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上照代是“黑泽组”的骨干成员,也是不多的仍然在世的日本电影黄金时代故人之一。
继前些年的《等云到》之后,她回忆影坛往事的新作《蜥蜴的尾巴》,也于近期经文景图书推出了简体中文版。
下文是其中让人无限唏嘘的一篇。
*老规矩,我们赠送五册样书,在朋友圈转发枪稿任意一篇推文,截图发回后台,我们挑选文案最佳者获奖。
《红胡子》之后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
文|
野上照代
译|银色快手
(经文景图书公司授权,选自《蜥蜴的尾巴:我的私藏电影往事》)
每次黑泽导演在国外举行记者发布会,就有人追问:
“您在《红胡子》之后就没再跟三船合作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于这个问题,黑泽总是一如往常地露出微笑,回复说:
“不不,也不是跟三船闹矛盾之类的。只不过,跟三船能够合作的部分,已经全部做完了。已经没有什么能做的了。”
《蜥蜴的尾巴》
作者: [日] 野上照代
出品公司: 文景图书公司
副标题: 我的私藏电影往事
原作名: 蜥蜴の尻っぽ とっておき映画の話
译者: 银色快手
《红胡子》完成于1965年。
黑泽最后一部作品《袅袅夕阳情》于1993年完成;三船最后出演的则是1995年熊井启导演的《深河》。
在这横跨三十年的时间长河里,两人的晚年命运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明一暗各自发展。
我永远无法忘记,在《红胡子》的杀青宴上黑泽对我说的话。他把声音压低,小声说道:
“小国(小国英雄)跟我说,三船感觉不大对。”
从黑泽脸上能看出,失败之后闪露出来的悔恨表情。小国先生的意思似乎是,三船并没有正确理解“红胡子”这个角色。
关于“红胡子”这个人物,据说在改编的时候,原作者山本周五郎也曾对黑泽提出过建议:“别忘了,红胡子是个内心受过极大创伤的人。”
提出这项建议的山本在看过成品试映后也曾称赞:“拍得好!比原作还要出色。”黑泽因而相当开心,不料却因小国先生的一句话,受到莫大打击。在黑泽心中落下的一滴冷水逐渐扩散,浸蚀了黑泽。
在此之前,黑泽为三船拍了16部电影,从不曾对三船的演技有过任何不满。当时有人问他:“如果没有三船先生会怎么样?”他是如此地欣赏三船,竟回答说:“那我就无法再拍电影了。”
拍摄中,黑泽不曾对三船的演技有过任何要求,几乎不曾以批评的姿态对待过三船。
就算黑泽对三船的演技,能说得上有那么一丁点小小的不满,《红胡子》也是头一遭吧!即便如此,黑泽并没有和三船正面谈这件事,而是看似心事重重地踟蹰不前,似乎是逐渐疏远了三船。
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像是病毒般从外部入侵,使黑泽不得不重新调整方向。
留学美国的制片人青柳哲郎先生,带着和美国Avco Embassy制片公司的合作拍摄计划《逃亡列车》,积极与黑泽接触、洽谈。
青柳哲郎一来不曾接触过黑泽的电影制作,二来就“美国和黑泽之间居中协调”的角度而言,也经验不足;然而,也许是欣赏青柳的英文能力以及工作热忱,黑泽很快就选择完全信任他了。
《七武士》(1954)剧照,站在最前面的是三船敏郎
黑泽写的脚本相当有趣(之后由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拍成电影),甚至也已经完成勘景,可惜却因为条件谈不拢而中止合作,从此之后黑泽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那是1966年的事。
另一方面,同样是在1966年,三船在世田谷盖了三船制片厂,正式投身电影制作,看来是一帆风顺,志得意满。
三船同时进军美国,于1966年出演约翰·弗兰克海默执导的《霹雳神风》,1968年出演约翰·保曼执导的《决斗太平洋》。
看来黑泽并没有因为《逃亡列车》这部影片的打击,认识到制片人青柳哲郎的能力有限,反而继续相信青柳,终于卷入一场无谓的争斗。
1967年到1969 年,黑泽就像是燃料用尽的飞机一样,有气无力地持续着迷航状态。
那就是《虎!虎!虎!》事件。
《虎!虎!虎!》(1970)剧照,导演理查德·弗莱彻/深作欣二/舛田利雄
1967年4月28日,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制片人埃尔默·威廉斯在港区芝公园的东京王子大饭店召开日美合拍电影《虎!虎!虎!》的制作发布会。“虎!虎!虎!”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役中使用的暗号。
日方的导演为黑泽明,美方之后决定由理查德·弗莱彻出任导演。拍摄时间较原定计划大幅延迟,至1968 年12月3日才开拍。拍摄进行约二十天,其间问题不断,福克斯便以黑泽患有精神官能症为由,解除其导演职务。
福克斯一方面寻找接任黑泽的导演,一方面邀请三船出演主角,也就是司令官山本五十六。
对此,三船开出“导演由黑泽明担任,制作则全部交由三船制片公司”的条件,表示如果福克斯愿意接受,他便答应接下山本五十六的演出。
三船肯定是想借这个机会,重新和黑泽搭档,对陷于困境的黑泽伸出援手。
据说三船曾打电话给黑泽,鼓励他说:“要不要去打个高尔夫呢?”
