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FI金融研究
Macructure Finance Institute,全球宏观金融智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邮政  ·  【金融转型】荆门邮政:拓客提能,转型增收 ·  10 小时前  
雪球  ·  【创业板指跌逾1% ... ·  16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70城房价数据出炉!最新解读→ ·  昨天  
天津日报  ·  这笔钱涨了! ·  2 天前  
天津日报  ·  这笔钱涨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FI金融研究

战争与和平

MFI金融研究  · 公众号  · 金融  · 2019-07-14 02:11

正文

Macructure Finance Institute 大盈若冲

按: 本文为6月初在以“华为事件后的宏观与市场”为主题的机构电话会议上,MFI首席经济师江勋先生主旨演讲宏观部分之摘要。 5月之后,华为事件、中俄战略结盟、Facebook宣布Libra,三者共同构筑了人类历史的 长周期 分水岭。基于前两者,本次会议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来看待中周期演进,将此后的 Libra 纳入考虑,理解将更为完整。


我们有幸恭逢历史长周期的转折,但是也需要面临一些痛苦。本次电话会议我做的定调:危机的预演。我认为5-7月这个季度市场接下来演绎的形态和结构预示着两三年之后全球市场的可能出现的大的动荡,是一种预演。2019年年初,更确切的说是2018年年底启动的这轮库存周期,此前讲过,将处在滞胀的阴影当中,我们这轮库存周期在长波周期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2005-2008年周期的回望或者反射,但是在价格机制上,应该与次贷危机很不相同,如果以美国为轴,当初是先胀后缩,本轮或许反之,而以中国为轴,则再反之。大类资产的结构上,也应该很不相同。

与那一轮周期类似,在中美双边脱钩背景(2006-2008年藏独问题抬头背后实质就是中美货币分歧)之下带来的风险可能是大家都不可控的,但这种风险不是一次性的在某个时间点释放,而是会在周期的上行中不断张开獠牙,就像上一轮库存周期中,2018年的去杠杆悲剧在2016年年中的货币政策调整中出现过,到2017年上半年又去了一次金融杠杆,当时商品价格稀里哗啦往下掉,到2018年的时候就来真的了。所以其实经济周期虽然整体可以划为几个阶段,但周期本身是分形的结果,所以在阶段和阶段衔接的周期位置,就会出现衰退甚至萧条冲击的场景预演。所以站在本轮库存周期如果我们想要一定程度上把握三年之后的事情,那么不妨把华为事件的冲击作为一个样本去观察。总之,我们年会上讲的“大浪淘沙,2019全球巨变”,从华为这里开始了。


美国制裁华为,是历史长河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牙买加体系的正式结束,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中美两国陷入到冷战中,相反,华为事件宣告中美实质上的冷战风险已经消弭掉。在这个事件中,一个完整的民族主权国家美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首先定性,华为事件我认为是个反身性的事件,是一个历史的假象,是博弈双方寻找确定性进而整合内部利益的工具。“修昔底德陷阱”(其实就是冷战思维),起于政治家们某些偏见(偏见起于不愿意正视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自欺欺人),当权者如果自欺欺人就会想绑架历史,不幸的是,华为成为了他们“绑架历史”的工具,不管是双方政治家、企业家还是民众,只有在华为事件对峙过程中才能找到“确定性”,华为事件是个照妖镜,谁是反对派,谁是同盟军,谁是内鬼,一览无余,虽然这个也是假象。比如美国人觉得中国人就是想篡权,中国人觉得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其实都是错的,但在反身性过程中,这种技术对立好像已经确立了,中美的所谓“技术冷战”它会自我实现,而且会是本轮库存周期的核心主线。但我再强调一下这不是“技术冷战”,实质上只是“技术竞争”,所谓的“技术冷战”这个反身性真正确立的恰恰是信息技术的霸权,我们看上去是技术产业的分裂,实际上是主权国家形式的自我消解,美苏冷战已经是现代政治的巅峰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之前反复讲的哲学意义上人类历史终结的这个方向,才是不可逆的。


我们回到主题,中美两国寻找到了确定性之后,两国的“技术冷战”如何自我实现以及两国博弈应该如何演绎呢?我的判断是,要从MY战转换到货币战。

总体而言,华为事件意味着狭义上的MY战接近终点。MY战是中美竞争的初级部分,而高级竞争是货币脱钩。现在双方尤其是美方应该意识到,把政治和汇率等因素强行塞到贸易谈判中来一揽子解决是不可能的,所以博弈结果就是双方会务实的取一个有限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协议落地,结束贸易战,然后同时准备后手。MY战的结束必须以新的冲突的兴起为标志,新的冲突就是货币战争。比如说国内的准备,近期银行系统的债务减计、加快出清、金融业的局部开放等等这些东西都表明中国做好准备要进入新的战场。双方同时进行战备,内部和外部同时整合。

