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做为全球高分子产业门户及创新平台“中国聚合物网www.polymer.cn”的新锐媒体,实时报道高分子科学前沿动态,关注和分享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一线科技创新设计、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及市场一体化合作的共同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技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 AFM:含AIE分子的本体高分子材料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可逆变化

高分子科技  · 公众号  · 化学  · 2024-09-26 12: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 蓝字 一键订阅


自然界中,许多物种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可以改变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例如,警报水母在受到攻击时可迅速移动身体并发出一系列闪光。这些有趣的现象启发了研究人员将这些功能迁移到智能领域,以制造更智能的器件,如传感器、驱动器、软体机器人和智能开关等。目前,科研人员已在水凝胶中实现了荧光颜色和形状的同时变化。然而,水凝胶往往具有反应迟缓、形状变化缓慢以及机械性能差等问题,限制了其 在许多领域的应用。相比水凝胶,双向可逆形状记忆高分子( 2W-SMPs )具有响应迅速、形变快速和机械性能良好等优点。然而, 2W-SMPs 是本体高分子材料,无任何溶剂存在,因此很难通过与水凝胶相似的方式实现荧光 的改变。

最近,华南理工大学 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 等将对微环境敏感的 AIE 分子 TPE-EP 掺杂到聚己内酯预聚物中,通过高效的有机碱催化的羟基 - 炔点击聚合反应,制备 AIE 分子含量不同的 结晶性本体高分子复合材料 [TPE-EP 1.5 @PCL (下标 1.5 表示 AIE 分子在聚合物中的质量百分比),图 1] 。该材料可在 -50 50 °C 之间展现出可逆的 发光 颜色和强度的变化(图 2 )。


1. 通过有机碱催化的羟基 - 炔点击聚合制备含 TPE-EP 分子的聚己内酯 交联 体系。


2. TPE-EP 1.5 @PCL 样品在 (A) 加热和 (B) 冷却时的荧光光谱图; (C) 样品荧光最大发射峰波长 λ max 和最大荧光强度 I max 与温度的关系图; (D) 荧光最大发射峰波长 λ max (E) 最大荧光强度 I max 随加热冷却循环周期的稳定性; (F) TPE-EP 1.5 @PCL -50 50 100 °C 下的荧光照片以及他们对应的 CIE 色坐标。


作者对 TPE-EP 在本体高分子材料中展现的可逆荧光变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结果 显示荧光颜色和发光强度可逆变化的机制是由分子内运动引起(图 3 )。当样品冷却至低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 T g (比如 -50 °C )时,聚合物分子链的运动变得非常缓慢, TPE-EP 分子被 限域在刚性聚合物基质中,其分子内运动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发射出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而当样品被加热至其 T g 和熔融温度 T m 之间(比如 0 °C )时,无定形态聚合物的链段运动被激活,产生了较大的自由体积, TPE-EP 分子具有了一定的运动空间 从而 TPE 单元中的苯环扭曲和 TPE 单元与吡啶基团之间的分子内旋转被激活,导致荧光弱化和红移。当温度升高至 50 °C 时,聚合物的晶体开始熔融,此时聚合物分子链具有更高的运动能力,导致 TPE-EP 更强的分子内 运动。因此,样品的发光颜色和强度进一步红移和减弱。当逐渐冷却样品时,聚合物的分子链的运动能力 降低, TPE-EP 分子的分子内运动重新受到限制,从而样品的 发光颜色和强度逐渐蓝移和增强。因此,通过反复加热和冷却可实现材料发光颜色和强度的可逆变化。


3 . AIE 分子的本体聚合物发光颜色和强度可逆变化的机理示意图。


作者随后对样品进行编程,当分别加热和冷却 50 -50 ,样品在亮黄绿的 “V” 形和暗橙色的 “U” 形之间可逆 改变 (图 4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加热和冷却过程分别只需 14 秒和 28 。这一结果表明样品的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可逆变化非常 快速。作者还设计了仿生驱动器,其可以模仿开花和闭合行为以及蜻蜓煽动翅膀并赋予颜色变化的能力(图 5 )。此外,还设计了一种温度响应的智能开关 。当被加热时,开关呈 V 型,并发橙色光 橙色 LED 被点亮;当被 冷却时,开关呈 U 型,并发 黄绿色光, 绿色 LED 灯亮起(图 6 )。


