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Pro
「36氪Pro」是36氪推出的全新品牌,旨在为优秀的创新者,提供优质内容及深度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我国将增开老年人旅游列车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知名巨头突变:暂停!拒绝内卷 ·  2 天前  
Wind万得  ·  DeepSeek席卷多行业,券商解析发展趋势 ...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官宣!六国总领事将来泉州过大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36氪Pro

并购如战场,如何达成一场体面的交易?|36氪专访

36氪Pro  · 公众号  ·  · 2024-07-31 17:20

正文


金钱与权力的激烈争抢、人性与欲望的对抗交锋才是常态。


海若镜
封面来源 视觉中国
IPO和并购的“跷跷板”,再一次发生了倾斜。
“现在一级市场上,越来越多公司选择在更早阶段关注被并购机会。”浩悦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COO丁亚猛分享道,其正在服务的寻求被并购公司中,既有收入达数亿元人民币的成长期企业;也有创新医疗产品刚拿证、商业化才起步的公司;还有处于临床前阶段的早期项目。
医疗行业资本寒冬已经持续了近三年,IPO通道急剧收缩。 上市新规出台后,仅6月A股三大交易所就有106家拟上市企业终止IPO。 通过并购或老股转让,加快退出,成为越来越多GP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资本压力的另一面,行业涌现数起大额并购案,普方生物、亘喜生物等 接连以喜人的对价,“嫁入”海外MNC豪门, 这也让市场对并购退出增添了一些期待。不过头部“尖儿货”相对稀缺,只能代表一部分行情。
医疗一级市场仍面临很大的出清压力,新估值体系处于剧烈的震荡和重构中,需要对市场的残酷程度有理性认知。 在买方市场中,卖方资产估值需降到一个合理水平,才可能增强市场流动性,进入良性循环。 正如市场上常听到的一句话: “没有做不成的交易,只有成交不了的价格”。
在既往参与的上百亿融资并购交易中,丁亚猛曾服务过投资机构股东方多达50余家、创始人股权稀释至20%、各方利益诉求十分多样的医疗公司;也曾遇到买卖双方对抗激烈、交易近乎停摆的案例;及近期支持天境生物(杭州)完成战略重组的跨境复杂交易等。

近日接受36氪访谈,丁亚猛讲述了他对寻求并购时点的看法、不同买方的类型偏好,及既往的实操经验。“每笔交易发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独特性。 很多时候,并购能够成功,是因为特殊时点上,有的人看到了机会,而有人看到的是风险;如果每个人都看到同样的利益和风险,那交易可能很难达成。”

买方市场下,何时卖、卖给谁?

