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热衷于赞美“新中产”的消费潜力,用消费主义的种种说辞煽动他们提高消费水平,那不过是与商家的合谋。
绑定泡沫往前冲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大环境还不错,还可以泡沫化运行;第二,个人条件还允许加杠杆,中途不掉链子,不辞职,不断粮。
个人要谨慎炒股,只要中国股市还没改变“赌市”的特征,炒股就是加杠杆。
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作者: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总主笔
最近,大家可能都听到了裁员或变相裁员的消息,有的单位搞竞争上岗,15%的淘汰率,情况是一样的。
人们今年切实感到了新常态的寒意,先是从国家到企业,现在蔓延到个人层面了。
每天都在担心我今天从事的工作,明天会不会被辞?今天身体很健康,明天会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而致贫?中产变“中惨”或“中残”。
怎么办?还有悬在头上的房子。前段时间,一位深圳中产的帖子引爆网络,“两房两娃被劝退、月供1.6万、税后月入2万才够花”,引发吐槽。在深圳,我的一位中产朋友因为卖不出去房耽误了移民。
调查显示,中国中产薪酬大幅上涨的年头已经过去。对于2017年收入的预期,63%的人预计全年薪酬上涨不超过10%。更令人心慌的是,年龄越大,面临的经济压力越大,而职业竞争力下降。调查还表明,35岁以上“新中产”的收入增速普遍下降,甚至遭遇职业动荡期而导致收入负增长。
媒体热衷于赞美“新中产”的消费潜力,用消费主义的种种说辞煽动他们提高消费水平,那不过是与商家的合谋。未来二三年,“新中产”会打回原形。
新常态来了,L型经济增长阶段来了,未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中国中产阶级的现状,他们好像都得了一种叫“财富焦虑症”的病。《经济学人》封面称他们为“节节败退的中国中产阶层”。
有人建议说,对冲泡沫最好的办法就是绑定一个泡沫比如房子。是啊,当初有没有买房,如今成了划分同班同学不同阶层的指标。
绑定泡沫往前冲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大环境还不错,还可以泡沫化运行;第二,个人条件还允许加杠杆,中途不掉链子,不辞职,不断粮。上述那位“两房两娃被劝退、月供1.6万”的深圳中产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应该说加了两次杠杆,第一是两套房,第二是生二孩。多买房等于多背房贷,一但经济调整、国家严控就把你的如意算盘搁浅了。生孩子这事,跟国家政策有关,西方是社会管,从奶粉到上学,大可无忧,还有奖金。中国是家庭自己担着。
在我看来,深圳就是个加杠杆的城市,我们不能自己把自己玩死了,深圳买房好比买了一只市盈率60倍的股票,意味着60年回本。你只能祈祷下一个疯牛市了!没有进行投资回报计算,一味幻想“国家托底”,欠缺了起码的理性常识。
熊市刚刚蔓延,怎么能加杠杆呢?好自为之。
中国中产现在要懂点风险知识了,要明白点国情了。想提高抗风险能力只有去杠杆,只有补短板。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不主张加杠杆买房。当然,如果只是一套房,丈母娘又逼得紧,另当别论。
甚至个人要谨慎炒股,只要中国股市还没改变“赌市”的特征,炒股就是加杠杆。
在不具备条件,双亲不支持、不给看孩子的状况下,生二孩就是加杠杆。
年轻人创业的,向老妈圈钱就是加杠杆。创业应该自己挣种子基金,然后圈钱,就当是上另一所社会大学,赢了锦上添花,输了就当是交了学费。创业潮弄不好就是下一个巨大的泡沫,把一个家庭的积蓄都圈进去。
网传的调查数据说,六成美国人存款不足1000美元,有人怀疑这个的真实性。其实美国人真的没有多少存款,倒不是美国人穷的没有钱存,而是美国存银行基本等于没有利息,哪个把钱存银行。美国家庭财富大多数都买了国债或是企业债券,或搞个定投,更有钱的还搞个信托。
美国中产也焦虑,但至少不用愁医疗、教育、养老。即使个人投资失败,还有社会保障托底,所以美国个人创业的前提是羡慕不来的。
补短板,就是上次我说的要有T型知识结构,多元知识结构,一专多能,要争取定期培训或轮岗。
经济不景气时要投资自己,包括投资自己的健康——所以,不要嘲笑中产跑步潮,那是当下他们最好的投资。
科技不断升级,机器取代人工,新世代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产们只有自己不断自我升级,这就是中国中产的宿命吧。