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策略知行
自由无用,策略知行。吴开达,德邦证券MD|副所长、总量组长、首席策略(兼中小盘、新股研究),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硕导师,主要研究市场微观结构。曾任国泰君安策略联席首席,原团队获得过新财富、II、水晶球、金牛奖等多个最佳分析师奖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鱼皮  ·  MyBatis中的 10 个宝藏技巧! ·  1 周前  
程序员鱼皮  ·  MyBatis中的 10 个宝藏技巧!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达策略知行

股票+基金:居民增配方向——2022年微观流动性展望|吴开达策略知行团队

达策略知行  · 公众号  ·  · 2021-12-07 15:44

正文

联系方式

吴开达(微信po1wkd)


摘 要 



本报告导读:测算公募基金、外资等各大主体资金供给,以及股权融资、产业资本等领域资金需求,全面判断2022年A股市场资金供需情况,预计在机构资金稳定支持背景下,叠加个人资金的增幅强化,微观流动性“稳中有进”,增量万亿。


A股流动性两大根本逻辑:居民增配,机构化延续。1)居民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权益资产占金融资产比例具有双升空间。在房住不炒政策保持定力的背景下,住房或无进一步占比提升的空间,未来资产增配方向将逐渐由实物资产转向金融资产;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中,股票+基金占比仅为10%,理财及储蓄占比近2/3,未来有望向权益转移。2)机构化趋势有望持续。全市场机构化比例自2014年以来稳定上升,2021年或再创新高,全市场主要机构投资者比例测算下预计达到48%。基金业的迅速发展、外资的持续流入,叠加政策对险资、社保、年金等长线资金的鼓励入市,未来市场的机构化趋势有望延续。


2022年资金供给共计约为4.22万亿:1)预计公募基金带来增量资金约为1.06万亿元。考虑到居民资产配置具有长期向金融资产偏重的趋势,且公募基金是居民配置金融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则2022年全年公募基金发行趋势有望维持过去两年的良好态势;2)预计融资资金带来增量约为2800亿元。假设明年全A涨幅维持今年水平,则流通市值同比例上升,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维持且考虑明年解禁市值减持需求;3)预计海外资金带来增量约为3700亿元。考虑到外资具备中美关系缓和叠加国内各方面政策进入平稳期的主动流入逻辑,以及A股纳入MSCI进程有望持续的被动流入逻辑;4)预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带来增量资金约为1.54万亿元。考虑到今年私募规模高增较难继续维持,所以按照过去3年的规模平均增速考量,同时假设股票仓位为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水平;5)预计保险资金带来增量约为3000亿元。假设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增速维持今年的8%水平,政策端依然鼓励险资入市,股票和证券投资比例小幅回暖至12.5%;6)预计银行理财资金带来增量约为1800亿元。假设明年理财市场整体规模增速维持今年水平,权益类资产占比略有回升,公募基金资产占比回升至3%;7)预计个人资金带来增量约为5000亿元。资金规模增速预计维持2019-2021年平均25%的水平。


2022年资金需求共计约为3.13万亿:1)预计股权融资带来增量资金需求约为1.8万亿。IPO规模假设北交所融资节奏与科创板首年融资节奏相近,再融资整体节奏则与今年持平;2)预计产业资本减持带来增量资金需求约为5500亿。考虑到2021年解禁市值中后续的减持需求,以及2022年新增的解禁市值,则假设减持规模占解禁市值比例为过去两年均值;3)预计南向资金带来增量资金需求约为3700亿。由于当前港股估值水平处于2010年以来历史中位数的合理水平,港股资产具备一定吸引力,则假设2022年整体南向资金节奏与今年相近;4)预计交易成本资金需求约为4100亿。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计算,今年前三季度券商平均佣金率为万分之2.66,保守估计券商平均佣金率未来或仍有降幅但降幅有限,假设为万分之2.5,且印花税率为千分之一,成交额情况保守估计下维持今年水平。


