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羽昕
你一定错过了:
杨德昌离开我们十年,人间依然处处是他的影子
2016年的11月,可以说是台湾影坛的杨德昌月。全台北街头的金马广告都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裡张震饰演的小四举着手电筒仰望的身影,台湾的戏院又开始放映1991年的《牯岭街》,这次是终于清晰到看得见细节的修复版。
《联合文学》用杨导和Bob Dylan做双封面,全台湾大大小小的杨德昌导演相关讲座和活动一个接一个。《一一》2017年可能终于能登上台湾大银幕的消息也在网路上传开。
《联合文学》11月刊双封面
九十年代的杨德昌,被观众们推来挤去,从《牯岭街》开始的电影被观众和影评人们细嚼慢咽,反覆咀嚼,而八十年代的杨德昌,渐渐走近了电影史,成为了大导演的“早期优秀作品”,连评价裡都带着理所当然。
八十年代的杨德昌的电影冷清、冰凉,丢不掉的是他的那颗理工而又尖锐的大脑,那一身强硬的横冲直撞,九十年代的杨德昌,越拍越从那些冰凉裡渗出温柔来,已经不会令人刺骨了,而那些理性、美式、残酷,也揉进了更好的视听与美学型态裡,他渐渐走向一个大成。
2016年的金马影展,就有一部八十年代的杨德昌电影和一部九十年代的杨德昌电影。两部都是修复版第一次登上台湾的大银幕。
2016年金马53影展手册
《青梅竹马》是杨德昌1985年的作品,主演是蔡琴和侯孝贤,这个当时大家觉得最不卖钱也确实真的不卖钱的阵容。
作为商业上在当时堪称“失败”的影片(上映四天就下片),却是杨德昌,一个最爱从与人相处发源影片的导演,用最身边的友人拍出来的影片,我觉得也是与人、与角色、与“年轻”、与他眼中当时的外在现实生活最近的一部。
关于《青梅竹马》的“幕后故事”和“八卦消息”我听了不少,2016年9月侯孝贤导演的《尼罗河的女儿》修复版上映的时候,我曾去听光点华山的一个讲座活动,到场的有小野、陈怀恩和王耿瑜,小野就曾说到过这部《青梅竹马》:
“侯孝贤和杨德昌两人当时都以为时代来了,这个时代属于我们的了,我们可以尽情地拍自己的东西,两个人常常碰在一起的结果就是,本来终于赚到能在天母买下一栋房子的钱,拿来投资给杨德昌当导演叫《青梅竹马》,因为没有钱请其他的演员,他就自己下去演,还有蔡琴,你想想,侯孝贤加蔡琴,怎么会卖钱?所以《青梅竹马》卖得非常的差…….
《风柜来的人》垮掉了,《冬冬的假期》垮掉了,加上去投资《青梅竹马》垮掉了,本来很讨厌中影旧的制度的侯孝贤,(我就)打电话给他,这下走投无路了?他就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到中影,签了三部电影...《童年往事》《恋恋风尘》……
这两部电影都是奠定了侯孝贤地位的电影,拿了很多奖在国外也卖得很好,有人就要侯孝贤还是商业一点,然后他也想试试再商业一点,就有了《尼罗河女儿》”。
大家也都知道,侯孝贤、杨德昌、蔡琴、朱天文这几个最好的朋友在一起...这又是一段已经在风里飘的轶事了。
从左至右:小野(台湾新电影领军人之一、电影策划、编剧、作家、台北电影节创始主席),陈怀恩(《练习曲》导演、摄影师、剧照师),王耿瑜(著名电影人,也曾参与多部台湾新电影时期的电影)
说杨德昌的电影细腻冰冷又精准,从这第二部长片裡就已经把他的特质强烈地注入进来了。
新兴都市裡的人们有了房子车子和电话,钱赚的多去的也快,人越走越远,留下来的东西和敢于相信的东西越来越少。
酒吧、卡拉OK和便利商店成为了家以外的聚集地,城市与裡面的人距离越来越远。这种感觉早在智慧型手机和笔电出现之前就被杨德昌发现了。
阿隆从美国回来,自己的轿车可以载着自己的青梅竹马的姑娘们下班、回家、泡吧、散心,车像是阿隆的另一个实体,他跻身在这个城市裡的方式,是有这部车包裹着他,硬朗、无坚不摧、崭新又活力。
