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前老板给我发了一封邮件。
他说市场部临时缺一个组长,主要负责内容统筹,想让我去做。
这份工作不会占用我太多时间,不用坐班可以兼职,下午3点到5点保持微信在线,每个月给我1W块,确保每周有两篇高质量稿子的输出即可。
我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老实说要求真的很低。2年前这家公司的市场部我呆过蛮久,对于如何较好的生产内容也得心应手。
但短暂的高兴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漫长的纠结。
我细数了自己手头上的剧本工作,又想了想这份工作。按照我以前的贪财属性,会毫不犹豫的接下这份活儿。
占时少、可兼职、工作量中等、收入还不错,这种活儿不接简直就是脑子瓦特了。
可当我草拟完回复邮件,鼠标在发送钮上停留了很久,死活点不下去。因为我知道只要点下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可能都要受这份副业的影响。既然接了活儿,必然要为它留一个位置。
我可以骗自己说:“没关系,我相信我可以平衡好。”
但目前的自我认知水平告诉我,一旦接了副业,主业必然受影响,剧本质量打折扣是毫无疑问的。
同等条件下,花8个小时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比花3个小时做出来的东西好。
最终,我回复了邮件,开头的三个字是“对不起”。
我拒绝了他。
有点心痛,但没有后悔。
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这件事格外残忍
工作多年以后,我逐渐认清了自己在两个方面的无能:
1、我的精力比想象中有限。撇开刷朋友圈刷微博的时间,我的“有效工作时间”要比想象中短。
2、我无法同时做好两件以上的事。如果要把一份工作做到精细、优秀、卓越的地步,那我只能专注于这一件事。
我比谁都不愿意承认这两点,我比谁都不愿意摸到自己的上限。
承认自己的“有限性”,这件事格外残忍。
我记得毕业前听某个工作达人来学校做分享会,他格外强调了这一点: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
当时我不理解,甚至心里有个不羁的声音在喊:你做不到不代表我也不行。
后来我发现,好像的确不太行。
在每个人的精力管理中都存在着一个总量,一旦你把30%的精力分配给别的事,那么留给剩下那件事的,毫无疑问只有70%。
当你专注于它,你可以做到9分、10分。但当你只愿意给它7成时间,你注定只能得7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人际圈层都在不断扩大。拿出手机,看下微信里的好友数,你就能明白其实你正身处庞大的人流中。
好友列表里每一个人,都可能随时为你带来“信息拐点”。这些拐点有的当然是机会,有的也会使你分心,让你身处选择的漩涡里,拖慢你原计划的节奏。
比如列表里的编辑会找我约稿。比如有时候运气好制片大佬也会找我聊构思聊新项目。有时候出版社的主编会邀请出书... ...
天啊!这些事我当然都想做!都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我可以摸胸脯保证。
我多想一个个把他们完成!可当我同时做的时候,我明白我一件也做不好。
拒绝诱惑是痛苦的,且极其痛苦。
人性中的趋利属性,会让你的每一次拒绝,都无比艰难而心碎。
不然王尔德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除了诱惑,我什么都可以抗拒。
多数的多元化
都是变得更坏
如果把个人看成企业,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当作业务部门,每增一个业务都需格外谨慎。
于企业而言,旧业务呈现疲态,新业务展示出诱人的盈利前景,高层决策者很容易决定拓展新业务。他们认为这是业务多元化,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看上去美妙的东西,同时也致命。就如希腊神话里海妖的歌声。
华尔街非常著名的投资人Peter Lynch说过一句话:“多数的多元化,都是变得更坏。”
盲目扩张、过度扩张带来的反而是高额负债,企业衰退期、裁员潮随之而来。像Cisco、Lucent这样曾经的顶级高科技公司,都验证了这一点。
2017年9月9日,易到创始人周航在GASA大学的分享中也说:
对于绝大部分公司来说,几乎一个阶段只有一个关键性任务,不需要太多。把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去掉,然后全部押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做穿,做透。
前一阵施一公教授参加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他的观点是如果一个教授同时兼任公司CEO,哪怕只投入一半精力,这个教授的学术研究水准也会下降很多。以下是他的原话: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世界上有神仙存在,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人只能做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当一个人有二心,有三心四心的时候什么也做不好。
我全力以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认为我的科学贡献有一些,可能晋升诺贝尔奖候选级的成果。
但那是过去,我天天会有焦虑、不安全感,一个好的科学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如果有一个人能牛到这种程度,说我科学了不起了,可以花一半时间去创业,把公司办好,他是忽悠你,他心里虚的不得了。
石黑一雄曾介绍过自己如何创作《长日留痕》,他把过程称之为“崩溃计划”,即把自己关在书房整整四周,从早写到晚。
就这一件事,就这一件。
四周写了18万字!
时间总量像是一块披萨,
拿走一块,便永远少一块
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每当我们做一次加法,实则是在允许他们占用我们余生的一段时间。
而每一次占用,也意味着它们永远永远用掉了我们不可逆的时间。
时间总量像是一块披萨,拿走一块,便永远少一块。
另据我观察,多数人其实也知道于自己而言那件重要的事是什么,但不肯动手。
因为那件事往往很难,太难了。
在面对最重要的那件事时,人性的本能是退缩。
更何况大部分人害怕全力以赴后的失败,因为那是一个论证自己无能的证据。
毕竟当我们没做的时候,还能找借口说:“你看,当初我没做,我要是去做,肯定能balabala... ...”
如今,却什么借口都没有。
很难,我承认,可还是要做。
毕竟我们能且只能相信这样做是对的。
能且只能为自己打call,告诉自己这是“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现在我常常逼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来审视自己是否在做那件最重要的事:
1、最近是否隔绝了诱惑?是否去做了旁支上的小事,而无意识地逃避了最重要的那件?
2、如果近期发生了交通意外,我每周只能躺床上工作2小时,我会选择做哪一件事?
3、如果我的事业期只剩最后2年,我会选择在哪一件事情上全力以赴,让自己不留遗憾?
这种“有限思维”往往助我抵达事物的核心,直抵我的真实愿望。
我试图让我的野心和实力成正比。追求中心地带的中心任务,而非假装忙碌。聚焦于使命,而非愿望清单上,那些纷乱繁多的项目。
正如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共勉吧~
你还在假装忙碌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么?
写下走心评论或今日职场感悟
明天你也能上领英日签
LinkedIn招聘实习生啦~
社交媒体达人、文字狂热爱好者、脑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们碗里来!后台回复关键词“招聘”获取职位信息。
LinkedIn欢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陆JJ。一个十八线编剧,一个做影视的小朋友。专注于写小作文和小日记,主要分享他的个人思考、成长经验、干货知识、情感纠纷、猥琐日常。微信公众号陆JJ (id:tiyan818)。
本文图片来自pixabay.com,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