风险提示:市场行情对流动性带来超预期影响,政策端对某些资金主体的超预期支持与限制,个人投资者情绪的超预期变化。


目 录


1. A股微观流动性:居民增配,机构化延续

  1.1. 居民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权益资产占金融资产比例具有双升空间

  1.2. 机构化趋势有望持续

2. 2022年资金供给展望

  2.1. 公募基金:预计贡献1.06万亿增量资金

  2.2. 融资:预计贡献2800亿增量资金

  2.3. 外资:陆股通主导,预计贡献3700亿增量资金

  2.4. 私募基金:预计贡献1.54万亿增量资金

  2.5. 保险资金:预计贡献3000亿增量资金

  2.6. 银行理财:预计贡献1800亿增量资金

  2.7. 个人资金:预计贡献5000亿增量资金

3. 2022年资金需求展望

  3.1. 股权融资:预计需求1.8万亿资金

  3.2. 产业资本:预计需求5500亿资金

  3.3. 南向资金:预计需求3700亿资金

  3.4. 交易成本:预计需求4100亿资金

4. 考虑资金供需,2022年A股资金面稳中有进,增量万亿

5. 风险提示


正 文



1. A股微观流动性:居民增配,机构化延续


1.1. 居民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权益资产占金融资产比例具有双升空间


未来居民资产配置将存在实物资产转向金融资产的趋势。在2020年央行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居民整体资产大部分由实物资产构成,其中住房占总资产比例过半,达到59.10%,金融资产仅为20.40%。在房住不炒政策保持定力的背景下,以住房为代表的实物资产或无进一步占比提升的空间,未来资产增配方向有望逐渐由实物资产转向金融资产。



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中,股票+基金占比仅为10%,理财及储蓄占比近2/3,未来有望向权益转移。在上述调查报告中,居民金融资产中的股票+基金配置比例仅在10%的水平,而银行理财+储蓄占比接近2/3。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理财部分资金有望向权益资产转移。对比美国居民资产配置情况,金融资产占比始终在60%以上,2020年达到71%,金融资产中股票+基金占比始终维持35%以上,2020年达到50%。




1.2. 机构化趋势有望持续


在居民资产配置向金融资产以及其中的权益类资产转移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是转移过程中的一大途径。公募基金多年来相对全市场具备一定的超额能力,尤其是2020年以来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快速扩大,也使得公募基金市场迅速扩张,进一步增强了公募基金在全市场的定价权。



全市场机构化比例自2014年以来稳定上升,2021年或再创新高。根据我们以自由流通市值视角下的测算,2021年全市场主要机构投资者比例预计达48%,机构定价权排前三的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外资,公募基金占据主导地位。基金业的迅速发展、外资的持续流入,叠加政策对险资、社保、年金等长线资金的鼓励入市,未来市场的机构化趋势有望延续。



2. 2022年资金供给展望


2.1. 公募基金:预计贡献1.06万亿增量资金


2021年截至11月,公募共计新发行份额2.62万亿份,其中股票型0.34万亿份,混合型1.59万亿份。统计公募月度新发行份额,2021年至今月均新发行2385亿份,总体月均水平低于2020年的2604亿份。股票型307亿份与上年的308亿份相差无几,混合型1449亿份则略高于上年1353亿份。故公募基金总体发行节奏逐步放缓,偏股型发行节奏保持稳健。



偏股型基金2021年截至10月净增1.43万亿份,其中股票型净增3236亿份,混合型净增1.1万亿份。偏股型基金总份额虽然总体上升,但也经历了年初的火热到5月单月的负增,此后逐步回暖,10月虽节奏放缓但主要由于节日效应,预计后续份额增长节奏将维持。



主动偏股型产品头部化现象依然显著。样本基金选取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4类主动偏股型基金产品,截至2021年三季报,资产净值排名前10%的产品,规模占比达到了61.52%,排名前20%产品的规模占比达到78.56%,这一比例虽然较年初略降,但“二八效应”依然显著。



主动偏股型基金在2021持续加仓以电力设备为代表的中游制造,持续减仓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下游消费。以主动偏股型基金季报重仓股视角来看,中游制造仓位由20Q4的27.40%上升至21Q3的34.10%,其中电力设备仓位大幅上升至18.27%,超过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位列全行业第一。下游消费仓位则由20Q4的45.96%持续下降至37.44%,其中食品饮料仓位变化-5.08%下降显著。



预计2022年公募基金带来增量资金为1.06万亿元。若以2021年至今的月度发行及赎回情况衡量全年,并且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股票仓位分别约为80%、60%,则测算可得到2021年全年公募基金贡献的增量资金约为10491亿元。考虑到居民资产配置具有长期向金融资产偏重的趋势,且公募基金是居民配置金融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则2022年全年公募基金份额增加趋势有望维持良好态势,若以2019-2021年三年的份额增速均值分别衡量明年股票型、混合型的份额变化,则测算下可得带来的增量资金为10611亿元。