据执中发布《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流动性白皮书2024》数据,2 023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规模、并购交易事件数量均是近五年的最低点。 2023年被并购标的中,有12.39%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
经历了资本追捧、烈火烹油的几年,医疗健康赛道积压了大量资产,从2024年上半年的资产交易情况来看,下行走势仍未见底。近期,有多位医疗投资机构合伙人对36氪预测:未来或有50%-60%的医疗公司,将从市场上消失。
丁亚猛认为,对于GP而言,未来一半以上的退出,可能需要通过并购、卖老股方式实现。不过,面对估值体系和退出方式重塑,业内还处于高度不共识的状态。 一些投资人会直接表示:所有Profolio的老股价格合适都可以考虑出售;也有不少企业和投资方仍期待:二级市场再次打开大规模上市的窗口。
不过有券商投行部人士对36氪表示,当前政策的引导方向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减少数量。从中期来看,上市窗口不会大规模打开;同时监管层面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因此鼓励同业并购、产业链上下游并购及“A收A”交易。
“有的企业家已经在坚定而低调地行动,这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先发优势。 而对于某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如果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错过了战略并购的窗口期,最终可能面临着很严峻的困境。”
当前买方市场格局明确:待价而沽的卖家很多,但想“买买买”且出得起价的买家却有限。
“跨国药械巨头的商业化体系能够覆盖全球市场,在购买biotech资产时,给的估值也是基于管线在全球的商业潜力。中国市场的支付能力规模约是美国市场1/10, 如果仅聚焦中国业务的本土买方,大概率无法给出MNC那么高的并购对价。 ”丁亚猛观察道。
因此,海外MNC巨头、biotech自然是各家争相触及的金主,他们会寻找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交易价值的创新管线。
国内产业龙头中,以国药、通用、华润等为代表的国央企,以迈瑞医疗、远大医药、爱尔眼科、海尔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是并购实力派。 这类产业龙头进行并购时,更看重横向并购的产业协同价值;且普遍更偏好上市公司标的, 典型如海尔收购上海莱士,华润收购昆药集团等。
“上市公司流动性强,收购能够利用资本市场杠杆,获得公司控制权,付出的对价其实更低。 另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清晰,定价逻辑也较为简单。“丁亚猛认为迈瑞并购惠泰这类百亿级公司的交易,未来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热点和主流。
另外,有土地财政转型、招商引资需求的地方国资平台,也在围绕当地产业基础、产业链需求,寻找并购标的,以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属于有意愿、有资金实力的买家类型。
一些市值处于中腰部的上市公司,也想通过并购培育新增长点,这类并购需求的数量更多,但买家预算约束相对紧张。 “对于这类上市公司,我认为当下‘买不如卖’,寻求被并购或合并成某一大平台的二股东,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未来市值100亿元人民币可能是一个分水岭,市值100亿以上的上市公司才会有较强的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
并购交易中,上市公司卖方可以市值作为锚定上下溢价;但非上市公司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缺乏共识,价格评估个性化程度很高,不同类型买方的偏好、报价和出手风格差异显著。简单如人民币基金习惯看PE倍数,美元基金更多看EBITDA等,都会有很多不同。
“在创新药并购浪潮中,横跨中美两地的国际化基金更熟悉全球外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打法套路,所以是既往的主要玩家。” 在丁亚猛看来,投资机构通过低买高卖、赚一二级市场差价的通道不断收紧,并购基金要有更强的资产运营能力。

“当前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些成熟的并购基金,如早期的外资基金——华平、KKR、凯雷等;以及如今的本土基金——博裕、晨壹、德福、德弘、CPE、Hillhouse等。中国风投基金的学习融合能力很强,当前的历史机遇,也会倒逼一级市场机构加速国际化。浩悦资本也会强化自身的国际化布局,将把以往研究驱动的交易能力和经验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再次验证。”

