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泥“ 厌氧消化+土地利用”
技术路线经济性分析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引用格式:赵水钎,段妮娜,谭学军,等.城镇污泥“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技术路线经济性分析[J].环境工程,2024,42(2):1-9.
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起步较晚,多元利用途径和产业化推广仍在探索,其中经济性是关系到技术应用路径是否通畅,技术体系能否有效落地的重要因素。“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是我国目前城镇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之一。聚焦“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和“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2条主流技术路线,基于全流程运行成本统一核算方法,分析不同泥质或技术条件下的经济性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经济性和技术实施如何相互影响,并通过经济性分析对“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技术路线的应用推广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城镇污泥处理处置顶层设计和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依据,为工程运营单位评估和提升运行水平提供参考,为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推广落地提供支撑。
我国城镇污泥产量大、产生集中、有机质低[1],安全稳定处理处置难度较大。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2],要求因地制宜地合理选择处理路径和技术路线,鼓励推广污泥土地利用、推广能量和物质回收利用。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了城镇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形成了多条主流技术路线,其中“厌氧消化+土地利用”作为主流路线之一,可将污泥稳定化、削减病原菌、回收生物质能,具有低耗、低碳的特点。
经济性是技术工艺选择和工程运行优化时的关键指标。我国城镇污泥泥质时空分布差异大、来源和组成较复杂,“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这一技术路线在不同应用场景和运行工况下的成本差异较大。因此,分析成本构成、对比成本差异、研究不同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规律有利于该技术路线的落地。
本研究选定国内常用的2条厌氧消化技术路线——“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和“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采用“三阶段、两成本”的方法来评价经济性。三阶段指将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分为处理阶段、运输阶段、处置阶段。两成本即直接运行成本和总运行成本,其中直接运行成本是工程运行过程直接发生的电、药、蒸汽、水等费用,总运行成本则加上修理维护费、人工费、管理费、折旧费等,因此总运行成本中也反映了投资费用的影响。为便于直观理解,成本统一表示为处理处置每吨污泥(折合含水率80%)的成本。为统一评价基准、尽可能反映中位情况,本研究主要针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评价,其有机质含量覆盖一般区间(30%~65%);此外,考虑到地域造成的环境条件差异,气温、电价、运价等参数以全国平均值为计算依据。
常规厌氧消化即不经预处理直接进行厌氧消化,通常适用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污泥。有机质含量<40%时,一般厌氧消化效果不佳、产气量较少,甚至可能无法热量自给,需要外部热源供热,成本随之提高。同样泥质条件下,不同工程的厌氧消化运行效果各有差异,主要体现在有机质降解率上,运行效果好的有机质降解率高、产气量多、为系统供热多,成本相应降低。由于厌氧消化罐内需要提供恒温条件,不同季节不同温度将影响系统能耗,温度越低污泥加热能耗越高,成本越高。此外,厌氧消化后剩余污泥脱水环节也是成本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本节针对进泥有机质含量、厌氧消化运行效果、季节、脱水药剂种类、脱水药剂投加比例5个主要因素对运行成本的影响展开讨论。