但是要讲清楚,为什么华为事件必然会导向货币战呢?美方想孤立华为围点打援,中国想的是引蛇出洞直捣黄龙,包围和反包围。华为的供应链涉及一系列关联经济体,比如东亚科技生态圈的日本、韩国和和台湾(所以华为事发之后台湾问题也并发了,两者通过台积电-华为这个产业链关系挂钩了),甚至包括印度。华为事件的冲击往后扩散就是整个科技供应链体系。而我们之前讲过,全球美元体系现在是两条腿,一条腿是环太平洋科技美元循环,一条腿是环大西洋石油美元循环。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川普想盯住华为,目标把整个环太平洋科技产业链打散,而中国作为反制,必然是从肢解石油美元体系入手,切断对方的补给线。这就是美式“围点打援”和中式的“分割包围”的阵地战。想象一下,如果科技美元圈和石油美元圈同时撕裂,那么全球货币体系将地动山摇。那么,货币战争就顺理成章了。


补注

我们需要对货币战争做一个补充定义。 狭义的货币战争是主权货币之间基于重商主义的竞争性贬值,比如80年代日本广场协议; 而广义的货币战争,其实是不同维度货币之间主导权的战争,比如说美国南北战争可以理解为金本位与信用本位的争夺形式。 当我们在谈论中美货币战的时候,似乎是两个主权货币之间的话语空间争夺,在这个意义上,它非常接近于冷战。 但是我们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中美货币之争的内在机理,实际上是科技美元与石油美元之争,也就是说,其实质是不同维度美元之间的战争。 而人民币与美元之争,这种狭义的货币战争,只是一个骗人(又一次的“绑架历史”)的表象,它只会深化美元的分裂。 因为中美互相对产业链捅刀子,必然导致产业链的反抗。 华为事件之后不久,Facebook宣布推出Libra项目,即是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 虽然这一货币前途未卜,但是它的出现必将推动跨国公司集团深化资本层面的抱团取暖与底层软件系统的协同。 反过来,比特币和Libra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区块链货币组合,它们既断了中美“复婚”的后路,但是也封住了反目成仇的上限,也即既不可能重回中美元集团,也不可能进入实质冷战。 在短期内,两国都失去了让本币大幅波动以割裂产业链预期的底气,而被 迫使用其他工具——关税、利率及其他——来推动实际汇率的变动。 这意味着,金融市场层面的争夺会加剧,股债的波动率肯定会显著拉大,而汇率层面的战争风险,可能会转移到人民币与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身上。 这当然也是美元断尾求生的过程,亦即通过美元体系来吸纳美元的毒,美元没有问题,美元体系有问题。


所以华为事件看上去是中美两国“扒底裤”,但最后裸奔可能是其他经济体,反而相关利益方当事者更紧张。那么中美双方都会做什么呢?横纵连横,划分势力范围。这种关系看上去是产业传导关系,实则是货币关系,比如一旦中国扛不住,那么人民币较大幅度贬值,那么东亚制造业经济体压力就很大,如果它跟随贬值可能资本又会外逃。这似乎轮回了97-98亚洲金融危机的宿命,只不过当时是由美日博弈引发,今天变成了美中。所以中美两国博弈,必然要求双方进一步强化与关联经济体的双向资本关系,并且各自都要被承担更多的汇率责任。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应该更强势,充当亚洲货币的大坝,并顺势趟开一带一路对外投资的路;对美国呢,可能是相反的,如果事实证明美国不仅不能与传统资源区切割反而还要强化联盟关系的话,那么美元将会被越老越多的非美经济体的问题压垮,这些国家认为,如果美国不负责任,就会遭受报复。

一言以蔽之,中美货币战拼的就是谁的货币先倒下。现在是各自的卫星经济体陆续暴露问题,比如说韩国、台湾,比如说澳洲和加拿大。卫星经济体现在也都要想办法选边站,维系产业链和国际收支的安全,如果有些不选边,那可能会有麻烦。