平衡并购交易中的分歧

一场资本交易,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每一方都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但这种情况,在真实并购案中却鲜有发生。
丁亚猛分享了此前撮合的一场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案 ,被并购企业的股东中有50多家投资机构,各家进入的时间点不同、估值不同、资金成本不同,利益诉求非常多样。 说服创始人和投资人,坐上“被并购”的牌桌,是第一步。
这家外科医疗器械公司,当时年收入两三亿元,由于拓展新产品管线需不断投入研发,导致利润迟迟无法增长。 既往的数轮融资之后,创始人股权被稀释至20%左右, 且身处美国,对国内董事会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彼时,创始人意图收购一家海外器械公司,但遭到投资人股东质疑,双方分歧不断加大。
尽管也有独立赴科创板上市的可能, 但对投资人而言,在股市解禁期后、再减持大额股权,监管约束多,且股价不确定性很强。 对创始人而言,股权占比低,上市后公司依然面临着同时做创新研发、业绩增长的双重挑战;叠加当时公司主营的医疗器械品类,带量采购已是山雨欲来,政策和渠道推广上也有很多未知数。
所以,对各方而言,被并购成为一个可谈的选择。在买方层面, 一家中美双币PE基金愿意牵头拿出数亿美元, 来打造横跨微创外科、神经介入、心脏介入等领域的平台型器械公司; 已寻觅好有国际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急需收购一些核心底层资产, 上述外科医疗器械公司正好符合其战略要求。
接下来就是如何定价,并通过复杂的交易条款设计,让各方都相对满意。这对撮合交易的服务方而言,不仅是行业、专业技能层面的挑战,也需要洞察人心及成熟的谈判技巧。最终,综合平衡多方的利益需求,丁亚猛促成交易各方完成了这起并购案,事后这家外科医疗器械公司也顺利进行了重组。
撮合交易,关键在于深度理解各方不同的诉求,化解分歧,设计出尽可能多地照顾到最大利益相关方的方案。“在不同时刻, 资产接棒到不同类型的投资人手中,大家对投资回报应该有一个理性预期, ”丁亚猛称。
不过,商场如战场,在动辄几十亿元的并购交易中,每一个利益方都不会轻易让步, 金钱与权力的激烈争抢、人性与欲望的对抗交锋才是常态。 丁亚猛在服务另一起并购案时,就曾多次面临买卖双方矛盾激化。
在并购方入场前,这家医疗科技公司已引入了几家知名基金,公司主营业务成长性和盈利性都不错,但创始人盲目扩张,进军多个与主业无关的新业务,甚至不惜将主营业务的现金流投喂这些不赚钱的新公司。当时,尽管投资人股东利益受到一定影响,但因为股权分散且占比低,矛盾一直隐而未发。
彼时,一个资金充裕的买方意图寻找优质医疗资产,上述公司标的有其特殊价值,但风险也很明确。买方意欲全面控盘,卖方却不愿出让控制权,丁亚猛建议买方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投,成为战略股东;第二步,助力该被投企业独立上市;或退而求其次,进一步增加投资,并最终控股。
后续,该买方如愿入局,成为公司重要战略股东。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年,买方和创始团队之间的冲突迅速激化。双方都为自己利益死磕:收购公司全部股权,成为买方没有退路的选择;同时创始人坚决不愿退出,意欲继续带领公司独立上市。
从最后结局来看,这是一起皆大欢喜的并购案,创始人携现金和荣誉离场,买方全面接盘,改造升级公司业务。但整个过程确实暗流涌动。
并购商战中,时常要用上“胡萝卜+大棒”,利用商业、法律、人性、人情等多种工具,以团结更多利益方,让交易朝着预期方向推进,避免“死局”。
“投行撮合交易,并不只是说拿着计算器看PE、PS多少倍,这些学过金融的人都会做。关键在于如何影响交易的关键决策方,比如什么时候给决策人以信心、如何驱动决策人及时做出选择等等。”丁亚猛将并购交易比作是“平衡的艺术”。
在前几年的并购交易中,财务投资人算的往往是并购和IPO哪个更划算的“财务账”;而当行业处于“买方市场”的下行区间时,更需要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挖掘、平衡各方深层次的需求,提高并购整合的成功率。

如今,尽管他经手的并购案还有很多,但“ 不到签约打款,都不作数,最后一刻崩盘的交易太多了 市场上的玩家中,也有一些是非理性决策。”

技术驱动的医疗并购浪潮

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并购事件不断,也出现几次并购小浪潮。
2016-2018年前后,在“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的助推下,社会资本涌入医疗行业,同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医药政策频出,推动着药企、药房、医院等领域的并购交易发生;在“走出去”的大时代感召下,中资企业并购海外医疗资产也十分活跃,典型如复星医药10.9亿美元收购印度原料药企Gland Pharma;威高股份8.5亿美元收购美国器械公司ARGON。
2020-2021年前后,医疗健康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日趋顶峰,水大鱼大的行情下,并购交易也相对活跃。典型如迈瑞5.3亿欧元收购海肽生物、海吉亚医疗超17亿收购苏州永鼎医院等。
2024年,“并购”声浪再起。不同于昔日的繁花似锦、遍地黄金,在IPO收紧、医疗反腐加码的今天,驱动并购交易发生的逻辑已经改变。
最近创新药领域发生的并购浪潮,我觉得主要是技术驱动。 从2015年国家支持创新药到今天,十年积累,中国人强大的创业精神和学习能力,使得国内新药团队在1-10层面的创新跑得更快,具备超越国际化水平的能力。近期的BD、并购交易,也说明中国新药企业的平台技术和底层创新,得到了国际主流市场认可。“丁亚猛认为,这种技术驱动的并购浪潮持续性可能更强。
相比创新药, 国内创新医疗器械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热度相对较弱 ,2022年波科收购先瑞达控股权后,少有新案例发生。年初,迈瑞66亿元并购惠泰医疗的控股权,又让很多人对器械并购重拾信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