进泥有机质含量直接影响厌氧消化系统能量平衡和厌氧消化后的物质流,从而影响各环节的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脱水污泥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50%~70%,稳定后污泥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0%~55%[3];我国污泥有机质含量为30%~65%[4],根据2014年的调研结果,均值在50%左右[5]。本节分别以有机质40%、50%和60%为例,基于全国2022年平均气温10.5 ℃[6],计算全流程物质流及各阶段运行成本。基本参数取值依据如下:
1)有机质降解率。厌氧消化有机质降解率与污泥泥质、运行效果等因素相关,综合国内外工程运行情况[7,8]和理论研究结果[9-11],设定进泥有机质在40%、50%和60%情况下,厌氧消化有机质降解率分别为20%、32%和38%。
2)产气能力。厌氧消化产气能力可用分解单位VS产沼气量来衡量,根据国外污水厂设计手册[12],该指标最佳范围为0.75~1.12 Nm3/kg VSremoved,这里按平均0.9 Nm3/kg VSremoved计算。
3)沼气锅炉热效率。根据国内稳定运行的大型工程经验,沼气锅炉热效率一般约为80%。
4)沼气收益。厌氧消化产生沼气除补充系统热量外,如有富余可通过热电联产进行发电并上网获得收益。单位体积沼气发电量为2 kW·h/Nm3。
5)电价。污泥厌氧消化工程用电收费标准参照各地方大工业用电电价,全国大工业用电电价与电压等级、用电峰谷时段、季节等均有关系,全国范围内该电价为0.3~1.5 元/(kW·h),在本研究中取平均电价水平0.667元/(kW·h)。
6)脱水药剂投加量。深度脱水采用板框压滤,脱水药剂根据技术规程选择FeCl3+PAM[13]。考虑到污泥有机质含量越高、脱水性能越差,为稳定达到深度脱水至含水率60%的效果,进泥有机质含量40%时FeCl3和PAM投加量分别为污泥干基的8%和2‰、进泥有机质含量为50%时FeCl3和PAM投加量分别为污泥干基的10%和2.5‰、进泥有机质含量60%时FeCl3和PAM投加量分别为污泥干基的12%和3‰。
7)脱水药剂残留量。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FeCl3有效成分转为Fe(OH)3的系数为0.655,以此计算药剂残留量。
8)脱水药剂单价。采用浓度为38%的FeCl3溶液和PAM固体粉末,单价分别为500 元/t和21000 元/t。
9)运距。污泥运距为泥饼外运至土地利用点距离,不同情况下运距差别较大,计算时取适中数值40 km。
10)运价。污泥运价为单位质量污泥单位运距的运输单价,其收费标准地域性强,多为0.65~2 元/(t·km)。计算时取1 元/(t·km)。
11)土地利用成本。厌氧消化泥饼经进一步加工后可进入场地进行施用,该部分成本包括综合加工成本和施用成本。综合加工包括筛分和破碎等工序,根据工程经验,综合加工成本取90 元/t出厂泥。施用成本基本为人工成本,其中污泥土地利用施用效率在不同施用情况下差异很大,如平坦的裸露绿地可借助自动化机械耕作、施工效率高,栽种有植物的土地需挖掘、覆土、恢复种植,耗时长、施工效率低,综合工程经验取5 t/(d·人);人均工资取国家统计年鉴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12)投资成本。厌氧消化的投资成本与系统构成、污泥性质、自动化程度、设备质量、消化池的形状和大小等相关。对于处理规模不低于200 t/d的工程,投资成本为17~45万 元/t(含水率为80%);对于处理规模小于200 t/d的工程,投资成本为45~77万 元/t(含水率为80%)。本研究按厌氧消化系统30万 元/t(含水率为80%)、深度脱水系统10万 元/t(含水率为80%)计算。
13)间接成本。包括修理维护费、工资福利费、管理费、折旧费。
修理维护费由投资成本与修理维护费率相乘而得。设施运营时间越长,修理维护费越高,应视污泥处理厂每年的修理维护情况而定。根据实际工程概算经验,本研究取年修理维护费率为3%。
工资福利费由劳动定员与人均工资相乘而得。劳动定员参考《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按岗配置。
管理费指企业管理、组织、销售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由直接运行成本、修理维护费、工资福利费之和与综合费率相乘而得。在经济评价中,综合费率估算参考值为10%。
折旧费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预计净残值率根据工程经验可取5%,折旧年限参考值可取20年,计算得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参考值为4.75%。
根据“三阶段、两成本”的计算规则,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进泥有机质含量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