那么未来这场中期的货币战怎么打呢?具体路径很难去判断,但是我认为短期、中、长期需要依次进行这些争夺。

短期来说,是政策体系的重组。观察全球局势的演绎,首先观察两组关系,中国央行/中国财政部,另一个是美联储/美国财政部。我上面讲了接下来双方的较量首先是双方整合内部利益的过程,整合的快慢,决定了后面贸易协定文本签署时的强弱。而内部利益的整合,必须以货币/财政这个政策工具结构的逆转为标志,比如中国央行压倒财政部,美财政部压倒美联储,看谁走的更快点。

如果中国央行获得了内政的主导权,而美国财政部剥夺了美联储的独立性,那就意味着80年代里根以来宏观治理模式的终结了。但同时,那么中国央行和美国财政部就能在汇率层面去寻求一个新的均衡点,因为这相当于中国央行和美国财政部掌握了汇率主导权。最近国际上热烈争论MMT(现代货币里理论)接管MIT(麻省理工学派主导的央行),实际上就是财政接管央行,这个事情想来匪夷所思,但我和达里奥看法相似,是必然趋势,当然中国例外,因为中国政体不同。所以,联储降不降息,不仅是鲍威尔和川普的斗争,实际上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趋势。

如果鲍威尔松口,那么这对川普连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么对中国呢?一方面也许可以松一口气,但我认为压力反而加大了了,因为这意味着川普马上会进入对中期争夺的布局——资产重组。这里是宏观意义上的资产重组,也就是基于对金融结构、融资体系的重构,而推动大类资产秩序的重组。对中国来说,是快速上马科创板,推进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我们知道为了这个其实做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工作。那么对美国来说呢?我认为他不但要进一步的支持股票市场,同时也有动力对美国现在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动手。这个宏观资产重组,其实就是货币战争里面的金融战部分,资产价格对全球流动性的争夺,这可能是接下来我们最需要关心的事情。

而长期来说,是能源体系的重组。如果中美作为主权国家最终的较量是货币战争的话,也不可能通过直接的打赤裸裸的货币战以这种形式而要以某种技术形式对决,最终对决的战场是能源的线路。这点是至关重要的,到底中美在哪里决出胜负,比如国共两党对决在四平就搞定了。

华为在5G甚至芯片、操作系统上都有自己的优势,现在没有的环节如果搞进口替代最终或许跟美国比较能做到七七八八,但如果有些东西非要自己做,成本也是很高的。华为的事情出来之后,中国会有很多的储备技术会放出来,这些技术会运用到很多领域,比如工业4.0等,这搞得像是中国真的要跟美国要分离成两个技术体系了一般。但我认为,即便是人民币跟美元分裂,中美的技术在最基础的层面也是不可能真正分裂的,WIFI、蓝牙、SD、IEEE这四个技术组织先后恢复华为的会员资格,后面就看ARM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不用认为芯片是最基础的竞争力,最基础的是技术标准,当年大英帝国的霸权建立在什么之上呢,螺丝的标准,华为努力争取的也是通信领域的技术标准,只要华为在纯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不削弱,其他问题都不难。现在越来越清晰,中美两国逐渐走出不同的线路,但不是技术线路,而是技术应用的线路,这个应用的竞争,聚焦点,就是电和油的竞争。

如果我们把2007-2011年次贷危机和1914-1918年一战做一个类比,或许对理解这个局面有所帮助。川普有丘吉尔的梦想,就是回到石油美元,跟丘吉尔恢复英镑金本位是一个意思,其实已经力有不逮了。只不过川普对石油美元的理解就是错的,他认为掌握了原油的定价权或者市场份额,以为美元就掌握了世界,其实奥巴马的策略是完全相反的策略,他要绕过传统能源进入到广泛的新能源,用信息技术全面融合风能、太阳能、页岩油、核能,就是互联网能源,它的核心是电不是油,把所有的能源形式组织到一张大的电网当中,同时也是信息网,也是物流网络,实现AI对三网的智能生产和配置,这是非常超前的一个布局,从google的动作上就看得出来。奥巴马做了深远的布局:伊核协议、TPP、巴黎气候协定。但这三驾马车川普一上来就完全废掉了,他不愿意吃眼前亏。那现在这个路线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国才能做到,也就是说中国开始走奥巴马设计的技术路线。中国之所以可以走这种技术路线,其一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特高压电网,不惜代价架在了偏远山区,以后随着新能源的扩张就知道价值了,其二是2014年中国的多晶硅企业把美国干掉了,那个时候其实历史就决定了,在这条路线上美国很难跟中国竞争了,美国这个行业已经没有了,包括风电美国也是落后的,所以说未来的十年当中有什么是非常确定的,我们可以确定就是全球体系会解体,我们可以确定进入到一轮滞胀当中,还有就是中国围绕能源互联网的巨额的投资,或者说中美在能源线路上的争斗,这是华为事件背后我们真正应该看到的方向。