阿贞装修好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家,是有阿隆在的家,明亮、美式、随意、简约又温馨,单元楼公寓式的电梯房,牆上挂着现代风格的装饰画,丝毫没有旧家的那些传统、中式、昏黄的砖头和木结构,这是她理想的美国与阿隆的未来的缩影。
阿贞是新兴都市裡最年轻的那批血液,是写字楼裡光鲜亮丽的新女性,干练独立,与同事有些暧昧的关係,工作与生活分隔得乾淨利落。阿隆勤勤恳恳地在迪化街的布店打拼,曾经的少棒经历令他怀念,但他承担起来的是未来的整个家庭,他要选择稳固的保守的现状和根基,而不是那个摇摇欲坠的飘淼未来,所以他做出影片中的选择,选择把钱借给阿贞的爸爸,选择站在伙伴阿钦的身边。
他们一步一步走上的城市裡的人生,走进吞云吐雾的酒吧、卡拉OK,这些地方充斥的是许许多多城市中其他的与他们相似境遇的人,大家都处在一个边缘,处在同样摇晃的远方和腐朽的现状中,整个城市在杨德昌的镜头裡华丽但脆弱,一切都在美好的玻璃下剑拔弩张。
人与人、朋友与朋友,就在人物的经历中凸显那些渐渐涌起的距离感。摆不脱阿隆和阿贞的,就是他们的过去的青梅竹马的人生,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的钱、他们早已互相羁绊的家庭、共同的好友,各自生活中的新天地和旧天地,这些过去人生中的站点一个一个伺机而动,共同引爆他们未来的一个时间点,而影片恰巧捕捉的就是这一个时间点。
翻拍自《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p80,因为《青梅竹马》完全没有清晰的资源,剧照和截图也少得可怜几乎看不清楚,请大家见谅
影片中的数码和科技都好冰冷,好像杨导在科技刚刚开始进入生活的那个初期就看到了人与科技终究各自冷酷的残酷未来。
电话无情地传递所有的有情与无情,反覆“纠缠”阿贞的小柯,分崩的感情裡祈求阿隆保护的阿贞,电话就是太过真实,没有一点修饰,一如现代生活裡包装华丽但带着残忍的社交网站。
影片裡还有杨德昌最擅长表现的空间,也是许许多多研究裡爱探讨的元素之一。
阿贞的那个寄放美好愿望的房子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空间,屋内是与阿隆的美好的家,是那个美国未来的寄託,屋外是整个需要她永远打起精神咬牙面对的现实世界,是金钱、工作、情敌和慾望,屋内是美国,彷彿一个美式风格的装修与为了阿隆而添置的储物柜就能达成、守住的阿隆和光鲜未来,屋外是台湾,仍旧混杂着乡土与城市、阴暗与霓虹、无法逃避的过去的台湾。
阿隆的车也一样,驾驶座是自己,招呼上车的是阿贞还是阿娟也是自己,自己开车带自己去他想去的或者他觉得他该去的地方。
车里的两个女人给自己的都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他面对的人生选择就像阿贞和阿娟,是眼前还是远方。车外,有人情世故、有利益、有翻脸,没有了保护的自己更狂躁也更脆弱。
翻拍自《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p82、83
房子与车子,房内房外与车里车外,这两人的两副躯壳,在影片裡都被打碎了。阿贞在自己的房间裡发现妹妹看的日本录像带而得知阿隆的欺骗,在客厅裡与阿隆争执甚至打了阿隆一耳光,也在客厅裡最后努力地挽回、和阿隆长谈。屋外阿贞与妹妹一起经历的世界疯狂又刺激,也换来了危险,屋外阿贞的家庭也步步进逼她的美好未来。
阿隆在车外放弃了自己的车子,没有了车子的阿隆只能坐别人的车,只能坐计程车,没有了保护的阿隆不仅失去了阿贞,还被阿贞的追求者重伤,阿隆只能在一个人的山路上一边捂着没反应过来的伤口一边用腿走。这两个物像、两个空间内外的,也正是影片的不断发展与碰撞的推动情节的冲突点。
另外还有空间发挥作用的,就是空房间。每次出现的空房间都带来着新的事物,带来着变化。