2.2. 融资:预计贡献2800亿增量资金


两融占流通市值比例在2021年维持稳定,贡献增量资金约为2183亿。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在2014年达到高点,但经历了2015年的行情波动后,监管层对于全市场杠杆率的控制趋严,两融余额总量虽然呈稳健上升趋势,但其占全A流通市值比例却始终变化不大。2021年至今这一比例为2.54%,与2020年的2.52%几乎无差异;两融资金期间净买入达2419亿元,较2020年的4765亿下降明显,主要由于2020年的全A涨幅显著大于2021年。


预计2022年融资带来增量资金约为2800亿元。根据我们的年度策略报告《蓄力牛市,犇——2022年A股年度策略》,保守估计取明年全A预期涨幅下沿即10%,则流通市值同比例上升,在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维持2.5%且考虑明年解禁市值的情况下,预计融资资金在2022年将带来增量资金2800亿元。



2.3. 外资:陆股通主导,预计贡献3700亿增量资金


陆股通主导外资趋势不改。自2014年底沪港通开通、2016年底深港通的开通以来,陆股通资金在外资整体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陆股通成为海外资金配置A股资产的重要途径。2021年至今,陆股通资金占外资比例达91.74%,这一比例远超QFII、外资私募,基本代表了外资整体行为及偏好。



2021年截至11月底,陆股通历史累计净买入1.55万亿元,当年净买入3432亿元,年度净买入有望创新高。陆股通资金净买入力度自2015年以来持续上升,2019年度净买入3517亿元达到高点,2020年节奏稍有放缓但也超2000亿元,2021年截至11月底当年净买入3432亿元,年化后预计今年净流入3718亿元,单年净流入力度有望创新高。



行业偏好方面,陆股通2021年至今净买入电力设备超千亿资金,净卖出食品饮料排第一。陆股通资金今年对电力设备的净买入资金量远超其他行业,至今达1284亿元,同时电子、医药生物、银行也均获得了超400亿的资金流入。大部分行业呈净流入状态,只有6个行业呈净卖出状态,前三为食品饮料净卖出152亿元、房地产净卖出80亿元,国防军工净卖出42亿元。



当前外资增量逻辑在于两方面:


1)主动流入:中美关系缓和叠加国内各方面政策进入平稳期。国庆期间美方贸易代表戴琪公开演讲首次阐述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愿景,谈及启动有针对性关税排除程序,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瑞士建设性和坦诚的会晤验证了中美关系已开始边际缓和。另一方面,国内在2021年经历了互联网平台反垄断政策、能耗双控政策、双减政策等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当前进入政策的平稳期,包括其中的能耗双控政策的边际放宽。A股资产对外资长期具有吸引力。


2)被动流入:A股纳入MSCI进程有望持续。参考韩国、中国台湾股市逐步被纳入MSCI的过程,由开始到完全纳入的时间分别为6年和9年。A股入摩进程自2018年以来已持续3年,纳入权重在2019年底提升至20%后至今未再有提升。而当前入摩主要存在4大问题:A股缺乏风险对冲和衍生品工具、结算周期过短、A股假期与陆股通假期之间的错位、陆股通中需要形成有效的综合交易机制。而为解决上述问题,2020年港交所推出的SPSA集中管理(Master SPSA)服务,是实现综合交易机制的变通方式。2021年10月推出以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为标的的期货合约,是风险对冲和衍生品工具获取问题的初步解决。后续若能解决剩余问题,则入摩进程或将继续。


预计2022年海外资金带来增量资金约为3700亿元。考虑到上述两方面增量逻辑,预计2022年陆股通整体流入节奏维持今年趋势,以当前月均净买入金额测算明年增量资金,可得增量资金约为3700亿元。


2.4. 私募基金:预计贡献1.54万亿增量资金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提速扩张。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10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规模已突破6万亿,于去年年中提速扩张至今,较去年年底规模增速高达61%,规模增长2.31万亿,管理只数突破7万只,增长1.89万只,规模数量均实现大幅增长。



2021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增速显著高于公募。以同比增速来看,截至2021年三季度,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同比增长75.76%,显著高于公募规模增速34.23%。并且相较于公募较稳定的增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2016年底至2018年底经历规模持续缩水,但此后在2019年底规模同比增速实现9.43%转正,此后不断提速,至今年增速达到高点。