在厌氧消化段,污泥有机质含量越高,厌氧消化效果越好、产气量越多,可更多地补充系统需热,甚至有沼气富余可产生收益。由图1可知:当进泥有机质含量为40%时,需要外源蒸汽,产生蒸汽费用为20 元/t;进泥有机质含量为50%时则无需外源蒸汽,且产生沼气收益9 元/t;进泥有机质含量为60%时产生沼气收益25 元/t,沼气收益抵消电、药、水等直接费用后仍剩余收益4 元/t。根据测算结果,进泥有机质含量>46%时,可产生沼气收益,57%以上时沼气收益可抵消直接运行成本,实现直接运行净支出为零。在深度脱水段,污泥有机质越高,脱水药剂投加量越多,药剂费相应增加。在泥饼外运和土地利用段,均是由于物质流引起成本差异:一方面,有机质含量高的污泥有机质降解率高,造成污泥干基减少;另一方面,有机质含量高的污泥药剂投加量多,药剂部分残留造成污泥干基增加。其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脱水泥饼量随着有机质的增加略有减少,导致运输和土地利用的成本相应较低。综上,进泥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显著降低成本,当进泥有机质含量从40%上升至60%时,直接运行成本从170 元/t降至120 元/t,总运行成本从287 元/t降至233 元/t。
厌氧消化运行效果好则有机质降解率高。与进泥有机质含量影响经济性的原理相似,厌氧消化运行效果主要影响厌氧消化系统能量平衡和厌氧消化后的物质流。以进泥有机质含量50%为例,分别设置降解率22%、32%、42%代表厌氧消化降解效果弱、中、好,其他条件与1.1节相同,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厌氧消化降解效果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
在厌氧消化段,厌氧消化运行效果越好,有机质降解率越高,产气量越多,越能节约蒸汽费、直至无需蒸汽。根据测算结果,对于有机质含量50%的污泥,当有机质降解率达到25%时,刚好能实现系统能量自平衡,此时厌氧消化运行降解效果较弱;当有机质降解率继续提升,将产生沼气收益,但不足以抵消电、药、水等直接费用;当有机质降解率达到42%时,基本能实现直接运行净支出为零,此时厌氧消化系统运行效果较好;有机质降解率继续增加将产生直接运行净收益。在深度脱水、泥饼外运和土地利用阶段,均是由于物质流引起成本差异。综上,厌氧消化运行效果好利于降低成本,当降解率从22%上升至42%时,直接运行成本从161 元/t降至120 元/t,总运行成本从276 元/t降至232 元/t。
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主要影响厌氧消化系统的热量平衡。冬季温度低,厌氧消化系统为维持温度耗热多,沼气产热可能不足以补充厌氧消化系统需热,需要外源蒸汽供热;夏季温度高,厌氧消化系统为维持温度耗热少,沼气产热除了补充厌氧消化系统需热,还可能有富余用来发电产生效益。因此,夏季成本通常比冬季低。本节在讨论季节对成本的影响时,分别结合不同进泥有机质含量和厌氧消化运行效果进行分析。设置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别为-2 ℃和30 ℃,其他条件与1.1节相同。
讨论不同有机质情况下冬季和夏季运行成本,计算结果如图3、4所示。
图3 季节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进泥有机质47%)
图4 季节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进泥有机质57%)
由图3、4可知:季节主要影响厌氧消化直接成本中的蒸汽费以及沼气收益,导致夏季运行成本比冬季低。根据测算结果,有机质含量47%的污泥夏季产生的沼气收益为12 元/t,冬季则需要蒸汽费12 元/t,全年基本可实现热耗成本和沼气收益持平,即全年系统供热净支出为零,直接成本的主要支出为电、药、水;有机质含量57%的污泥全年可实现系统热量平衡,无需外部热源且能产生多余沼气,冬季直接运行成本为9 元/t,夏季直接运行净收益为10 元/t,全年基本可实现直接运行净支出为零。
进泥有机质为50%时,讨论不同厌氧消化降解效果在冬季和夏季的运行成本,结果如图5、6所示。
图5 季节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有机质降解率26%)
图6 季节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有机质降解率42%)
由图5可知:厌氧消化有机质降解率为26%时,夏季产生的沼气收益为12 元/t,冬季需要蒸汽费为13 元/t,全年基本可实现热耗成本和沼气收益持平,即全年系统供热净支出为零,直接成本的主要支出为电、药、水。由图6可知:有机质降解率为42%时,全年可实现系统热量平衡,无需外部热源且能产生多余沼气,冬季直接运行成本为9 元/t,夏季直接运行净收益为10 元/t,全年基本可实现直接运行净支出为零。
脱水药剂种类和投加比例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其中,药剂投加比例对成本的影响规律较明晰,即影响深度脱水阶段药剂成本的同时,还由于药剂残留改变脱水后物质流,从而影响泥饼外运和土地利用阶段成本。对于某一固定药剂组合,投加比例越高,药剂成本越高。因此,本节重点讨论脱水药剂种类对成本的影响。
