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两只克隆猴在中国诞生,你怎么看?
答:这项实验意义重大,但目前的受益者主要是科学家,他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获得大量基因相同的灵长类动物克隆用于科研。
但是,这项实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意义不大,因为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用来克隆濒危灵长类动物,更别说克隆人了,下面我就简单解释一下:
这项技术的大致流程就是先找来一只健康母猴的卵子,把细胞核去掉,再找来另一只猴的细胞核,将其引入到前面那个去掉细胞核的母猴卵子中去,组成一个全新的受精卵细胞,然后在体外将这个细胞培养成胚胎,植入第三只母猴的子宫中,希望能代孕成功。
读到这里,大部分读者肯定会认为这项技术应该很容易成功,但事实上难度极大,原因就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有“年龄”的。染色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年龄(状态),必须将其恢复到胚胎时期的状态才能让胚胎顺利着床并发育成个体。
换句话说,科学家必须想办法让成年染色体返老还童,否则是不可能克隆成功的。
决定染色体年龄的是大名鼎鼎的“甲基化”,即DNA分子上的一种修饰。不同的修饰方式(也就是甲基化方式)决定了染色体的年龄,科学家必须找到胚胎时期的甲基化模式,才能将一个已经“成年”的染色体恢复到胚胎时期的年龄。问题在于目前科学家们尚不完全清楚胚胎染色体的甲基化模式,所以目前的这类克隆实验成功率极低。
这次中科院神经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实验路线。一种路线的细胞核供体是成年猴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克隆动物”的模式,未来的所谓“克隆人”也必须采取这个路线。最终这条路线失败了,诞生的幼猴很快就死了,说明科学家们尚未搞清细胞核返老还童的秘密。我必须再次强调,这才是最最核心的技术要点,这次神经所并没有攻克这个难点,所以这项研究在科学上的成就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另一种路线的细胞核供体来自流产的猴胚胎细胞,这样的细胞核本身年龄就不大,实验难度大大下降。饶是如此还是不行,最终是依靠几个特殊的甲基化酶将胚胎的细胞核年龄进一步“幼化”,最终才诞生了中中和华华。虽然这条路线的意义也很大,但远不如上一条路线那么惊世骇俗。
关于细胞核年龄和甲基化的关系,我在前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的衰老封面故事里有详细的解读,欢迎大家去买一本看看,看完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
++++++++++++
问: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身体会不会退化?会变成什么样?
答:在过去的1万年里,人类的身体确实在退化,因为人类越来越依靠大脑去获得资源,对身体机能的要求越来越低了。比如,农业发明之后人类不需要再去打猎了,农民对于身高体重的要求都和猎手不同,于是人类的平均身高在农业发明之后迅速缩短了12厘米,肌肉力量也弱化了很多。
但是,农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类的科技水平还很低,死亡率很高,凡是不适合农业生产模式的人都被自然淘汰了,所以才会有上述那么显著的变化。现在不同了,99%的人类婴儿都活了下来,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健康地活到成年,所以未来的人类进化方向就是看谁更容易找到伴侣,以及什么样的夫妻更愿意生孩子(而不是看谁的孩子更健康)。
人类进入这种状态的时间只有100多年,尚未看出明显变化,但细微的变化已经可以看出来了。最近有一帮科学家从英国生物银行里调出了大量历史数据,和现代人做了比较,发现男性的体质指数(BMI)变大了一点点,说明英国女人更喜欢结实一点的男性。相比之下,女性的生育年龄提前了一点点,说明这样的女性更有可能多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