预计2022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带来增量资金约为1.54万亿元。由于观察到私募证券基金规模数据季度内相对平稳,或由于基金申报材料呈季度性,所以其今年年底规模增速预计为62.5%,规模增长至6.12万亿。考虑到今年的高增长难以继续维持,所以按照过去3年的规模平均增速42%考量,同时私募证券基金股票仓位参考公募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60%的水平,则预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带来增量资金约为1.54万亿元。


2.5. 保险资金:预计贡献3000亿增量资金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稳健上行,但股票和证券投资运用余额及占比在2021年双双降低。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截至2021年9月达22.44万亿,较2020年底稳健上行。但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运用余额却在同期下降了约2300亿元,规模为2.73万亿,整体占比也从2020年底的近年高点13.76%,下降至12.16%。主要原因或是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在2021年初达到了较高位置,保险资金采取了主动减仓操作,以及重仓资产在2021年的表现较差。



政策端依然鼓励险资入市。2020 年,银保监会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上调至上季末总资产的 45%,取代 2014 年以来统一的 30%上限。当前的保险资金对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则远没有接近这一上限,未来长线资金仍有望持续入市。


预计2022年保险资金带来增量资金约为3000亿元。假设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增速维持今年的8%水平,股票和证券投资比例小幅回暖至12.5%,则预计保险资金带来增量资金约为3000亿元。


2.6. 银行理财:预计贡献1800亿增量资金


理财市场规模平稳增长,净值化转型效果显著。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1.17万只,募集规模31.87万亿元,新增投资者数量987.98万个,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263亿元。截至9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净值化比例超86%,市场运行平稳。



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不升反降,或由于权益投研体系搭建和能力积累仍需要时间,资管转型或刚开始。过去三年,理财产品资产中权益类占比不断降低,由2018年的9.92%,到2020年的4.75%,截至2021年二季度已降至4.08%,最新数据三季度更是降至3.94%。权益类资产占比不断下降或反映了资管新规过渡期下,理财产品为实现平稳过渡而选择风险规避。而今年底的过渡期结束,或是银行理财资管转型的起点。



短期内银行理财权益资产增配方向主要为FoF,长期则考量管理者投研能力。资管新规明年正式实施,由于当前权益类资产占比仍然较小,在产品净值波动逐渐常态化的背景下,权益类资产在银行理财中的比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短期内,权益类资产增配方向主要为委外FOF合作方式;长期来看,理财收益的变化更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投研能力,故银行理财将更多通过自身投研体系的搭建,从而采用直接投资方式参与权益市场。


预计2022年银行理财资金带来增量约为1800亿元。假设明年理财市场整体规模增速维持今年预期的10%的水平,权益类资产占比略有回升至4.5%,公募基金资产占比考虑到FoF为短期主要权益增配方向,故回升至3%,则2022年银行理财预计带来增量资金约为1800亿元。


2.7. 个人资金:预计贡献5000亿增量资金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规模达1.94万亿。通常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金代表了个人投资者证券市场交易资金结算余额。个人投资者资金规模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位2.06万亿,但此后连续下降三年直至2018年末的低位0.94万亿。而后伴随着市场持续回暖,2019-2021年的个人投资者资金规模连续上升,2019年规模增加3621亿元,2020年增加36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已增加2800亿元,预计全年能够维持过去两年增势。



预计2022年个人资金带来增量约为5000亿元。假设明年个人投资者资金规模增速维持2019-2021年约为25%的水平,则个人资金预计带来增量5000亿元的水平。


3. 2022年资金需求展望


3.1. 股权融资:预计需求1.8万亿资金


2021年股权融资整体节奏平稳。2021年截至11月底股权融资整体规模达1.56万亿,预计全年水平与2020年相近。首发融资规模达4527亿,占比30%,再融资规模达1.08万亿,占比70%,整体结构也与去年水平相近。自创业板2020年7月实行注册制以来,股权融资节奏逐渐进入平稳期,预计今年整体规模在1.7万亿。



截至11月底,创业板2021年IPO规模达1173亿元,在注册制推行后IPO月均规模显著提升;科创板2021年IPO规模1506亿元,月均募资139亿元保持平稳态势。




北交所及注册制持续推行,将在2022年带来增量资金需求。2021年11月15日上午,北京证券交易所举行揭牌暨开市仪式,北交所正式开市,其不仅将在2022年带来IPO增量,且现有创新层存量企业也可保证一部分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注册制在创业板成功推行,未来有望在其他板块继续推行直至全A注册制常态化。上述两点或共同推升2022年IPO节奏。


