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问西东」的口碑两极化,被我猜中了。
上周五从6.5掉到6.2,今天又升到了7.4。
作为一部应该出现在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期的电影。
「无问西东」显得有些陈旧。
张果果和上司的滑盖手机,现已下架的咖啡广告,几位主演略显青涩的面庞。
至于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在沉寂6年之后被搬上银幕,我不关心。
"陈旧"并不能决定一部电影的质量和高度。
无论在过多少年,黑泽明的「七武士」依然是影视上的一部旷世杰作,科波拉的「教父」仍然会成为观众口中津津乐道的高分佳片。
不带个人情感评价的话。
「无问东西」现在的评分是比较客观的,它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很有深度,但是在剧情衔接上却也有着很明显的硬伤。
张果果和其他几位角色之间的关系连接,很勉强。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此句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
在这里,被用作了片名。
它是推动着片中几位人物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的精神食粮。
怎样才算是正确的人生?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句话,一共在片头片尾出现了两次。
同样是因为这句话,串联起了片中所有的人物。
「无问西东」讲故事和剪辑的手法,我并不是很喜欢。
前30分钟,单独讲述4组人物分别在4个年代的故事,各讲各的。
很多观众看的云里雾里。
之后,继续单独讲每个人物因生活而积压在心中的迷茫,在迷茫中突破自我,找寻到正确的方向。
观众继续云里雾里。
最后,讲清楚几位人物之间的引导与传承。
再说的清楚一点,几位主角均是清华大学不同时期的学生,他们之间有着思想的交接。
而所有人在迷茫中的选择和新老一代的交替中,清楚的点明主题。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你是否有勇气前来,我更愿意理解为:
你是否会做出最佳的选择?
既然看到了自己的人生,那便有机会选择最好走的,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路。
如果是你,你会选吗?
上面提到了,「无问西东」里面一共讲了4个故事。
阿布最喜欢的,就是第一个——"吴岭澜(陈楚生 饰)弃理从文"。
1923年的清华校园,清晨。
考生们全部围在成绩公布栏前等着发榜,吴岭澜一袭长衫,面带沉静的立于聒噪的同学之中。
英文成绩名列第一,物理成绩却处于"无列"一栏。
老师劝他转学文科,吴岭澜不假思索便拒绝了。
为什么?
因为在那个年代,最好的学生都在念实科(理科)。
而在拒绝了老师的建议之后,吴岭澜自己也陷入了矛盾的漩涡,他知道自己文科优秀,理科薄弱。
是随波逐流,继续学习理科,还是发扬长处,转战文科。
那段时间,吴岭澜避开了任何学校活动,避开了所有人群,独自思考。
世界级文豪泰戈尔的到来,让仍处于困顿的吴岭澜瞬间飞升,突破自我。
泰戈尔讲述的,就是关于"对自己真实的选择"。
多年之后,吴岭澜在西南大学教书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学生——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吴岭澜准备"追求内心的真实"。
而追求内心的真实,是要付出代价的。
沈母得知西南大学在招兵,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让儿子沈光耀(王力宏 饰)跪在自己的面前发誓,自己绝不参军,会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
刚刚通过飞行员测试的沈光耀,看到母亲的眼泪,只能听从母亲的意见。
但是敌军的轰炸,同胞的嘶嚎,吴岭澜的教导,却无时无刻不像尖刀一样刺在他的心上。
最后,在一片狼藉中,沈光耀还是选择追求内心的真实,参军,保家卫国。
在带着光环的战斗机上,逐渐坠落。
他信中的那句"妈妈,对不起"真的让阿布控制不住的落下泪水。
沈母(米雪 饰)的担忧,最后还是来了。
她禁止儿子沈光耀参军,并不是出于单纯的溺爱孩子,而是身家的世代沧桑让她不得不惧怕战争。
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注意到。
沈光耀的同学把家信送到沈母手中的时候,沈家厅堂上方挂着的那块匾"三代五将"。
当这块匾出现的时候。
沈光耀的抉择、沈母的担心,全部都能解释的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