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邦高分子  ·  耐克新获3D打印专利,可将鞋底直接打印在鞋面上 ·  10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广西大学林宝凤教授团队 CEJ: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西南大学李楠楠课题组 Nat. ... ·  3 天前  
鲁中晨报  ·  每人144元、110元!淄博发布最新通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天气预报可以由市场提供吗?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0-11-01 22:07

正文

文丨菁城子
天气灾害是人类生活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面对变幻莫测的气象和横扫一切的力量,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通常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在古代,如果风调雨顺,海晏河清,则是太平盛世之景象;如果出现大面积灾殃,肯定是统治者暴虐引起上天的震怒。这里面包含着巫术,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现代政府也继承了这种巫术,他们也承受气象灾害带来的责难。不是因为“天命所系”,而是政府被认为有义务保护民众免于灾害。说通俗点,就是政府应提前告诉民众刮风下雨,遇灾时要排险排难,灾后要负责补救。姑且不说后面两项,单单是气象预报,很多人认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按我国法律规定,气象预报的发布专属于政认,私人禁止发布。
且不说政府垄断天气发布是否合法,单看它的效果,恐怕很难令人满意。
听听当下天气预报,播音员通常说话模糊,语焉不详。他总是不停暗示,气象预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众权且听听。一方面是技术原因,气象阴晴的确很难判定。另一方面是缺乏效率。气象预报存在或然率的问题,如果预报准确,官员很难获得激励(在民众眼中,气象局预报准确责无旁贷);如果预报不准,他们的无能就暴露得十分明显,难免受责难。在这样的机制下,气象官员自然倾向于采用模糊话语对付。即便出现错误,一般人也不太在意。
如果面临的天气十分确定,气象局的反应是什么?通常他们会夸大灾害性。政府被寄予厚望,官员也自认应对损失负责。气象局会渲染灾害的恐怖,好使民众听从官员指令行事;如果灾害损失过大,咎责在天,官员并不承担多大责任。天气预报里,对于十分确定的灾害,例如台风、暴雨和干旱,天气预报总是夸大其辞称“百年不遇”,并非没有动机。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下了一场暴雨,街市成泽国,数十人丧生。暴雨引起的周边地区山洪造成了更大损失。气象局对暴雨并非毫无预见,只是它无法料判雨势如此凶猛,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因此播报时并没有特别提示。绝大多数人像往常一样,对预报漫不经心,在音乐和播音员的闲谈中错过了避灾机会。
暴雨过后五天,7月26日,天气预报播出北京又将迎来暴雨。气象台发出蓝色警告,电视、广播和网络滚动提示。学校和很多公司都提前下班。官员走访小区,巡查街道,抢险人员随时待命。暴雨没有如期而至,全城折腾近似于一场闹剧。
此前谴责政府“公共不作为”的人没有声音,在他们眼中,政府反应过度,对民众“关切至深”是值得赞许,总比无所作为要好。他们并不关心“过度关心”所造成哪些不必要的损失。
政府对气象灾害“过度反应”很常见。在美国夏季,飓风登陆后州政府紧急疏散,甚至有权将滞留人员强行带离。政府疏散带来的忙乱损失,和飓风带来的损失相比,哪一点更为严重,恐怕真不好说。
政府发布气象预报失准,那是无法监督的。天气预报本来就存在或然率,归咎于技术问题太容易了。如果天气发布准确,并启动紧急程序,成本考量却很难判定(其中包括对自由的侵犯)。正如全国上下众多的地震局,气象局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也没有成本核算,官员效率低下,耗费公帑,徒增民众负担。
天气预报却是实实在在的需求,政府做不好,由谁来承担呢?有什么样的机制能提高防灾避险的效率?答案是市场中的企业。
气象成灾通常不是面对所有人,而是面向那些对气象敏感的产业和人群。例如农业、工业物料乃至驾驶者、旅游者。他们有强烈需求了解准确的气象信息。在市场中,能为他们高效服务的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直接和“灾害”打交道的,或者说,他们就是赌灾害的或然率。对于天气、灾害、风险,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对气象进分析,预警,同时具有丰富的经验。
如果保险公司高估风险,向投保人收取过高保费,那将被证明是缺乏效率的,其它效率更高的保险公司将把它逐出市场。如果低估了风险,那么意外的索赔也将令它付出代价。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保险公司的提示成了社会生活中非常有价值的提示。
一般性的气象预报,市场上有动机提供这项服务的人很多。码头渔船、物业农场、售卖商场、报刊广播、银行企业,众多人群的人都有动机提供这项服务。如果允许自由发布,甚至将这种信息作为定制收费服务,必将有优质信息源在长期竞争中取胜。
现今法律规定,企业和个人不得随意发布气象信息,这显然扼杀了很多良好服务。有些人认为,气象服务属于公共信息,随意发布将导致混乱。这是信息封闭后的想象。在信息开放的社会,你会相信路边占卜看天的算卦师吗?我想不太可能。即便有人买卦问天,也是个人自负,如何导致混乱呢。
气象预报是一种重要的市场需求,谁能准确发布信息,获得信誉,甚至通过气象预报帮助别人避险,赚取金钱,谁就能在市场上取胜。现下的格局是,私人的气象发布被禁止,气象局却能通过售卖气象信息大发其财。这是社会生活中不常被注意的“资源垄断”。
应该允许企业和个人自由监测天气,购买和发布信息。政府应允许企业参与气象卫星发射,最终实现气象卫星的全部商业化运行。气象预报市场化能提高预报效率,不依赖于官员管理,通过分工协作的市场机制,民间能更有效地防范灾害。同时还可以削减体制内的寄生官僚,缩小政府权力,减轻民众负担。

题图: 傅抱石,更喜岷山千里雪

上一篇: 来吧,互相伤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