4 . TPE-EP 1.5 @PCL 样品在 -50 °C 50 °C 下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同时改变的示意图( A )和图片( B )。比例尺: 1.0 cm


5. TPE-EP 1.5 @PCL 制备的仿生驱动器模仿 (A) 开花闭合和( B 蜻蜓拍动翅膀并赋予他们颜色变化的能力 。比例尺: 1.0 cm


6. (A) 基于 TPE-EP 1.5 @PCL 的智能开关示意图及 (B) 实际效果图片。比例尺: 1.0cm


综上所述,该工作首次在本体高分子材料上实现了可逆的发光 颜色、强度和形状的变化。该工作以 “Reversible Emission Color, Brightness, and Shape Changes of AIEgen-containing Bulk Polymers” 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 王考进 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化学系),通讯作者为 秦安军 教授和 唐本忠 院士。其他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佀涵博士、杜宪超博士、韩鹏博博士、梅高槐博士生以及东华大学 成艳华 教授。作者特别感谢浙江大学谢涛教授提供的宝贵意见。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12856


相关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课题组 Angew:温和条件下水和碳氮三键单体的聚合制备可加工改性的功能聚酰胺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 JACS:温和条件下实现稳定的腈基高效转化及碱催化的腈-叠氮点击聚合的建立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王欣、王佳和华南理工秦安军:炔基引导的双C(sp³)−H活化聚合制备功能性荧光C(sp³)−C(sp³)键聚合物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 Green Chem.: 基于“榫卯”灵感开发基于CS₂的活化内炔的自发、多组分聚合反应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 Macromolecules: 室温高效镍络合物催化叠氮-炔点击聚合制备1,5-立构规整聚三唑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秦安军等 J. Polym. Sci.综述:炔类单体的点击聚合制备动态共价聚合物研究进展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 ACS Nano:利用氨基-炔点击反应介导的反应疗法协同光热治疗实现增强免疫治疗

唐本忠院士领衔89位学者倾力打造 ACS Nano重磅综述:AIE,生命与健康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 Macromolecules:发展了亲核炔类单体与醛基单体的聚合反应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冯光雪教授、秦安军教授合作《ACS Nano》:一种通用的阳离子化分子工程策略用于光动力治疗细菌感染

华工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 JACS封面文章:首次结合“羟基-炔”和“巯基-烯”点击化学制备序列精确大分子用于高密度信息存储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一种产物立体构型可调控的异腈单体聚合反应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和秦安军教授等AHM综述: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助力药物学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芳基内炔单体的多组分串联聚合反应并原位制得荧光聚合物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基于异腈单体的多组分环化聚合反应制备功能性含氮杂环聚合物

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利用商品化的主客体分子构筑高效室温磷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绿色单体CO2和炔类单体参与的四组分串联聚合反应制备区域和立构规整的聚烯胺酯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Adv. Sci.》:二氧化碳基超支化聚炔酯的构筑及选择性多步后修饰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内炔的C(sp3)−H活化胺化聚合反应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华南理工大学秦安军教授:创新点击反应,奏响聚合物研发新乐章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首次将氧气(O2)作为聚合单体制备功能化聚呋喃
华南理工大学秦安军教授和唐本忠院士:三键单体二异氰基乙酸酯的单组分聚合反应制备聚咪唑
春色满园关不住,点击聚合绽新花--浙大唐本忠院士、凌君教授和华南理工秦安军教授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羟基-炔”点击聚合反应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
华南理工大学秦安军教授、唐本忠院士综述:基于三键单体的聚合反应
浙大钱骏教授、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与华南理工秦安军教授: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的活体鼠脑穿颅三维成像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开发出基于炔类单体的新型CO2聚合反应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 高分子产学研 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 几十个 专项交流群 ,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 上万名 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 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 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 ,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冷笑话  ·  这逼装的。。简直无懈可击!
8 年前
父母必读  ·  新手父母课堂:居家捏脊5步走
8 年前
魔鬼心理学  ·  测测三个月内有啥奇迹发生?
8 年前
午夜漫画站  ·  男生高潮时,女生该怎么做?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