深度脱水投加的药剂种类影响脱水效果和后续土地利用效果,脱水效果好的药剂可能不利于土地利用,也可能由于成本较高,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权衡确定。在此讨论实际工程中较常用的不同组合脱水药剂的经济性,一般均能达到含水率降至60%以下的效果,分别为:FeCl3+PAM、FeCl3+石灰、PFS+PAM。在有机质为50%的情况下,根据《城镇污水厂污泥隔膜压滤深度脱水技术规程》,选用FeCl3+PAM复配调理时,选取投加量(以有效成分干重计,下同)分别为污泥干重的10%和2.5‰,选用浓度为38%的FeCl3溶液和PAM固体粉末,单价分别为500,21000 元/t;选用FeCl3+石灰复配调理时,选取投加量分别为污泥干重的10%和17%[13],采用浓度为38%的FeCl3溶液和生石灰固体,单价均为500 元/t。选用PFS+PAM复配调理时,参考相关研究结论[14,15],投加比例为污泥干重的9%和3‰,采用浓度为10%的PFS溶液和PAM固体粉末,单价分别为260, 21000 元/t。铁盐在泥饼中残留量与1.1节中计算方法相同,石灰则按完全留在污泥干物质中计算。计算结果如图7所示。可知:脱水药剂种类主要影响深度脱水段、泥饼外运段和土地利用段的成本,深度脱水段由于药剂种类和价格不同产生成本差异,泥饼外运和土地利用段则是药剂加入导致污泥干基增加而产生的成本差异。以上3组药剂中,FeCl3+PAM应用较广、脱水效果较好,且成本适中,但长期使用含氯药剂可能使后续土壤酸化板结、加重土壤盐害等;FeCl3+石灰应用较广、脱水效果最好,但增加泥饼干重、降低泥饼养分比例、影响施用土壤酸碱性,且成本较高,理论上不适宜作为土地利用前的脱水药剂;PFS+PAM实践应用不如前2种药剂组合多,脱水效果有待实证,但与FeCl3相比,其不含氯离子;与石灰相比,其对泥饼干基增重贡献不大,作为新型药剂的代表,进行经济性比较后,发现其与FeCl3+石灰组合的成本相当、经济可行,可支撑工艺路线的选择。综上,在技术可行、安全友好的前提下选取不同脱水药剂种类时,其经济性主要与泥质、药剂投加比例和药剂价格相关。
图7 脱水药剂种类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
高级厌氧消化在常规厌氧消化前采用高温热水解预处理,可提高污泥可生化性,提高厌氧消化污泥负荷和有机物降解效率,提升沼气品质和产量,且能有效杀灭污泥中的病原菌[16],但成本相应增加,需要对高浓度沼液进行后续处理,同时也面临土地利用瓶颈问题。与常规厌氧消化比较而言,高温热水解可增强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厌氧消化运行效果相对稳定,因此不列入影响因素讨论;脱水药剂对成本的影响规律与常规厌氧消化相似,不再赘述。本节主要讨论进泥有机质含量和季节2个影响因素。
进泥有机质含量对高级厌氧消化成本的影响机制与常规厌氧消化相似。同样以进泥有机质含量40%、50%和60%为例,计算全流程物质流及各阶段运行成本。基本参数取值依据如下,未单独说明的参数取值与1.1节相同。
1)有机质降解率。高级厌氧消化的运行效果相对较稳定,有机质降解率可比常规厌氧消化提高11%~25%,甲烷产量提高25%~100%[17]。因此,基于1.1节中的运行参数,设置有机质40%、50%和60%时高级厌氧消化有机质降解率分别为24%、38%和46%。
2)脱水药剂投加量。一般来说,经热水解预处理的污泥脱水性能将提高[16,18],因此考虑深度脱水药剂FeCl3和PAM的投加量比常规厌氧消化稍低[14]:进泥有机质含量40%时FeCl3和PAM投加量分别为污泥干基的7%和2‰;进泥有机质含量50%时FeCl3和PAM投加量分别为污泥干基的9%和2.5‰;进泥有机质含量60%时FeCl3和PAM投加量分别为污泥干基的11%和3‰。
3)投资成本。高级厌氧消化主要比常规厌氧消化增加了离心脱水阶段和热水解阶段。本研究按离心脱水系统10万 元/t(含水率80%)、热水解系统20万 元/t(含水率80%)、厌氧消化系统30万 元/t(含水率80%)、深度脱水系统10万 元/t(含水率80%)计算。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进泥有机质含量直接影响热水解和厌氧消化系统能量平衡,以及厌氧消化后的物质流,从而影响各环节的成本。由图8可知:高级厌氧消化工艺中蒸汽费发生在热水解段,进泥有机质含量40%时需要外源蒸汽,产生费用为44 元/t;进泥有机质含量50%时外源蒸汽产生费用仅为1 元/t;进泥有机质含量60%时则无需外源蒸汽,且产生沼气收益19 元/t,沼气收益不足以抵消厌氧消化电、药、水等直接费用,直接运行净支出为32 元/t。根据测算结果,有机质含量约51%时即可实现蒸汽费为零,热水解段只产生电费;当有机质达到71%时,产生的沼气发电收益刚好抵消厌氧消化段的直接运行成本,净支出为零。在深度脱水、泥饼外运和土地利用段,呈现出的规律与常规厌氧消化相似。综上,进泥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显著降低成本,当进泥有机质含量从40%升至60%时,直接运行成本从261 元/t降至187 元/t,总运行成本从453 元/t降至371 元/t。
