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
Nature曾发布一篇统计文章
计算了从1900年开始
史上引用次数最多的100篇论文
排在第一位的
是美国生物化学家Oliver Howe Lowry
在1951年发表的论文
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phenol reagent
《用Folin-酚试剂测量蛋白质》
总被引用次数超过30万
在80年代
几乎每年都有近1万次的引用
著名的Lowry蛋白定量法
就是根据他的名字命名的
Oliver Howe Lowry
1910.07.18– 1996.06.29
然而,Lowry却说
这不是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作为美国两院院士
Lowry在45岁就担任
美国最著名的医学院之一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院长
前两任院长都是诺奖得主
Lowry老爷子活了86岁
却并没有
因为这个无敌的引用量
而获得诺贝尔奖
1977年,67岁的Lowry说
“虽然我知道
它实际上算不上一篇伟大的论文
但是它的反响是如此之大
我还是不免暗自得意”
1990年,80大寿的Lowry
还发表了一篇自传式文章
告诉我们
《不是天才,怎样才能做好科研?》
2014年的这套数据显示
入选史上被引用最多的100篇论文
至少要被引用12119次
其中诺奖级工作包括
Frederick Sanger的DNA测序方法
获得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Kary Mullis的复制DNA片段的方法
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奖
John Pople对DFT的贡献
获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奖
被引用近4万次的石墨烯开山之作
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
除此之外
碳纳米管的发现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明
晶体结构解析的SHELX综述
虽然没能拿到诺贝尔奖
却也堪称经典神作
都入选百强榜单
令人质疑的是
入选的大部分论文
较多地和生物医学有关
而且往往涉及方法学
另外,部分耳熟能详的诺奖级工作
譬如高温超导的发现
DNA双螺旋的结构确定
竟然都在百强之外
这不禁让人疑惑
论文引用量
价值到底有多高?
史上引用最多的100篇论文
有多少是诺奖成果?
部分诺奖得主的工作
没有入选引用排行百强
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
是不是说论文引用量不重要呢?
TOO YOUNG,TOO SIMPLE!
引用量还是非常重要的
入选的论文
绝对都是经典之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发展
只是
不分学科
不限定时间
不考虑具体情况的引用量排名
都是耍流氓
有些诺奖成果太经典
直接当做定理
一句“众所周知”就行了
何需引用
有些诺奖成果太成熟
有些诺奖成果发表时间太短
有些诺奖领域研究人员较少
有些诺奖成果没有一篇典型的代表论文
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导致部分诺奖成果引用量不高
很多诺奖成果的引用量
还不到1000次
斗胆说一句
为什么凡事都要以诺奖
作为标准呢
有些诺奖的水平
确实不够这个榜单
而入选百强的论文
很多都超过诺奖水平
碳纳米管的发现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明
难道就比田中耕一的成就小吗
Googenough对锂电池的贡献
难道不值得一个诺贝尔奖?
Lowry为什么
没有获得诺贝热奖
一般的说法是
Lowry蛋白定量法
既不是蛋白定量的第一种方法
也不是最后一种方法
方法性和创新性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