预计2022年股权融资带来增量资金需求约为1.8万亿。IPO规模假设北交所融资节奏与科创板首年融资节奏相近,再融资整体节奏则与今年持平,叠加北交所新增部分首发融资需求,测算得2022年股权融资资金需求约为1.8万亿。


3.2. 产业资本:预计需求5500亿资金


2021年产业资本减持节奏较2020年大幅放缓。2021年产业资本净减持至今达4365亿元,较2020年整体净减持规模的6556亿元大幅降低,或由于2020年整体股市行情表现好于2021年。



当前已披露2022年预计解禁市值相较今年稍有回落,但整体处于历史高点。2021年解禁市值达5.63万亿,为历史高点,2022年整体解禁规模将小幅回落,当前披露解禁规模为5.09万亿,虽不及2021年,但同样处于历史高位。



预计2022年产业资本减持带来增量资金需求约为5500亿。由于整体行情较2020年更弱,故虽然2021年解禁市值达历史高点,但产业资本减持行为却有放缓。考虑到2021年解禁市值中后续的减持需求,以及2022年新增的解禁市值,则假设减持规模占解禁市值比例为过去两年均值,测算得2022年产业资本减持资金需求约为5500亿元。


3.3. 南向资金:预计需求3700亿资金


2021年南向资金稳定净增长,增速有所下滑。2021年至今南向资金净买入3349亿元,与2020年净买入近6000亿的规模相比降幅较大。今年南向资金净买入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单季度净买入3114亿元,此后便由于市场环境整体萎靡而大幅减少资金行为。



港股资产今年以来估值大幅回落,当前处于中位数合理水平。2020年下半年的南向资金大幅流入,极快拔高了港股资产的整体估值,而在2021年年初恒生指数PE-TTM超17倍达到了历史高位,南向资金便大幅减少了流入。截至11月底,恒生指数PE-TTM仅为10.30倍,相较于年初高点回落41%,相较于A股的低估值属性重现,整体处于2010年以来中位数水平,港股资产或重新具备吸引力。



预计2022年南向资金带来增量资金需求约为3700亿。由于当前港股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中位数合理水平,港股资产具备一定吸引力,则假设2022年整体南向资金节奏与今年相近,测算得资金需求约为3700亿元。


3.4. 交易成本:预计需求4100亿资金


万亿成交额将逐渐成为常态。全A年度成交额历史高点在2015年,全年成交额超250亿,此后逐年下降,自2018年以来重拾升势,2020年超200万亿,日均成交额达8000亿以上。2021年截至11月底成交额已超去年全年,日均成交额超万亿,相较去年日均8381亿提升约2000亿。在A股市场持续扩张的背景下,成交额将随流通市值逐渐上升,日均万亿成交额从今年起或成为常态。



成交额上升趋势背景下,交易成本影响逐渐提升。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佣金与印花税,虽然当前成交额已逼近2015年高点,但由于券商佣金率的逐年下降,一定程度上与成交额上升幅度相抵,交易成本绝对高点仍然是2015年5000亿水平。将截至11月底的数据年化,测算得到2021年交易成本约为3900亿。



预计2022年交易成本资金需求约为4100亿。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计算,2021年前三季度券商平均佣金率为万分之2.66,保守估计券商平均佣金率未来或仍有降幅但降幅有限,假设为万分之2.5,且印花税率为千分之一,总体成交额情况与前文流通市值上升比例10%假设相同,测算下交易成本资金需求约为4100亿。


4. 考虑资金供需,2022年A股资金面稳中有进,增量万亿


综合考虑上述资金供需,2022年A股资金供需呈“稳中有进”的局面。2022年资金需求端虽然存在北交所带来的股权融资压力增大,产业资本减持的持续资金压制,南向资金、交易成本对A股资金不小的损耗,但在资金供给端,受益于机构化持续,尤其是公募、私募基金的发展如火如荼,为供给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结合我们年度策略中对于2022年市场的蓄力牛市判断,预计个人投资者的情绪回暖带来的资金增量,以及北向资金的长期流入趋势,A股总体资金面或一方面由机构资金稳定支持,另一方面由个人资金增幅强化,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在前文各大资金主体的供需测算逻辑下,2022年预计A股资金将迎来净流入1.10万亿,相较于2021年预期情况有所扩大。



