一个句子有且仅有一个谓语动词的规则,语法上句子就是错的。
第3点也是如此,although,because这些从属连词中的
从属
二字其实就是
降级
的意思,即让其后的句子变成从属关系(树枝)。聪明的你看到这里可能也明白了为什么although和but不能连用,因为这样两个句子都被降级,于是全句没有主干了,语法上就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了。
现在回到第1点,本篇帖子的核心——非谓语动词。
如果你打开任意一本语法书,里面会列出非谓语动词可以做的所有句子成分,主语,宾语,定语等等。
在
上一推
中,我们说了
不定式和进行式可以被名词化
,这时候,它们是可以做主干中的主语或者宾语的:
1. 宾语(表语):
I want
to walk
.
不定式to walk是名词,作谓语动词want的宾语。
I like
walking
.
动名词walking是名词,作谓语动词like的宾语。
His wish is
to walk
.
不定式to walk是名词,作表语。
名词化的非谓语动词作宾语
2. 主语
:
Walking
is good.
动名词walking是名词,作主语。
To see
is to believe.
不定式to see是名词,作主语。
名词化的非谓语动词作主语
以上两种情况,由于不定式和进行式由动词变成了名词,可充当主语或宾语(表语),因此可以存在于树形结构中的主干中。
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非谓语动词充当的其它成分都是以树枝的形式钩搭在主干上的,如定语,补语,状语等。在意思上,它们对主干提供的信息作补充说明。绝大多数语法书在讲到这部分时,都会按照句子成分来分别给出例句,令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其实,个人认为,并不需要关注在句子中的成分,我们只需要牢牢把握住两点就能够准确运动非谓语动词:
确定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并确定它们之间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
明确非谓语动词和主干谓语动词之间的时间关系。
这两点是准确运用非谓语动词的核心。对于第2点,我会在扩展部分详细解释。我们先把关注放在第1点,无论非谓语动词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它都拥有一个逻辑主语。根据非谓语动词和逻辑主语之间的主被动关系,配合非谓语动词的思维内涵,按照下表选择合适的形式:
我们通过例子来说明:
逻辑主语【
世界(world)
】和动词【
改变(change)
】,二者的关系可以是主动,也可以是被动,也就是说上表的5种形式都可以用,但是具体使用哪一个就取决于在句子中的思维内涵了,例句如下:
五个例句中动词change的逻辑主语都是world,我们只需要明确它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如:
This is a
changing world
。
world和change是主动关系,世界正在改变,这里change前置于逻辑主语world。
This is a
world being changed
by globalization。
world和change是被动关系,世界正在被改变,这里change后置于逻辑主语world。
可见,只要确定了逻辑主语,以及它和动词之间的主被动关系,配合思维内涵就可以准确使用非谓语动词。
上面的例子中,无论前置还是后置,逻辑主语和非谓语动词都是紧紧挨在一起的,可有时候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自己确定逻辑主语:
We
have empty bottles
to recycle
.
我们有很多空瓶子要回收。
recycle的逻辑主语是We,所以用不定式的主动形式。
We have empty
bottles
to be recycled
.
我们有很多空瓶子等着被回收。
recycle的逻辑主语是We,所以用不定式的被动形式。
那么下面这个句子很多人会认为错了,因为problem和deal with明显是被动关系啊
There is a problem
to deal with
.
其实这个句子是对的,只是逻辑主语(sb)被省略了,补全如下:
There is a problem for
you to deal with
.
you和deal with是主动关系。
当然,这个句子也可以写成
There is a
problem to be dealt with
.
这时候逻辑主语就变成了problem。
My mother would always buy
me
some toys
to play with
.
play with的逻辑主语是me。
通过这些例句,我们应该明白了如何识别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以及如何确定它们之间主被动关系了。下面我们来看稍微复杂点的情况。
上面说了,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语+谓语动词,如果要加入另外的动词,就必须通过1,2或3的方式
降级
。例如下面的A和B句:
句子A:My colleague has the report.
句子B:My colleague teaches English.
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宾】结构,如果要合并,就必须要将其中一个谓语动词降级,我们将B句降级成树枝。
合并后的句子为:
My colleague who teaches English has the report.
这个句子语法上没有错误,但是外国人很少会这样说,因为略显啰嗦。因此,
当定语从句本身较为简单,且只是描述一种状态(teaches)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定语从句简化成非谓语动词
:
My colleague teaching English has the report.
colleague是teach的逻辑主语,主动关系,由于描述的是现在的状态,所以用现在式。
另外,当定语从句为who+be或which+be的形式时,有时候也可以简化为非谓语动词
:
原句:
The first textbook
which was written
for English teaching came out in the 16th century.
改为:
The first textbook
written
for English teaching came out in the 16th century.
textbook和written是被动关系,并且已经写完,所以用完成式。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中的从句往往都简化为非谓语动词:
1. 表示原因,并且两个句子主语相同
句A:
I didn't receive any message from her.
句B:
I gave her a phone call.
以通过从句降级的方式来合并两个句子,句子A通过连词as降级为原因状语从句:
As I didn't receive any message from her, I gave her a phone call.
由于我没有收到她任何的消息,我就给她打了电话。
可见,两个句子的主语相同,从句表示原因,此时可以直接将从句简化为分词:
Not rece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