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丛非从
学点心理学,做个轻松快乐的小niu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丛非从

诉苦时提建议,是堵住别人嘴的最好方式。 | 丛非从

丛非从  · 公众号  ·  · 2018-08-06 09: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你跟一个人诉苦,最烦的就是被给建议。别人跟你诉苦,你最容易的也是给建议。


你跟一个说想离婚。他就会建议你为了孩子不要离啊,这种人早就应该离了啊,你会遇到更好的啊。


你跟一个人说老板不好。他就会说热爱工作啊,为了钱忍啊,辞职换个工作啊。


你跟一个人说孤独难过。他就会说没事,别想那么多。多出去走走。


你跟一个人说疼,他就说,多,喝,热,水。


有时候你只是想说说,倾诉下。但就是会收到大量建议。建议这个东西,总是感觉不痛不痒。人家没说错,但你就是感觉有个东西被憋住了。有时候想让他别提建议了,可人家也没说错啊。有时候不想再听了,可是你自己主动诉苦的啊。

结果越说越难受。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你发现你经常安慰别人的那些话,放在自己身上是没有球用的!



2


我们为什么喜欢在别人诉苦、抱怨、负能量的时候提建议呢?

是我们焦虑了。


别人的诉苦,就是在说他过得很糟糕,遇到了很糟糕的事,心情不是很好。本来这是他的事,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是面对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里就给自己提要求了:


他很需要我,我要安慰他。


可是怎么办哎,我哪知道你该怎么办。我又不是你,你跟我说这些干嘛。我自己也烦哎,你这些困难超出了我的专业领域啊。我自己都一地鸡毛,还要花心思来照顾你,同情你,理解你,安抚你。


怎么办,压力好大。


所以 其实不是别人的负能量让你感觉到烦了,是你内在“我要安慰他”的想法让你烦了。


你把别人的诉苦,当成了对你的要求。

如果你能有界限,分清楚别人诉苦是别人的事,跟你没关系。你不必非要安慰他、帮助他,你就不会感觉到烦了。

你只要静静看着他不开心就好了,你还可以是开心的。




3


可这时候,如果你太伟大,你就会内疚。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 “看不得别人不开心综合症” 。我发明的词汇。


就是看到别人不开心的时候,就自带慌乱。妈妈看到孩子哭的时候,就开始烦了:怎么又哭了。因为她在要求自己去哄他,可是又不想。自我强迫的很难受,就以烦表现出来了。


好像别人不开心,我就有什么责任和义务似的。别人不开心,我还置身事外,我就是个坏人似的。


别人不开心,你听着就是了,看着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插一脚呢?


我们潜意识里的自恋就是:


他自己是走不出来的。


在我们潜意识看来,他太苦了。太可怜了。我们不相信别人有消化不开心的能力,不相信他自己可以安抚自己。


因为我们自己对不开心只有压抑的能力,没有消化的能力。所以我们会错误性认为他们也没有。


那他为什么要跟我说呢?

这正是他消化的方式啊! 诉说即消化。




4


听着很烦怎么办。

听别人诉苦,有些烦是你意识不到的。你以为你在听,其实你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在抵触了。 你的焦虑感一上来,你就想做点事情来抚平自己的焦虑。


做什么呢?

提建议啊。


这个动作,既可以让别人闭嘴,又看起来很礼貌。至于建议有没有效,是不是真的对你好,就跟我没关系了。


人在情绪里想的是“为什么”,但是建议直接把话题拉到了“怎么办”上。


情绪里想的是,他为什么要伤害我啊,我为什么这么惨啊,他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我对他付出了这么多他怎么可以这么辜负我啊,我怎么这么傻啊。不应该这个样子啊,怎么就这样了呢?


人内心充满了疑惑,需要通过诉说把自己理清楚。


你这一打断,直接跳过问题,到了行为了。


大脑这一交叉碰撞,就短路了。无法继续思考原来的问题了。诉苦的人就需要再多拿出精力来回应你:

但是……,可是……。


情绪强制暂时中断,进一步压抑。


所以, 诉苦时提建议,是堵住别人嘴最好的方式。


即使他不愿意闭嘴,觉得你不理解他,他也会把悲伤转化为愤怒,这样你就不用面对“可怜的他”了。愤怒的他比可怜的他,让你好接受多了。




5


对于别人的建议,千万不要当真。因为他只是不想再听了,才赶紧给你建议。

其实,对于别人诉苦、抱怨、负能量,最好的方式是倾听。

倾听的两个重要要素:

  1. 理解。

  2. 界限。


理解就是设身处地,感受他的痛苦。 然后用一根清晰的线,帮他理清楚到底怎么了。


这个不是野蛮分析。很多心理学初学者特别喜欢野蛮分析,说很多“因为……”。理解是提问,是贴着他的感受提问。通过良好的提问,让他自己说着说着清楚了。


界限就是出借你的情绪,但不要卷入你的情绪 。感同身受的目的,就是你调动那你相关的经验理解了他一部分,然后此刻你也有了这样的情绪,所以你知道怎么提问下去。


但不要卷入情绪。只理解他的那一部分就好了,不要因为自己过高的期待,调动出新情绪。 “想安慰好他”,就是过高的情绪。把自己的创伤带过来,也是卷入情绪。


没有办法理解,那就假装理解也可以。通过大量的“嗯”、“哦”就可以了。


我刚毕业那会儿,很多朋友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其实你知道读了个大学,什么都不懂的。学的最多的词就是:倾听。


然后有个姑娘失恋了,想找我聊聊。于是请我吃饭。 我还记得那是在北京上地附近一家比较高级的餐厅。


整个过程,我就吃啊吃,她就说啊说。

2个小时后,我很满足地吃饱了,她很满足地说够了。


走的时候,她说了好多个谢谢你,我也说了好多个不客气,没关系。




在这里你会被很多人倾听,也可以跟很多人诉说,然后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很多人共情着你的痛苦,心疼着你的心疼,从此你好像有了战友、病友、朋友、老友、损友,又不同于外面那些朋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每周三晚不见不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