图8 进泥有机质含量对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
温度主要影响热水解系统和厌氧消化系统的热量平衡。与常规厌氧消化不同,高级厌氧消化的热水解消耗热量,而热水解余热可补充厌氧消化池体散热。不同季节热水解耗热量是相对稳定的,但厌氧消化池体散热量夏少冬多,由此产生季节性差异。本节在讨论季节对成本的影响时,结合进泥有机质含量进行分析。不同有机质情况下冬季和夏季的计算结果如图9、10所示。可知:季节对于高级厌氧消化运行成本的影响机理与常规厌氧消化相似,均是影响蒸汽费和沼气收益,导致夏季运行成本比冬季低,但影响效果没有常规厌氧消化显著,其原因是热水解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抗季节波动性:无论冬季还是夏季,热水解余热均可完全补偿池体散热,因此高级厌氧消化系统的能量平衡主要取决于沼气锅炉供热量和热水解耗热的供需关系。根据测算结果,有机质含量51%的污泥夏季产生的沼气收益为0.5 元/t,冬季需要蒸汽费为0.4 元/t,全年基本可实现热耗成本和沼气收益持平,即全年系统供热净支出为零,直接成本的主要支出为电、药、水;有机质含量约75%的污泥全年可基本实现系统热量平衡,无需外部热源且能产生多余沼气,厌氧消化段的冬季直接运行成本为1 元/t,夏季直接运行成本为0 元/t,全年基本可实现直接运行净支出为零。
图9 季节对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进泥有机质51%)
图10 季节对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运行成本的影响(进泥有机质71%)
在统一基准运行参数下,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进行比较。选取进泥有机质含量50%;常规厌氧消化和高级厌氧消化的运行效果适中,有机质降解率分别为32%和38%;选取全国全年平均气温;“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路线中深度脱水药剂为10%FeCl3+2.5‰PAM,“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路线中深度脱水药剂为9%FeCl3+2.5‰PAM,离心脱水药剂为6‰PAM;其他参数与前述保持一致。运行成本计算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路线单位运行成本比较
经计算,“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的直接运行成本和总运行成本分别为139, 252 元/t,“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的直接运行成本和总运行成本分别为212, 398 元/t。无论直接运行成本还是总运行成本,“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路线均高于“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路线,主要是前者较后者多了离心脱水和热水解环节。
对于污泥处理处置成本,从全流程处理处置的视角来考虑更为科学。以直接运行成本为例,“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的处理、运输和处置阶段成本分别占比39%、13%和48%,运输和处置阶段成本稍超总成本1/2,成本集中在全流程的后端;“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的处理、运输和处置阶段成本分别占比62%、8%和30%,处理阶段成本稍超总成本1/2,成本集中在全流程的前端。推测原因有二:一是离心脱水和热水解环节增加了高级厌氧消化处理阶段的成本,二是由于高级厌氧消化比常规厌氧消化减量更明显,相对节省了泥饼运输和处置阶段成本。
对于“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路线的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进泥泥质,尤其是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降低成本,有机质含量低可能影响厌氧消化运行稳定性,甚至出现投入资金却未获得相应成效的现象。此外,脱水段的运行参数,包括药剂种类和投加比例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运行成本,通常在一定泥质情况下,脱水效果越好,其运行成本越高。其他因素,如季节和厌氧消化运行效果对“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路线成本的影响较大,季节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气温变化引起厌氧消化系统热量平衡变化展开讨论,厌氧消化运行效果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我国泥质特征导致的常规厌氧消化实际工程运行效果不稳定展开讨论,而“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路线抗温度波动性相对较强,厌氧消化运行效果也相对稳定。