5. 风险提示


市场行情对流动性带来超预期影响,政策端对某些资金主体的超预期支持与限制,个人投资者情绪的超预期变化。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股票+基金:居民增配方向——2022年微观流动性展望》

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12月7日


证券分析师:吴开达

资格编号:S0120521010001

邮箱:wukd@tebon.com.cn


报告发布机构: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MORE

相关阅读

01  了解我们

【招聘】德邦证券研究所策略知行团队诚招分析师和实习生

【发心|吴开达】自由无用,策略知行

【觅同道|吴开达】如果你也信仰自由无用,策略知行

【德邦策略知行】我们初步成团了

【随笔|吴开达】创业的风险

【笃志|吴开达】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02  大势研判

【德邦策略知行】蓄力牛市,犇——2022年A股年度策略

【德邦策略知行】重要研判|春季躁动,不惧Omicron冲击

【德邦策略知行】春季躁动发酵期

【德邦策略知行】中美缓和确认,关税排除在途

【德邦策略知行】中期策略精华PPT丨盛宴未已,向“新”重塑

【德邦吴开达团队|中期策略】盛宴未已,向“新”重塑

【德邦策略知行】大类资产配置框架——基于普林格经济周期六段论

03  行业比较

【德邦策略知行】中观景气丨汽车产业链景气维持上行,必选消费有望逐步见底

【德邦策略知行】汽车产业链景气度触底上行——中观全行业景气跟踪2021年第9期

【德邦策略知行】重视涨价传导顺畅的制造业——深挖财报之2021三季报业绩预告分析

【德邦策略知行】关税恢复排除哪些商品有望受益——中美贸易系列专题之三

【德邦策略知行】中美缓和潜在受益行业、商品、公司——中美贸易系列专题之二

04  新股研究

【德邦策略知行】周观REITs | 认购催化,指数新高

【德邦策略知行】REITs大涨之后,机会何在?

【德邦策略知行】首日破发影响几何?

【德邦策略知行】REITs估值修复,重视第二批参与机会

【德邦策略知行】择基代理变量出现变化——打新基金精选手册v1.1

05  流动性研究

【德邦策略知行】微观跟踪 | 资金主体普遍降温,产业资本减持放大

【德邦策略知行】新能源高举高打,宁德时代登顶——基金三季报持仓配置分析

【德邦策略知行】由表及里,策略具象

【德邦策略知行】REITs生命周期:全分类收益率相关性分析

【德邦策略知行】如何甄别REITs?

【德邦策略知行】REITs投资指南:SWOT、规则与定价

06  公司研究

【德邦策略知行】策略专题 | 成长能力突出,产能加速扩张——“专精特新”系列研究之2021三季报业绩分析

【德邦策略知行】深度前瞻 | 人口结构转变,银发经济崛起

【德邦策略知行】德邦证券12月金股组合

【德邦策略知行】碳中和下的ESG投资:起源、评级体系与发展趋势

【德邦策略知行】艾为电子(688798.SH):深耕数模混合芯片“小巨人”,多元布局蓄势待发——专精特新公司深度研究系列

【德邦策略知行】“专精特新”中觅“单项冠军”

【德邦策略知行】回归价值创造本源——公司研究系列之财务综合分析框架



首席介绍

吴开达,德邦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所副所长、总量组长、首席策略分析师(兼中小盘、新股研究),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硕导师,主要研究市场微观结构。曾任国泰君安策略联席首席,所在团队获得过策略研究新财富、II-China、水晶球、金牛奖等多个最佳分析师奖项,拥有超过10年资本市场投研经历,兼具一级、二级买方投资及二级卖方研究经验,践行“自由无用,策略知行”。


团队介绍

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吴开达策略知行。


感谢您与我们交流共勉,一同提高认知、提升心性,好好工作,活在当下,平和喜悦。欢迎分享、在看~


重要说明


适当性说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本账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德邦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德邦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德邦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本账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本账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析师承诺: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以勤勉的职业态度、专业审慎的研究方法,使用合法合规的信息,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本人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仅供参考。本人过去不曾与、现在不与、未来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任何形式的补偿,分析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特此证明。


免责声明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合规渠道,德邦证券研究所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均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德邦证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或其他服务。


本报告仅向特定客户传送,未经德邦证券研究所书面授权,本研究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如欲引用或转载本文内容,务必联络德邦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需注明出处为德邦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如未经本公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订阅号不是德邦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德邦证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研究报告进行的整理与解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