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
作者:古药师,作者授权早读课转载。
公众号:古药师(ID:shimengbsm)
编辑:Verna
社区是最好的,一群人在一起,总会交流点什么。
社区是最坏的,让人误以为,一群人在一起,总会交流点什么。
前几天药师发了一篇文章,说网易云音乐在音乐推荐上的壁垒不高,现在虽然红红火火,但也是危机四伏。
有网友摆出了万能的社区论。认为社区才是网易云音乐的定位,用户评论是最大壁垒。
能听到不同的意见,是开心的事情。
翻一翻创业者的墓碑,十个里估计有2个是搞社区的。
正好一起把社区掰清楚了。
两三个人可以聊的很欢,三五好友也不错。
但一旦人多之后,就没法聊了。
比如微信群,以几十人的同学圈为例。要么成了死群,要么其中有个小圈子,小圈子活跃,但大多数人还是沉默的。几百人以上的圈子更是难以维护,发广告的最活跃。一个几千万粉丝的偶像,偶像就是中心。
沟通的结构,随着人数的增加,会变的越来越中心化。
居于人群中心的,称之为主体。
主体可能是一个人或占其中少数的部分人。
比如舒淇和她的粉丝,咪蒙和她的关注者;
主体可能是一个虚拟事物。
比如NBA、足球等。
做NBA社区的有虎扑、直播吧等。
做足球社区的有懂球帝、直播吧等。
交流主要在主体和粉丝之间发生,粉丝之间的交流需求很弱,基本可以忽略。
就像每天有几百个陌生人从身边路过,并不关心彼此是谁。
就算是门口摆摊,开电动车的叔叔阿姨,我们也不曾关注他们,也不需要跟他们交流什么。
喜欢同一样东西,和两个人之间需要交流,完全是两件事情。
如果因为买同一个包子铺的包子,就有了交流的需求,淘宝社交早就飞起了。
粉丝和主体的交流,始于主体,也止于主体。不在用户之间,不会离开主体。
做社交,像是做媒婆,在人与人之间把线牵起来。但前提是郎有情妾有意,人家不动心,再怎么用力都没办法。
交流不是鸡腿,不吃白不吃。
有一群人,就可以做社区,不存在。
什么情况可以做,什么情况不能做,这要从主体说起。
主体需要有持续供应的能力。
NBA,由一场又一场的比赛驱动。比赛停止了,像虎扑这样的社区,也就无人问津了。
足球也是同理。
正是由于用户之间的交流诉求弱,社区的活跃需要由主体的持续供应来驱动。
没有主体的驱动,社区就成一潭死水。
无论是小说、音乐、电影或其它,期待有了固定的内容,就足够维持社区活跃,就如期望世上有永动机一样。
1)小密圈
一些大v最近在推一个叫小密圈的app。
就目前了解,小密圈主打粉丝之间的交流。因为当前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并不支持粉丝间的互动,所以小密圈想抓住这个空隙。
可是,根据前面对社区结构的分析,社区是中心化的,粉丝之间的交流需求很弱。
药师挺想知道,小密圈创始人如何理解这一结构性问题。
希望小密圈的创业者能成功,也给药师带来新的认识。
2)same
一款以话题为频道的社区app,腾讯领投两千万美金。
陌生用户之间的交流需求弱。
如果往社区走,则需要主体来驱动。频道的主体是什么,这是个问题。
如果主体是其中的某个用户,这对这个用户的要求很高,已经具备运营一个公众号的能力。一方面这有点偏离same“就是聊得来”的定位,一方面,作为主体的那个人会被微信公众号吸引过去。
如果往交友走,会进入陌陌们的地盘。
当前看不到same的未来,期待same能带来新的变化。
3) 黑洞类产品
身边一直有人说起黑洞,堪称文艺青年的最爱之一。
所谓黑洞,其实是希望说的东西有人听,有人理解,有人回应,并非真的找个黑洞或无人的地方自言自语。但一般人不关注另一个陌生的普通人在说什么,更不想去理解,也不会回应。所以黑洞是个一厢情愿的伪需求。
4)知乎
社区的中心化结构,决定了知乎会不断的从ugc向pgc发展。
5)快手
和知乎一样,会不断的向pgc发展,内容生产的角色会越来越专业化。
