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哈市开启升温模式!注意阳台冻货 ·  10 小时前  
哲学王  ·  在我们这个时代,阿伦特为什么更重要? ·  2 天前  
新闻夜航  ·  知名男星:进入人生倒计时 ·  2 天前  
新闻夜航  ·  “大衣哥”反击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教育

这所初中上演“小鱼儿拯救记”,学生用绿色智慧突破“不可能”

第一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2-06 18:21

正文

上海市十五中学 (以下简称“十五中”),有一处让学生们流连忘返的热门“打卡地”——位于教学楼中庭花园的人工湖。湖面波光粼粼,湖边草木葱茏,成群的小鱼快活地穿梭荷叶之间…… 课间,学生争相来湖边喂鱼;下雨时,有学生天真烂漫地说:“湖里的鱼儿可不要被雨砸到啊!”



这片人工湖能有今天这般生机勃勃的模样,离不开一群人用智慧和爱心呵护——那就是十五中的学生们。故事要从5年前说起……


小鱼儿拯救记:
从一个难题到“一群”课程


2019年,乘着上海市百所初中强校工程的东风,学校对校舍进行了修缮,在教学楼中庭花园里挖了一个月牙状、面积80平方米的人工湖。然而放养在湖里的鱼儿总是接二连三“离奇死亡”,前前后后“送走”了100多条鱼,这个问题困扰了师生很久。


学生们上网查询资料并多方请教,怀疑是水质问题导致鱼儿难以存活。后来,学生们找到同济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成水平教授。成教授建议:在湖中建设几个玻璃箱式“人工湿地”,将水中的污染物通过玻璃箱中填料的过滤、吸附,净化水质之后再养鱼可能就行了。


学生们将成教授的建议反馈给学校,很快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建成了:湖水经水泵抽取流入“人工湿地”,经净化后再流回湖中,由此循环往复;湖中种植了再力花、鸢尾和美人蕉三种植物,用于吸附水中杂质。自从引进了“人工湿地系统”以后,湖里放养的鱼儿都能百分百存活,还繁殖出了第二代的小鱼。



“人工湖的水质未来会变坏吗?”“何时须换水?”一些学生向老师提出了新问题。 感受到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学校随即开设了“人工湿地”课程,引导学生们继续探究,从中还诞生了学生课题“静水景观轻污染的防治和实时监测系统” 这一课题在第十九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中获得发明创新类低年级组一等奖。


上海市十五中学常务副校长楼文喆 介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杨浦滨江的环境优势,并借助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教学资源,着力打造 “地球公民”特色生态拓展课程


2020年以来,学校陆续开设了“人工湿地”“智能水质监测”“云栽雾培——植物工厂”“厨余垃圾处理”“太阳能光伏发电”“斑马鱼实验室”“大气飘尘检测”“‘艾’我中华——艾草种植与加工工艺”等 8门项目化学习课程 ,形成了生态教育课程群。


这些课程的开发打破了学科壁垒,渗透了美育、德育等育人元素。 2021年,十五中被评为上海市绿色学校;2023年成为E60青少年碳中和学院示范基地学校,同年获评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



学生探究精神足:
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十五中的生态课堂上,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老师鼓励学生开展小型科学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学校的 云栽雾培植物工厂 ,学生用雾培技术种植番茄、油麦菜、生菜等蔬菜。



一本植物工厂日记,记录着师生攻克雾培难题的点滴心得,也记录下了学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次探索——


番茄的侧枝生长时会争夺营养成分,会影响主枝的番茄结果。一次课上,学生们正忙碌着为樱桃番茄整枝。学生小田问道:“老师,这些侧枝剪下来之后该怎么处理呢?”老师说:“只能当垃圾扔掉,或者让它腐烂,当作绿肥了。”小田追问:“那能不能再次扦插成活呢?”老师表示,由于番茄侧枝长不出根,无法成活。


然而,小田并不罢休,他悄悄地拿了两根番茄侧枝回家,打算试试是否能用水培让其长根。找一个瓶子倒入清水,小心翼翼地放入侧枝,悉心观察……6天后,小田惊喜地发现:侧枝长出根须了!再过了一段时间,侧枝甚至要开花了。


小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老师,还和老师一起将生了根的侧枝又种回了植物工厂。老师对小田竖起大拇指:“番茄侧枝竟然也能成功培养,我以前从没有尝试过,你这种探索求知的精神,太让人佩服了。”



“老师,我在想,是否还有其他植物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取一段植物的茎或叶子,培养出一个新的植株呢?”小田的探索热情又一次被点燃。这一次,他和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开始了一场新的实验……


像小田这样的学生在十五中并非个例。 学校生态环境课程群的开设,让学生在跨学科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开阔的视野。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激发了探索精神,老师对学生的研究项目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依托植物工厂,十五中推出了 “新农人计划” ,让学生围绕“从种子到餐桌”这一主题,经历种植实践、品质检测、包装设计、市场调研以及烹饪技能学习等环节,体验“新农人”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新农人”的概念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回归育人本原:
更广阔的课堂,更立体的成长


除了在校园内打造 沉浸式的探索空间, 近年来,十五中还把生态课堂搬到了校外的广阔天地。 2021年起,学校将生态教育与户外运动、劳动教育相融合,在崇明区东滩的“上实东滩低碳生态园”建立了十五中学生态研学暨劳动教育基地。


每年暑期,学校都会组织初二学生开展为期3天的崇明生态研学暨骑行夏令营活动,一路考察崇明东滩候鸟生态保护区,并向周边居民宣传生态理念。



学生们能在活动中了解崇明生态保护现状和农业生产的原理,并参与翻地、拔草、脱粒、采摘等农田劳动,获得多角度、全方位获得体验。



丰富多样的生态课程,是十五中主动探索的成果。作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项目校,十五中积极探索回归育人本原,坚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在契合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里、在多姿多彩的生态活动中获得健康快乐成长,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