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最爱大北京
爱上这座城,从这里开始。北京城事、娱乐休闲、实用信息、杂谈趣闻,带您体会不一样的北京城。终身免费收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气象北京  ·  2025年1月5日北京天气早知道,来看AI数 ... ·  22 小时前  
北京本地宝  ·  “冻”真格!北京气温低至 ... ·  2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北京出发高铁直达的5个滨海小城! ·  2 天前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  寒假带娃到北京研学的注意了! ·  2 天前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  寒假带娃到北京研学的注意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最爱大北京

独立的空间是北上广青年最后的尊严

最爱大北京  · 公众号  · 北京  · 2016-12-18 07:21

正文

是不是人越长大,越抗拒和父母住在一起?


最近和朋友们吃饭,聊起这个问题时,很多人说:是的。


并且很多人都提到了一点:不是和父母不和,只是想要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陆JJ,一位神经病编剧,一个调皮的撰稿人,LinkedIn专栏作者。专注于分享他所知道的事,写干货,也写私人日记。公众号:个人的体验(id:tiyan818)。





1

集体主义的文化下

个体诉求通常得不到关注


拿我的朋友A举例,他大学学的是传媒,毕业后跟着一个团队拍纪录片。


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他在家看一部美国纪录片,讲述当代美国妓女的生存状况,以及美国妓院的经营情况,其中充斥着大量阴暗的、色情的、暴力的镜头。


A在自己房间抠着脚看纪录片时,他妈忽然冲进来问他要不要吃个苹果。


其实被打扰倒不是什么大事,最关键的是引起我妈误会,她以为我在看什么不雅视频,跟她解释,她又会以为我在狡辩。


A告诉我,从小到大父母基本是自由出入他房间的,因为这事儿吵过很多次。

他考虑过给房间装个锁,但真要装了,绝对伤害彼此的感情。


父母常对他说:“一家人有什么见不得的。”


但父母并未意识到:A确实需要一个独立的、封闭的、不受打扰的个人空间。


正因为A的房门没有锁,所以A在自己房间里做事,常常会处于“父母随时会进来”的焦虑状态。




我还记得某位作家讲过:


他小时候生在上海棚户区,那里都是年代久远,房屋质量差的老房子。


一家四口人,挤在10平米的小屋子里。他父母用一块蓝色的窗帘布为他开辟出狭小的个人空间。


他回忆当年的生活,说是“局促”、“紧张”、“极端的不自由”。

 

父母盯他盯得紧,常常撩开帘子看他是否在乖乖写作业,要是看见他在干什么别的事,铁定一顿臭骂。


他小时候爱看武侠小说,就把小说藏在作业本下面偷着看。


父母一撩帘,他就火速把作业本压在上面,作家戏称,这段经历也让他练就了极快的反应能力。


或许是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导致中国父母容易忽视孩子的个体诉求。


一家人呆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什么?传统观念里,是其乐融融,是热闹,是家和万事兴。


你说你一小屁孩儿搞什么个人主义?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所以你的一切行为路径都应该暴露在家庭成员的视野里。


就这样,个体渴求自由的愿望,被消解在貌似正确的家长意志中。


2

有趣的灵魂

需要自由空间来滋润


“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 


这是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出的观点。


她认为女性想要写小说,就必须要有每年五百镑的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她还强调,屋子意味着个体的自由,而自由是创作的基础。除此之外,门上还要一把锁。“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她说。


这是伍尔夫在八十多年前,为女性的贫困与平权所做出的努力。


当然,这绝对不应仅限于女性,这应当适用于全人类。伍尔夫已经发出了一种信号:空间自由的重要性。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带锁”。


“带锁”确保了每个人都享有空间不被侵犯的权利,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块干净的、足够自由的私人领地。




念初中的时候,一位学霸女同学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她生病了,很长时间没来,老师让我把学校里的一些作业和教材送到她家,因为我家离她家最近。


到她家里,她爸把我领进她的房间,我一看就惊了个呆。


她的房间实在是太太太丰富多彩了:


墙壁都是粉色油漆刷的,还有照片墙

柜子上堆满大大小小的公仔

屋子里一侧是木头书架,另一侧堆着很多CD唱片

墙角放着盆栽,养着一只兔子

还有一个我叫不出名字的乐器

... ...


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同龄人的房间可以摆这么多东西。当时最羡慕的是,她家里竟然有这么大一块地方能让她自由支配。


这位女同学成绩好、有趣、待人谦和、处事乐观积极,当时在我看来,就是发着光般的存在。


小时候我不懂,现在回想起来,一个有趣而精彩的人,必然能创造出一个有趣而精彩的个人空间。


日子久了,这样的空间也会反向作用于这个人,滋养出一个有趣而精彩的灵魂。


3

空间自治

才能保障人格独立


你在物理空间的状态,常常会延伸至你的心理。


当我们常年居住在一个没有自我空间的地方,我们的心理空间也会同时遭到挤压。


日积月累,空间的挤压所导致的负面心理,终会在家庭环境中以某种形式的冲突爆发出来。


社会心理学上强调,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应该拥有空间自治权。


所谓的空间自治,指的就是父母应当在家里为孩子开辟出一块特区,在这块特区里,孩子可以无所顾忌地做他任何想做的事,而不必受到父母的监视与打扰。




空间自治也意味着独立,因为当一个人有权力管控他的个人空间时,属于他的独立性便已经诞生。


90后独生子女常被父母嚷嚷着不够独立,但如果连个人空间的自治权都没有,独立又何从谈起?


长此以往的家庭环境,会产生哪几种不良影响?


1.被压抑的个体


房间即意味着个人的边界,当有人随时可以进入你的私人空间,意味着你的个人界限已经模糊,从而长期处于一种被惊扰的焦虑中,不敢做真正想做的事。


当你房门被开启的时刻,你成为了他人眼光的奴隶,你企图变得正常一点,但那一刻,你早已远离了真实的自己。

 

2.自尊心的支离破碎


天呐,这是你自己的房间,如果父母或者任何人都能够进进出出,你的房间和公共厕所有什么区别?


如果他们能够随意进你的屋子,那就证明你本人也可以随时遭到侵犯。


假设你在学校里被欺负,可能也不敢吭声,因为你的自尊心早就在家人无意的侵扰中支离破碎了。

 

3.反向依赖


当你被压抑之后,真实诉求与愿望会被他人的期望所绑架。


你身处房间内,常常会想:过会儿爸爸妈妈推门进来,我应该做什么才不会被他们嫌弃,做什么才会让他们满意。


你不会想:我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我应该为自己做一点事了!


你开始质疑自己,开始走向自卑。


因为你没有自我,无法为自己负责,心灵的脆弱会引领你走向父母那边,依赖他们,让他们为你做出一切选择,做出每一个决定。


而这些选择与决定,本该都是由你做出的。


写在最后


读完你或许也会理解,为何许多北漂青年宁愿付出高额房租,也要一个人生活,或者和同龄人一起生活。


儿时懵懂,直到长大才明白:


自由从来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浪漫,而是尊严和人格独立的最基本保障。


今日互动


如果条件允许,你会把父母接来长住吗?


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吧,今天的值班小编本尼迪克特·陈会及时来翻牌子哒!




漫画新栏目《职场你萌说》,每天用赤兔萌萌的身体替你们鸣出一件职场上的不平事!嗷~~


第111集:“长的好看是能力,长得不好看要努力”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陆JJ,一位神经病编剧,一个调皮的撰稿人,LinkedIn专栏作者,专注于分享他所知道的事,写干货,也写私人日记。公众号:个人的体验(id:tiyan818)。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