本研究讨论了目前国内城镇污泥“厌氧消化+土地利用”的2种技术路线的运行成本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经济性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为技术路线的选择和评估提供依据,也可为实际工程运行水平的分析和提升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技术上,高级厌氧消化系统比常规厌氧消化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更高,消化效果和卫生性更好;经济上,高级厌氧消化比常规厌氧消化成本高。以进泥有机质含量50%为例,高级厌氧消化成本为398 元/t,成本集中在全流程前端(处理阶段);常规厌氧消化成本为252 元/t,成本集中在全流程后端(运输和处置阶段)。
2)污泥有机质含量对“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技术路线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有机质含量越高,厌氧消化运行效果越好,经济性越高。经理论测算,污泥有机质含量约为57%时,常规厌氧消化直接运行净支出为零;有机质含量约为71%时,高级厌氧消化时直接运行净支出为零。
3)在技术路线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相同泥质下,常规厌氧消化系统受季节影响较大,夏季比冬季系统耗热少、产气量大、成本低;高级厌氧消化系统抗季节波动性更强,夏季与冬季成本差别不大。
4)污泥的脱水、干化是“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技术路线中的关键环节,需在保证减量化效果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兼顾后续土地利用的环保、无害、绿色等要求。在本研究3组脱水药剂中,FeCl3+PAM成本较低,PFS+PAM经济可行、与土地利用衔接较好。污泥深度脱水绿色药剂开发是目前研究热点,如以Fenton为代表的絮凝剂、以粉煤灰为代表的骨架构建体;在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过程中,经济性是关系到落地和推广的重要因素。
5)在实践过程中,厌氧消化后污泥产物在土地利用前可能还需为期1~2周的后腐熟处理,以达到充分稳定化,满足土地施用要求。后腐熟工艺与前序厌氧消化运行情况密切相关,如后腐熟时长、定期翻拋次数、是否添加辅料及其比例等因素均影响该阶段成本,应具体分析。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上海市政总院总工程师,住建部科技委水务委副主任兼秘书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1项、银奖2项。主编《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市政工程基本术语标准》和污水污泥处置等国家行业标准规范22余项。
《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科学类期刊,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工业建筑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本刊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曲久辉担任。报导内容涵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有机固废生物处理与资源化、过程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实践、碳减排技术路径研究与实践等。本刊已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IST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环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工程》既要关注解决环境治理工程难题的最新科技进展,也必须突破以末端治理为主要目标的学科局限,深刻认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工程问题,深入思考环境工程科技发展的未来与方向,深度融合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报导更有学术高度和应用价值的综合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