知乎和快手,记录或带来更大的不一样的世界。那个世界,是专业作者发掘并传达给我们的世界。
6)网易云音乐
单独谈谈。
按照有些朋友说的,网易云音乐的定位是社区,其中用户评论是关键。
(经了解才知道,音乐版权大战早已发生,现被腾讯系和阿里系瓜分。我们先假设版权是开放的,看看用户评论能不能成为关键)
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一个人关注一件东西,他必然会关注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东西的。买件漂亮衣服、买一辆车、喜欢的一本书,喜欢的一部电影,我们都想知道其他人对它的看法。
喜欢一首歌,也就想看其他人对这首歌的评论。
用户想获取的,是用户群体对一首歌的整体评价,不关心评论背后的用户是谁。用户提供的评论细节,最终归属于歌曲本身,跟歌曲无关的评论,没人关注。
用户看网易云音乐的评论,是想获取用户群体对歌曲的整体评价。
用户不关心个人的看法,用户只关心整体评价。
整体评价跟个人无关,不涉及个性化,它几乎是一维的,在很难听和很好听之间。在获取整体评价之后,评论的数量再多,评论的细节再丰富,作用有限,999万个评论并不比999个评论能提供更多。999万个评论,用户只关注999万这个数字,以及置顶的几个评论。
用户评论在数据上的壁垒较弱。
它能带来的区别是,有个地方人多,有个地方人少,大家会去人多的地方听歌,那里容易获取歌曲的整体评价。
这有壁垒,只是这壁垒也不高。
就像凑热闹,其它地方搞搞活动,通过运营,也能让自己这边热闹起来。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用户没有带来规模效应吗。
问的好,值得特别说明。
供应是为了满足需求。正因如此,哪个商家供应做的好,用户就找哪家。也就是说,真正的规模效应,往往发生在供应端,不在用户端。
这点估计和很多朋友想的不同,反转了一道。
一条酒吧街、一条餐饮街、一个城区的娱乐中心,都是用户跟着供应走。
如果一开始没人,搞搞活动,大不了每人发个100元,就都涌过来了。但想要持续,最终还是取决于供应端。
用户如一地鸡毛,风一吹就散。
用户评论重要吗,很重要。关注一首歌,我们就想知道其他人对它的看法,这是人类作为群体动物的基本诉求。
足够作为壁垒吗,不够高。数据壁垒低,用户端也没有真正的规模效应。
不是否定网易云音乐,只是说当前壁垒还不够,小心驶得万年船。
一个值得考虑的思路是,吸引音乐人进来,形成正在的社区。音乐人作为社区的主体,没有问题。也因为有了社区,网易云音乐成为音乐的发行渠道,比传统发片的发行和宣传渠道更直接,效率更高,特别是更贴近粉丝和消费者。不仅仅是已经成名的音乐人,也能培养新的音乐人,包括各种小众的音乐人。通过签约等合作方式,音乐人在供应端能形成规模优势和壁垒,也能撕开音乐版权的口子。
把一个产品,一个团队的未来,寄托在情感输出、灵魂交流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上,是残忍的。
听说最近有位音乐人,灵魂割手,那也太锋利了。像药师这样的普通人,还是要把产品好好琢磨清楚才好。药师的公众号,说要寻找互联网的F=MA,还望朋友们别见笑。
不是有一群用户,就可以做社区。倘若如此,所有公司都能做社区,所有的app都可以做社区。谁没有一群用户呢,连药师都有关注者呢。
社区的用户之间,并无交流的诉求。认为人与人在一起,就会交流点什么,如同以为女神闲着的时候就会理你一样,想的美。
社区是中心化的,用户之间的交流需求较弱,社区由处于中心的主体的持续供应来驱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由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