然而,福克斯却无法接受三船制片公司的条件。黑泽也无意再接福克斯的任何工作。或许是因为他们深刻体认到,追求理性效率的美式电影制作,和黑泽明作者论风格的电影创作,是水火不容的两套作风。
对于这一事件,三船接受采访时回应说:
“黑泽先生都是采用业余演员,或许这是事情演变至此的原因之一吧!”
媒体大肆报道了他的话,有人认为,这大大触怒了黑泽。三船自己或许也懊悔着,不该多嘴,导致和黑泽渐行渐远。
然而,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那时黑泽正准备忘却一切关于电影的烦心事,以弥平内心创伤。应该是不会有时间去翻报纸看的。
对三船来说,无疑是错过了和黑泽再续前缘、重新合作的千载良机。
但是我认为,即便情势好转,黑泽同样是不会让三船出演山本五十六这个角色的。
原本,黑泽就喜欢纪实风格的临场表演。吊诡的是,作为电影元素的“素材之一”,专业演员的称职演技也就形同于业余演出。
因此拍摄《虎!虎!虎!》时,黑泽挑选了一些经历过战争的社会人士。理所当然地,要协调社会人士的时间并不容易,要疏解业余演员的紧张情绪当然也需要时间,而这对重视效率的好莱坞来说,完全不可行。因此,三船所说的“是原因之一”,也没有错。
在美国电影工业的巨浪中载浮载沉,最终遭到放逐的黑泽,和导演朋友们创立了“四骑会”。开始撰写一些包括电视在内的剧本,重新出发。
1970年,黑泽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并非精神异常患者,以低预算制作《电车狂》,拍摄天数也破天荒在短短28天内完成,充分显露其绝佳状态,只可惜票房不如预期。
1971年,黑泽在家中试图自杀未遂,这个消息震惊全世界。
此时,三船正在法国和阿兰·德龙及查尔斯·布朗森合作出演特伦斯·杨执导的《龙虎群英》,一时蔚为话题。
但是,此后从1972年到1975年间,三船并未出演任何一部电影。在这空白的四年间,三船到底在做些什么呢?
1972年,《电车狂》的制片人松江阳一接到全苏联电影合作公团的一项通知,内容主要关于他们已经准备好要开拍已策划了一段时间的《德尔苏·乌扎拉》,此片将由黑泽明执导。
1973年正月,黑泽和松江制片人前往莫斯科。这部影片的制作形态完全是苏联式电影,不过,为了不再重蹈日美合作失败的覆辙,松江开出条件后才签约:“在创作上、艺术上,需百分之百遵从黑泽的意愿。”
事实上在这个阶段,选角名单中的一个主角是属意三船敏郎的!
