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拾东西,明天准备出发上海产品训练营了,现在还有最后几个座位,报名的可以联系我。
上海训练营结束后我就飞哈尔滨了,然后带小小唐去李小姐老家住一段时间,换换水土。
今天跟你们聊一个话题,那就是新产品如何抢占老产品的用户。
按照一般的产品竞争策略,如果新产品想争夺老产品的用户,必须在用户价值上有明显的超越。
俞军老师提出过一个公式:
产品价值 =(新体验-旧体验)- 迁移成本
。
另外,按照《从零到一》这本书里的一个观点,新产品必须比旧产品好十倍才能有机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当然,这些都很难量化。但也的确说明了一点,新产品无法靠小优化和感知不明显的价值差异取得成功。
今天跟你们聊一款我近期高频使用的产品,以及它作为新品是如何替代旧产品的。
这款产品,就是微信团队出品的微信输入法。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是搜狗输入法的老用户,这个使用时间跨度至少有十年了,也一直没有其他产品能替代它。
直到微信输入法的出现,这个局面才得以改变。
在我高频使用微信输入法的这一年多时间里,还是明显感知到它和搜狗输入法的差异之处,以及如何建立产品的后发优势。
首先,说一下微信输入法在一些小细节上带给我的明显感知。
我每天有大量的文字输出工作,所以输入效率是我感知比较强的一个点。在我的使用习惯中,汉字和数字之间会加空格,汉字和字母之间也会加空格。
可能有些读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你们翻看下我过去的文章就会发现这个细节。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阅读体验更好,同时也是符合文字展示排版的规范性。
微信输入法有一个小功能,当识别到汉字之后输入的是数字时,会自动在前后加上空格,类似「今天有 1000 元入账」这样。
其实这个功能搜狗输入法也有,但是默认是关闭状态,如果不是刻意去研究,起初我是不知道的。
相比之下,微信输入法一上手就能让我直观感受到,不知道是识别了我的输入习惯。
这个功能对我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快速输入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打空格,所以需要退回去重新输入,这么一来就会打断我的持续创作。
另外就是流畅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在使用搜狗输入法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卡顿。
输入法响应速度变慢,而且电脑也会卡,甚至还会调用我的 Mac 风扇一直转。当初这个问题困扰过我一段时间,因为的确影响效率和体验,但切换到微信输入法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具体 bug 是什么,但微信输入法确实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不过,微信输入法相比于我长期使用的搜狗输入法还是有些劣势,那就是对我不够熟悉。
长期使用搜狗输入法之后,产品已经对我的输入习惯、常用词、联想能力有了了解,这会极大提高我的输入效率。
但这种效率相对于输入流畅度来说,我还是会选择后者。
因此,按照
产品价值 =(新体验-旧体验)- 迁移成本,新体验带来的直观感受比旧体验强,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而迁移成本,就是搜狗输入法对我的了解程度,也就是我长期使用所沉淀下来的个人词库,总共 22.5 万条,数据量还是挺大的。
另外,搜狗输入法也会记录我累计输入量,这个数据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情绪价值很高,是一种劳动成果的展现。
既然搜狗输入法有比较高的迁移成本,那我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微信输入法呢?
在我看来,工具型产品的价值还是在效率致胜。
相比于输入流畅度和速度,个人词库和累计输入数据都是可以发生迁移的,这个成本和门槛都不算太高。
我记得很多年前我跟你们分享过,当时我弃用了 Nike Running 这款跑步记录工具,反而选择了悦跑圈。虽然我在前者沉淀了很多跑步数据记录,但后者的体验和功能效率的确更强。
所以,有些时候产品并不能靠历史数据绑定用户,核心价值交付才是命门。
微信输入法之前,有不少声音说搜狗窃取用户输入记录,然后变相推荐广告。
而 2021 年微信之夜上龙哥也说,为了更好保护用户隐私,微信团队正在测试微信输入法。
微信这一出手,效果还是可以的。
不过话也说回来,其实搜狗输入法并没有那么糟糕,我遇到的问题也是个例,但这种主观印象往往会影响用户决策。
我看昨天微信输入法更新了一个新版本,植入了最新的 AI 能力。
在你输入完内容后再加一个「=」,就会自动触发 AI 回答,底层是腾讯的混元大模型。
AIGC 和输入法的场景结合,其实也是一个非常能提高效率的尝试。
不可否认微信基于用户规模做新产品有优势,比如视频号,又比如微信输入法。
但是,产品能不能站住脚还得看产品团队本身的能力,以及是否能交付超预期的用户价值。
这一点,微信团队依旧属于国内第一梯队。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