现在中国已经提出了野心勃勃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将打造五个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包括电动汽车、分布式光伏、综合能效、能源电商、大数据商业化。5月29日习近平主持深改组第八次会议,注意这里就有一个内容,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等10份重要文件。长远来看,我看有希望发育成区块链能源网,我认为这是中国真正的希望。

中国的能源革命已经发生,而且规划宏大,但是要真走到电力互联网这一步并不容易,也就是油和电之间,还要有一个中间过程,就是气。这个是真正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是中俄合作的重中之重。


接下来,我们谈中俄联盟的事情。

端午节期间中俄的结盟,消息出来之后大家蛮多的反应,这个事情一个是比较敏感,所以弄的大家都不敢说了,我也有些顾虑,目前市面上大家对这个事情准备不足。这件事情很重要,虽然从三元博弈里面看是必然结果,但是这么快到来是超出市场预期的,这个协议的形式和内涵,市面上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我打算从三个方面讲这个问题:

新时代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个名词在历史上还没有过,这个关系双方定义为战略联盟,不是军事联盟,也对。确实也没说到中俄两国要形成共进退的军事合作关系。但如果仔细看的话,双方合作涉及到军事基础设施,尤其是空天系统的共建共享合作问题。所以,中俄这个联盟关系,往后走其实是军备联盟,这种联盟关系在历史上可能也还没有过,因为之前没有此类信息技术。对中国来讲做出的这么一个抉择,在我看来是革命性的事件,至少影响后面三四十年,就像历史拐了一个大弯,它相当于宣布中国已经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不结盟”的政治传统。

那么,这份战略结盟是要追求什么呢,主要是保证政治安全。这个不多说。我们只要知道一点,中美谈判过程当中经济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是美国要中国做出政治承诺,威胁到了执政安全,直接导致中国在政治上倒向了俄罗斯。现在的中美博弈,都是双方之前都想的太多了,把很多东西一股脑的放在贸易协定解决,把政治、货币放在谈判里面,谈到后面就谈崩了。如果之前的贸易协定谈妥了,那就相当于中美真的建成了G2,中美国。次贷危机后的2009年提出来到现在的2019年,这10年时间,美国好像一直在为G2努力,最终还是在华为这件事上功亏一篑了,很可惜。

那么,中国做了这个抉择,相当于把政治问题从贸易谈判中完全剥离了,这对川普也是一个确认,接下来就只能是务实的谈技术层面的合作问题,美方也要逐渐认清这个局面。

从全球角度来讲,中俄战略联盟确认了全球多极化的到来,从历史来看是个必然结果,这意味着未来并非是太平盛世,我们不用担心冷战,其实热战风险在增加。

这次结盟对中国来讲,是选择了一条短期很有利,但是中长期来看是最艰难的路。为什么说艰难呢,“伊斯兰化”,我们有没有办法消化?其实从中国历史来看,有,而而且不止一次,但是我们需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来改革政体,甚至国体。


总体来看中俄关系的压舱石是政治,那么两国合作的平台到底是什么呢,是“一带一盟”。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2014年提出来的,俄罗斯更早的提出的“亚欧经济联盟”,在整个亚欧板块,整个世界中心还有美国提的丝绸之路经济计划,最终形成的主要的两个倡议就是一带一路和亚欧经济联盟。这两个战略从14年以后中俄一直考虑在对接的可能性。在15年的时候,中俄就签署了双边协议,准备对接起来,这个事一直拖了四年拖到现在。中石油当时签天价的协议,之后就一直卡在那里了。因为亚欧经济联盟实际上是非常巨大的政治野心,覆盖了苏联解体之前的那些国家,就是除了乌克兰以外的独联体这些国家,而且俄罗斯国内对欧亚经济联盟准备了很久,从经济政治到货币一体化方案都提出来了,当然欧亚经济联盟内部也面临一些阻力,就是俄罗斯经济实力不足很难落地。中国有这个经济能力,主要看重这个地区两个东西,一个是资源库,另一个就是这里是欧亚供应链的中枢,对于一带一路来讲是巨大的机遇,但是复杂之处在于地缘政治很难处理。中亚这个地区不仅处于中美俄中心的博弈地带,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在这个区域都产生复杂嵌套关系,过去中国在涉及到宗教冲突的时候一直非常谨慎,以前中国在介入中亚问题上一直很务实,只是单纯以能源合作为主。