影片开头的尚未装修的阿贞家,空旷的房间带来的是全片之后的故事;找妹妹时几次去的空楼盘顶楼,是妹妹的刺激世界与新的危险追求者;影片最后梅小姐带阿贞看空写字楼层,也是阿贞新的工作与新的生活的开始。这些空间、建筑,学理工的杨德昌最擅长。更不用说画面构图裡的空间分割、明暗分配、对称与规则感了。
翻拍自《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p85
影片中的阿隆就站在台北和美国之间,一边是美国的姊夫、东京的阿娟,一边是台北的阿钦和阿贞。阿贞站在内与外、旧与新之间,一边是大家庭、金钱、人与人的繁杂纠缠,一边是美国、精緻华丽的干练女性、爱情事业双丰收。
这种边缘濒临感,不只是杨德昌眼里1985年的台湾,仍旧是现在的台湾,也仍旧是现在的每一个徬徨着的都市社会。
那时的杨德昌还很尖锐,他就把他所观察到的台北故事放进了这样典型性的人物与故事裡,还没有后来的那些圆润、安慰和鼓励,于是我们看见冰凉残酷的现实生活,看见最真实的台北人的台北故事。坐在电影院的大银幕前应该有很多观众也一下被拉入了那个充满预示的台北。
看电影的人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模煳感。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以来,人类从没能这麽近地接触所有的过去与现在。
2013年8月我坐在长沙家裡沙发上第一次在电脑上看DVD画质的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2016年11月,我坐在台北中影旗下的真善美戏院终于看到修复版的大银幕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电影院看电影尤其是。
台湾影迷最令全世界华语电影爱好者羡慕嫉妒的其中之一大概就是能在电影院看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这两部堪称华语电影尖峰的电影。
好的电影总是让人能有这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能在金马影展看到修复版的《青梅竹马》,也是一次让我自己都想感谢自己的观影经历。《牯岭街》的见面会都没有张震,《青梅竹马》的见面会竟有侯孝贤。
买票的时候我还在想,导演也来不了了、蔡琴也不可能来、侯孝贤肯定也是不会来的,结果作为影迷还真算是有一个小幸运。看电影总有电影本身与电影外的乐趣,大概爱电影的人,就该感谢各种影展和观影的机会吧。
见面会时间,侯孝贤导演说,看自己几十年前的样子还真的蛮帅的嘛!又聊到了里面的柯素云。柯素云真实好美好美,从黑黑的房间走过走廊走进画面中心阿隆的眼前,一笑就笑出了全世界男生都放不下的青梅竹马的脸庞。
这里的柯素云和《一一》里演nj初恋情人的柯素云一样地美,是不论年纪的初恋的那个气质。主持的闻天祥老师与侯导打趣,大概柯素云就是杨导心中初恋的样子,nj就是婚姻很容易出问题的样子,全场又是爆笑。(而且《青梅竹马》里吴念真饰演的阿钦的老婆叫阿瑞,《一一》里nj的初恋情人也叫阿瑞噢)
因为一直没有清晰版本而这次在电影院才第一次看的《青梅竹马》,也是阴差阳错下我想感谢的:与杨德昌导演的一次宝贵的也是最后一次的“初体验”了。
一条专栏 | 我们借着意大利主题影展即将启动的这个时机,用“浮夸的译制腔”,带领大家领略一番别具一格的意大利风情。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购票 | 7月14日,来自1987年的国产类型片《最后的疯狂》,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