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宴
我们试图剥去高深学问的清冷外衣,为大家献上文史的盛宴,激发更多朋友对文史的兴趣。我们与阙里书院关系密切,对专业经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关注阙里书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突发!Amazon Appstore宣布停止运营 ·  8 小时前  
广东信息通信业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召开2025年非应邀商业电子 ... ·  12 小时前  
广东信息通信业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召开2025年非应邀商业电子 ... ·  12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LLM 联网搜索,到底是咋回事? ·  21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百度智能云xDeepSeek:单机可部署满血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宴

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文史宴  · 公众号  ·  · 2024-05-09 19:19

正文

▲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和夫人 | 拉瓦锡的座右铭是:“不靠猜想,根据事实。”

近代以来,“科学”被中国人所认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今,“ 科学 ”一词虽已被国人所熟知,却依然被严重误解,最明显的就是“科学”经常与“技术”相混淆,并且常常用“技术”取代了“科学”的概念。

一个国家想要提高科学水平,如果只注重技术应用情况,却避而不研究它背后的基础学科与文化精神,那就是舍本逐末,是注定难以长久发展的。

正如,决定一棵树能长多高的,并不是它繁茂的枝叶,而是它的树根扎得有多深,树干有多高——对于科学来说,基础学科就像一棵树的树干,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对宇宙认知的深度和高度。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基础学科和文化精神呢?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理性视角下的文明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理科”的东西。事实上,除了这些之外,科学也涉及了宗教、哲学、逻辑等学科,而它们的重要性被我们长期轻视了。

理性和信仰是人类文明的双翼,科学是理性结出的最耀眼的硕果。真正的科学史,其实是一部理性视角下的文明史,涵盖了科学所需要的数学、哲学、逻辑等各种知识,以及思想、制度、信仰等环境。

比如,在人类文明“打地基”的阶段,古希腊哲人所留下的两项重大遗产:

· 运用理性,不断对世界求真的哲人精神;

· 在一系列基础学科上做出了建树,其中形式逻辑,是科学出现的必要条件。

这两个遗产,贯穿了西方文明2000多年的“接力长跑”,并最终引发了现代科学革命。


相对而言,东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底色,导致中国古代虽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等技术应用,却未形成求真的科学精神。

基础科学停滞不前,纵有零星的技术,终究无法叠加、迭代。全球化背景下,基础科学落后的国家,在卡脖子的“根技术”上,很难突破。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理性视角下的文明史——而在这部“文明史”中,中国所作出的贡献实是凤毛麟角。这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是分不开的。


▌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背后,其实是“人性自由”

如果说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决定了“硬实力”,那么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则是看不见的“软实力”。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特点,是使用理性和逻辑,对科学范畴内的事务,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长期缺失。

现实中,很多虚假消息、洗脑言论,只要稍加运用科学思维,便可辨别真伪,然而,却有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

日常生活中,各种反科学的言论和行为总是大行其道,让人大跌眼镜。比如,前两年新冠疫情期间,有人选择喝高度酒防毒,有人一出现症状就打抗生素,一些未经过双盲测试的某些药物被宣传成有奇效的灵丹妙药......

为什么时至今日,科学精神在中国依然如此稀缺?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技术其实是一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而科学则是含有创造性的,最终是根植于人性自由的维度,没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精神。人性自由,正是 自古以来 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所缺少的东西。


▌科学精神的三个维度:追问本质、尊重事实、捍卫真理

吴国盛老师说,科学,其实是一种有高度文化依赖的人类现象,而不是单纯为了生存目的而存在的人类事物。

●科学精神的第一个维度,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追问精神。 与“功利性的追问”存在鲜明的差异:

科学追问的是现象背后支配一切的法则,而功利性的追问更关心的是,一个工具有没有用。

中国有能工巧匠,有四大发明,却没有人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指南针永远指南,背后存在何种规律?

追问停在了工具层面——这正是李约瑟难题 “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技术发达的中国”的答案和原因所在。

●科学精神的第二个维度是尊重事实,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它是一个不断用证据去验证命题的真假,从而使得“真命题”替代了“假命题”的过程。

尊重事实,要懂得各学科最基本的事实,还要掌握最重要的常识。比如:可以不懂医学,但必须尊重关于“病毒”的基本事实;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但一定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东西最后算下来,一般都是最贵的。

尊重事实,意味着不能自我欺骗,更不能歪曲,哪怕它伤害了自己的情感,冲击甚至颠覆了自己的认知。

只有把科学研究建立在事实之上,而不是为了政治目的伪造数据、编造事实,这样的科学才有希望,这样的社会才有会发展。

●科学精神的第三个维度是捍卫真理, 真理不止发现难,传播真理、捍卫真理更难。

16世纪最大的科学观念革命“日心说”的提出,哥白尼虽对它有创造之功,但真正将它传播至全欧洲的,却是顶着极大的宗教压力,公开传播、捍卫“日心说”的布鲁诺”。

中国从来不缺为国家献身的知识分子,但敢于为真理对抗强权的知识分子却罕见于历史,科学精神的缺失,实为重要原因。


▌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科学精神不等于“科学主义”,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科学主义”则是以科学的名义一刀切地去评判人世间的一切事物。

科学是有其边界的,这条边界一旦越过,人的道德底线就可能崩溃,其后果极有可能是可怕的人道灾难。

当人的自由被“科学主义”所践踏,科学精神的根基也就不复存在。因此,“科学主义”事实上是科学精神的反面。


然而,科学精神从来没有进入国人的文化内核,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国人忽视科学,恰恰在于国人太重视科学,甚至到了“科学主义”的地步。 我们常常在不该科学的地方滥用科学,在应该科学的地方却又很不科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