即那个名为德尔苏·乌扎拉,住在西伯利亚森林里的向导角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名叫阿尔谢尼耶夫的探险队长和德尔苏之间非常感人的友情故事。由三船来饰演这个赫哲族的向导,无论怎么说,我都觉得很奇怪,问了松江制片人才知道,这似乎是苏联方面的提议。他们可能是以为,黑泽和三船这对搭档如果能够再次合作,在国际上一定会成为热门话题。这事不知道经由什么渠道,似乎也传到了三船那里。后来我听三船本人说,他自费在国外绕了一圈,甚至还调整了自己的行程。
三船多么希望能再度和黑泽共事,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了。
或许黑泽还是认为,由三船来饰演德尔苏这个土生土长的赫哲族人,实在是太不自然了。据说,最后还是由松江制片人出面,借口说“不可能把三船留在西伯利亚两年半”,让苏联方面打消了念头。
德尔苏这个角色历经波折,最终还是决定由默默无闻的演员马克西姆·蒙祖克担任。
三船不但再度错失良机,甚至虚度了长达四年的时光,不禁令人感到惋惜。
不过这段时间,三船受邀为1973 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审,访苏时再次见到了正好在莫斯科影业准备电影拍摄的黑泽。
隔年,1974年,黑泽对抗着严峻的大自然,最终完成巨作《德尔苏·乌扎拉》的拍摄工作,于1975年春天在莫斯科影业进行最后的剪辑工作。
当时有个名为“电影导演·黑泽明”的电视节目,从日本前去莫斯科采访黑泽,最后三船敏郎来到黑泽的访谈现场。不消说,这是松江制片人为了电影宣传,事先取得黑泽认可的安排。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影片,还是觉得两人之间的对话有些说不上来的尴尬、生疏。
在莫斯科影业片厂门口,三船拿出打火机为黑泽点烟的光景,不知为何不同于以往,像是在宣告永远的别离。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在正式场合见面。
《德尔苏·乌扎拉》在这一年先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之后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就这样,犹如不死鸟般从谷底爬起来的黑泽,更是荣获了“文化功劳者”表彰。
另一方面,1976年三船只出演了肯·安纳金执导的《纸老虎》,以及杰克·斯迈特3执导的《中途岛之战》两部电影。
之后三船更缩小了三船制片公司电影制作的规模,接演了京都东映的时代剧、1980年美国电影《一九四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仁川!》(特伦斯·杨)、电视电影《幕府将军》,以及1981年的《挑战赛》(约翰·弗兰克海默)等,看起来就像是在国外疗愈内心创伤。
黑泽明与三船敏郎,中间矮个子的演员便是后来的德尔苏·乌扎拉
黑泽虽然借由《德尔苏·乌扎拉》成功复活,日本却没有电影公司愿意为他的新作投入大笔资金。
从1976年到1979 年,黑泽靠着导演威士忌广告勉强度日。
1979年,黑泽终于和东宝谈妥制作费,开始《影武者》的拍摄工作。从《红胡子》以后,历经14 年之久才重返东宝拍摄。
《影武者》在弗朗西斯·科波拉和乔治·卢卡斯两位美国导演的协助下,不但国内票房取得亮眼成绩,还在198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棕榈奖。
好运终于找上了黑泽。
在那之后,从1985年的《乱》到1993 年的《袅袅夕阳情》,黑泽总共发布了四部作品。海外也举办各种活动赞扬他的成就,晚年的黑泽可以说是一辈子的辛苦获得回报,我想他是十分幸福的。
1989年,三船在熊井启导演的《千利休:本觉坊遗文》中饰演千利休一角。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银狮奖,据说,三船的演技也大受好评。
千利休是十六世纪末权倾一时的关白丰臣秀吉的茶道老师,备受礼遇,是相当知名并具备深厚学养的茶道大师。如此受到重用的千利休不知为何突然遭到秀吉放逐,并命令他切腹,于1591年死去,享寿七十岁。
黑泽不是如同秀吉那样的暴君,两者情况并不相仿,但饰演千利休的三船在坚毅的表情中露出一抹落寞神情时,感觉就像是流露了自己的心境:搞不清楚黑泽真正的想法,不知道为何会突然遭到黑泽的冷淡对待。
在那之后三船身体状况恶化,外貌也跟着衰老。不过,据说他实在是太喜欢拍戏现场了,即便只有一个镜头,也不顾医生劝诫,积极参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