但是,最近几年的合作还合作出来一些问题,就是中俄两国之间的能源关系出现了一些动荡,以前中亚出口天然气要通过俄罗斯中央油气管道,但是中亚跟中国合作之后,那个原来通过俄罗斯的管道下降了一半还多,可以说中国也一直在挖墙脚,也导致了一些报复。

所以过去四年当中中俄把这些争议悬置,可以理解为中俄两国都对美国存在幻想。俄罗斯是乌克兰克里米亚之后的一系列的冲突,而中国跟美国的贸易谈判,导致这些幻想不复存在了。我们看中俄联合声明里面,习大大讲了很多,其实只要看普京讲的东西就行了,他说提供充足的能源给中国,努力提供大豆给中国,希望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加快对接,主要就是这三点。而对接就是后面的操作系统了,怎么构建是我们核心要想的问题。

我认为其基本系统由这些东西构成,概括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就是中国和俄罗斯计划拉拢印度,构建一套可以局部共享的基础军备系统,这块的合作可能逐渐加深的;两个基本点就是供应链和天然气卢布。这两个是中俄的巨大的利益交换,对中长期大类资产影响巨大。中国计划将建设铁路,延申供应链直连欧洲,打通这个通道,这也是中亚经济体最需要的东西,最近习大大也在中亚诸国访问,这是中国最需要的东西,中国做出的让步是在能源方面,就是帮助俄罗斯构建能源霸权,即天然气版本的“OPEC”。

上面我讲到美国跟中国的博弈,美国打算打碎亚太的科技美元产业链,中国的报复就是瞄准石油美元体系,扶持一个“天然气卢布”,对石油美元体系嵌入一根长钉子,这个钉子不是石油而是天然气。天然气储量排名第一是俄罗斯,其余是伊朗,美国,土库曼斯坦,也就是说在俄罗斯势力范围内,俄罗斯的储量是巨大的。

这次中俄签了27个合作协议,除了货币,核能及军事层面的协议,最值得注意的是中石油、中海油入股北极的LNG-2项目(这个项目是挤掉了沙特阿美拿到的),中石化还与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设立了合资公司,这家公司在中国设立贸易公司,主要业务是将从俄罗斯运来的天然气在中国的管网销售。而且,中远海运和俄罗斯最大的私营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俄罗斯现代商船公共公司以及丝路基金一同成立了北极海运公司。根据报道,根据四方协议,各方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为俄罗斯联邦北极区向亚太区运输提供联合开发、融资和实施的全年物流安排,并组织亚洲和西欧之间通过北极航道的货物运输。这个就是完全绕开美国目前的军事控制网络,另建一套供应链体系了。

这三个项目最大的满足了俄罗斯的需求,建设远东的能源通道,甚至也能延伸到西欧,其野心也是非常大的,这次的合作意味着整个俄罗斯的能源战略跟中国能源战略的合流,在中期都要大规模的往天然气转。俄罗斯现在问题是开采能力足够,但是输出能力不足,还有就是上游对其他周围的中亚国家的竞争对手的掌控力不足,但是最近这些事情都有很多的东西在改变。比如俄罗斯重新和土库曼斯坦谈管道运输协议,俄罗斯跟日本和朝鲜谈修管道的事情,中国答应了修这个管道之后,设想是从东北拉到上海,从朝鲜拉到韩国,甚至到日本。

俄罗斯西线的能源战略是从黑海铺到波罗的海,就是到德国的,如果布局都完成的话,那么意味着美国对俄罗斯的堵截就失败了,而且俄罗斯会彻底的以天然气为本位资产,俄罗斯的目前天然气产能已经很大了,天然气上市公司市值比石油还大,这次跟中国的合作会加快转型。如果这些都成型的话会对美国的石油美元体系构成重大打击。


这些事对中国影响也很大,对我们的能源战略、产业规划、资本市场乃至民生大计都是影响深远的。

中国这两年也在做天然气的转型,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2806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7.6%,但是天然气在整个能源平衡表中的比例仍然非常低,其他工业强国的能源平衡表中天然气至少占25%~35%左右。由于外部的压力导致国内的天然气转型不得不提速,习大大去俄罗斯访问的同时,能源局公布了一个新的监管协议,叫做《油气管网设施公平监管办法》,这个事情讨论了好几年在这个时间点正式落地,非同寻常。这个监管办法意味着接下来很快就要组建天然气国家官网,而且要市场化的运行,要杜绝统销统购,这必定是1998年油气领域重组21年后最大的油气改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